启程陕西渭南 再访山东庄
距离上次山东庄采访整整三年,我和小东再次踏上这片土地。
早晨从渭南火车站走出来,小东已经在这里等候了,我们会面后,等着晚点的火车,车上坐着我们这次一起行进的老总——昌邑之窗网站站长李发宁先生。
临来之前,我给山东村的一个老师打通了电话,了解了情况,掌握了前往的村庄和拍摄的内容,也了解了一些情况,对于行程也进行了一些安排。我们准备用一天的时间,走访山东村的老人,拍摄重要历史资料,争取用这些素材,制作一期特别节目,拿出一期精品来。
从渭南,到蒲城,我们三个人打车前行。一个小时的路程,很快就到了目的地。在蒲城县城,我们找了一家旅馆住下,草草的整理了一下衣着,便直奔山东庄--贾曲乡太平村而去。
通过村长的引荐,我们联系到了现年67岁的李发孟老人。他是这批移民的第六代后人。李发孟为我们召集来了很多了解村史的老人,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信息。我们带来了家乡的月饼和昌邑特产——虾酱,在村子里和老人们过了一个有意义的中秋节。
第二天,我们又来到了六合村采访,这个村庄也是纯地道的山东昌邑人。在村子里,我们很快就得到了热情的接待,同样,主人为我们请来了很多老同志,跟我们一起聊村子的昨天,今天,也向我们打听家乡的近况。其中很多人近些年回过山东老家,很多人还在山东有亲戚,一衣带水的血肉亲情,将千里之隔的两个村庄,连接的如此亲近,又如此多情。
带着笔记本,带着无线网络,走到哪里,我们的信息马上就传递到网络上,通过昌邑之窗的报道,我们的点击率也在不断攀升。众多的关注目光,给了我们继续前行的动力。中秋节第二天一早出炉的《潍坊晚报》报道了我们的行踪,也带给了我们更多的力量。当天下午,我在从渭南开往西安的出租车上,父亲发来短信,说看到了潍坊晚报的新闻报道,这是一种莫名的振奋和鼓舞。
中秋月圆,我们一行三人,却在为着圆一个梦,而踏上陕西这片土地。今年中秋的月亮,很圆,我们的梦,也圆在了月圆之日。
我,与陕西蒲城没有任何的瓜葛与联系,但是一生之中,我在这里度过两个中秋节,一个是2005年,当时在这里实习,这次,又是中秋,又一次来到了这里。不是偶然,也不是必然,我想,这是我跟这方水土的不解渊源。
离开山东村,我们记录了大量的影像资料,如何用现有的素材,打造精品的专题报道,这是后面要走的更长的路,于是,在从西安返回的火车上,我开始撰写这部专题片的第一笔脚本……
早晨从渭南火车站走出来,小东已经在这里等候了,我们会面后,等着晚点的火车,车上坐着我们这次一起行进的老总——昌邑之窗网站站长李发宁先生。
临来之前,我给山东村的一个老师打通了电话,了解了情况,掌握了前往的村庄和拍摄的内容,也了解了一些情况,对于行程也进行了一些安排。我们准备用一天的时间,走访山东村的老人,拍摄重要历史资料,争取用这些素材,制作一期特别节目,拿出一期精品来。
从渭南,到蒲城,我们三个人打车前行。一个小时的路程,很快就到了目的地。在蒲城县城,我们找了一家旅馆住下,草草的整理了一下衣着,便直奔山东庄--贾曲乡太平村而去。
通过村长的引荐,我们联系到了现年67岁的李发孟老人。他是这批移民的第六代后人。李发孟为我们召集来了很多了解村史的老人,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信息。我们带来了家乡的月饼和昌邑特产——虾酱,在村子里和老人们过了一个有意义的中秋节。
第二天,我们又来到了六合村采访,这个村庄也是纯地道的山东昌邑人。在村子里,我们很快就得到了热情的接待,同样,主人为我们请来了很多老同志,跟我们一起聊村子的昨天,今天,也向我们打听家乡的近况。其中很多人近些年回过山东老家,很多人还在山东有亲戚,一衣带水的血肉亲情,将千里之隔的两个村庄,连接的如此亲近,又如此多情。
带着笔记本,带着无线网络,走到哪里,我们的信息马上就传递到网络上,通过昌邑之窗的报道,我们的点击率也在不断攀升。众多的关注目光,给了我们继续前行的动力。中秋节第二天一早出炉的《潍坊晚报》报道了我们的行踪,也带给了我们更多的力量。当天下午,我在从渭南开往西安的出租车上,父亲发来短信,说看到了潍坊晚报的新闻报道,这是一种莫名的振奋和鼓舞。
中秋月圆,我们一行三人,却在为着圆一个梦,而踏上陕西这片土地。今年中秋的月亮,很圆,我们的梦,也圆在了月圆之日。
我,与陕西蒲城没有任何的瓜葛与联系,但是一生之中,我在这里度过两个中秋节,一个是2005年,当时在这里实习,这次,又是中秋,又一次来到了这里。不是偶然,也不是必然,我想,这是我跟这方水土的不解渊源。
离开山东村,我们记录了大量的影像资料,如何用现有的素材,打造精品的专题报道,这是后面要走的更长的路,于是,在从西安返回的火车上,我开始撰写这部专题片的第一笔脚本……
本文出自 栋力天空,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相应链接。
本文永久链接: http://www.dongsky.cn/show_1035.html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