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晚报专题报道本人策划组织的昌邑之窗陕西行

作者: Admin 分类: 岁月留痕 发布时间: 2009/1/4 18:03:28 ė4516 浏览数 60条评论
    编者按:2008年中秋,我们昌邑之窗网站三位同志前往陕西渭南昌邑村采访一事,自本站同步报道以来,得到了很大的反响,网友们热烈的留言讨论,对我站这种积累探寻民间文化和历史的义举给予了极大的肯定。继潍坊晚报新闻同步报道、昌邑电视台《潍水两岸》节目根据本次采访制作的节目“也唱走西口”播出并在山东省获奖后,潍坊晚报又用半个版的篇幅,对此事进行了详细的报道。报道全文如下:
追梦阳光

    潍坊新闻网1月2日讯    辛亥革命前后,山东半岛向八百里秦川的那场移民已经成为永远的历史。一百年过去了,生活在陕西省的蒲城、三元等地的山东人们深深扎根这里,几十万山东人在这里安家,在这里生儿育女,对当地的经济、文化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2008年的中秋节,昌邑市民李发宁、在包头市工作的昌邑游子张栋和在北京工作的昌邑游子张晓东带着对亲人们的问候,远赴千里之外的“昌邑村”,与远方亲人们共度佳节。本报2008年9月15日08版,以《迁徙上百年乡音未改民俗依旧陕西“昌邑村”中秋喜迎老家人》为题进行了报道,在昌邑市民和陕西“昌邑村”村民们中引起了强烈反响。日前,记者通过不同渠道联系到三人,跟着他们的诉说,记者重温了那段不寻常的历史,聆听了关于昌邑人在这片热土上奋斗的凯歌……

    移民百年民俗依旧

    李发宁、张栋、张晓东三人的“昌邑村”之行缘起于《昌邑之窗》的一张帖子。一个在陕西渭南教学的老师发帖寻亲,说他是陕西蒲城人,祖上由山东昌邑迁徙到陕西,到现在他们还讲着昌邑话,想联系山东昌邑老家的亲人。得知千里之外还有这样的村庄,那里居住着家乡的亲人,三人不谋而合,相约前去探访

    此次探访的首个“昌邑村”在当地叫太平村,位于蒲城西10公里,到达村庄,那整齐划一的村落民居,坐北朝南的人字形房屋,火炕,锅台,擀单饼和咸菜,还有村民们一口地道的昌邑话,无一不让他们感到亲切,这些在昌邑南部村庄熟悉的东西,想不到竟在距家乡千里之外的地方能够看到。

    说起能够完整地继承和延续着昌邑老家的风俗习惯,村民们打开了话匣子。他们说,该村的迁徙史自清光绪年间,距今已有百余年。当时昌邑丈岭乡的高家屯、孙家上滩、朱阳(今属昌邑北孟镇)等村庄的张、李、郭等姓氏村民迁徙来此地。风俗习惯的不同,他们很难与当地的陕西人融合一起,因为语言的不通,他们不愿与当地人通婚。而这些来自数千里之外的“山东客”的吃苦精神,却为当地所惧,陕西女人怕嫁过去出苦力,不愿嫁给他们。幸运的是,附近同时在此建村的几个村庄的大多数人也都是来自昌邑,于是他们就形成了只和“昌邑村”相互通婚的习惯。这个习惯长期沿袭,让这些居住在数千里之外的昌邑人的方言、礼仪习惯得以完整保留。如今,随着社会进步和不断变迁,村里的“陕西媳妇”逐渐多了起来,有意思的是在这个村子里出生的孩子们都说昌邑话,而老家的传统,也仍旧被后代们完整地继承和延续了下来。

    开荒建村关中创业

    先人们来到陕西,选择了离当地人很远的荒芜之地做落脚之处。他们白天开荒,晚上住在一个破庙里,日复一日,终于开垦出可以耕作的良田。冬季原本是农闲的季节,勤劳能干的昌邑拓荒者们却不肯停歇,他们找木匠制作了织机,开始发展纺织作坊。而在当时,陕西当地的织机很落后,一天只能织几尺布,织出来的布匹质量也很差。与之相比,昌邑的拓荒者们带来的织布技术异常先进,织出来的布匹平整细腻,效率也高,深受当地人的喜爱,纺织技术给他们带来了丰厚的收入。后来,他们建新房,置地皮,随着生活的富裕和事业的壮大,这些“外来户”们的地界不断向外拓伸,直至把地买到陕西原住居民村子的边上。

    昌邑人把他们吃苦耐劳的朴实作风带到了陕西,给当地农业发展带来了生机与活力,今天的“昌邑村”,已经发展成为当地的明星村庄,成了周围十里八乡的榜样。前些年,村民们外出参观时,学会了种大棚菜,不久,很多“昌邑村”的村子里就兴起了大棚菜,他们搭的大棚远近闻名,蔬菜不但销售陕西全境,还销售到北京天津等地,人均收入比周围村民高出近一倍。村民们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提高和改善,他们的房舍宽敞明亮,令当地的居民们很是羡慕。近几年来,蒲城政府多次组织人来村子取经学习先进经验。

    在六合村,李发宁等人走进一户气派的二层楼,主人初大娘告诉他们,民国时期,她的公公带着丈夫的哥哥最先来到这里,先是开荒置地,织大机,日子一天天富裕起来。上个世纪40年代后期,初大娘又和丈夫从昌邑葛庄来到这里。如今,初大娘的儿子开了屠宰场,生意很兴隆,还买了小汽车,他热情地开着车子带着来自千里外的昌邑亲人们参观了村子。一位80多岁的老人是一个老织机匠,看到家乡来人,他激动地讲起了爷爷他们如何开荒种粮、织机卖布的情形。

    血肉亲情永难割舍

    虽说有的老人一辈子没有回到昌邑老家,但说起故乡来,却是无限深情。老人们说,思乡的感觉,随着年龄的增长,愈加强烈,有生之年,他们还真想再回昌邑,看看祖辈们曾生息过的土地。正说着,一位老人拉住张晓东的手说:“你们再来时一定要带我回到山东的昌邑看看啊。”

    准备返程时,知道消息的“昌邑村”村民们纷纷赶来相送,有车的村民干脆送他们去县城车站,在车上,当李发宁等三人打开包时,发现里面不知什么时候装上了好多苹果,拿出一个苹果咬一口,很甜,很甜,这种甘甜的滋味,一直印在他们的心坎里。因为,这是数千里之外昌邑人用汗水种出的果实,这是远在关中的昌邑亲人带给故乡人的心意……

    叙昨天,谈今昔。已经归乡两个多月了,李发宁他们还不断地收到千里外“昌邑村”村民们的电话和邮件,他们也在不断地问询着昌邑老家的近况,他们说,2009年将组织村民们回昌邑,看看家乡的发展变化。

本文出自 栋力天空,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相应链接。

本文永久链接: http://www.dongsky.cn/show_1091.html

0

1条评论

  1. nick 2009/1/10 15:51:29

    呵呵,大哥你好,我也是昌邑人,看了你的文章,很不错啊。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请输入本文永久链接 show_1091.html 的数字部分

Ɣ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