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邑历史文化:清官孙梦易
明朝嘉靖年间,昌邑北部沿海的门八村,出了一位有名的清官,他就是孙梦易。
孙梦易(约生于1530年前后)字应兆,号槐窗。梦易自幼聪慧,潇洒倜傥,并能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受到乡人称赞。由于他潜心苦学,于嘉靖34年乙卯(1555)在乡试中获捷,得中举人,于次年(1556)殿试中了进士。两年两中,连连获捷。这在当时的沿海荒村,确是了不起的大喜事。
孙梦易中进士后,明廷放他任河南道灵宝县县令。到任后,他能克己奉公,清正廉洁,遵循成法。一丝不苟。因之治绩良好,受到上司的赏识。此后,他被提升为河南道监察御史。监察御史是掌管内外纠察,并监察祭祀及监督诸军出使等的官员,职务繁杂。梦易自感责任重大,所以他更加严于律己,决心尽到自己的责任。因此,他上书言事,不慑忌讳。
孙梦易先向嘉靖皇帝呈奏了《谏鳌山灯疏》。劝谏嘉靖帝停止筹办鳌山灯会,节省人力财力。鳌山是在正月十五日晚上,在京城内大街广场上扎起高台,张灯结彩,举办灯会的大活动。“……山灯凡数百千种,其上伶官奏乐,其下为大露台,百艺群工,竞呈奇技,缭绕于灯月之下……”(《乾淳岁时记》)。扎造鳌山举办灯会,要耗费大量人力财物,因此,孙梦易斗胆劝谏世宗皇帝。其上疏云:
“谨题为灾异频仍,恳气圣明,尽修省、罢造作,以答天心,以慰人望事。臣闻:……迩者,灾异非常,天裂地震,人妖物怪。山东河南则蝗蝻遍野,北徐东吴则洪水滔天。四方奏报,殆无虚日,历稽传记,未有灾异之甚如今日者也,是宜吁帝告庙,修实政,求直言,节有限之财,罢无益之作,汲汲焉图所以消弥之方,犹恐其或晚也。乃内官太监盂仲,以朝灯鳌山灯题请奉旨行二部,取办物料。一时传闻,莫不惊骇。以为圣主示俭朴为天下先。假令时和岁丰,亦不宜庸心不急之务,况当此灾异迭见,财用缺乏之时,何暇为明年玩好宴乐之具乎?……臣等窃以为,当其时,皇上遇灾而惧,方将减膳撤乐,避殿省躬之不暇矣,虽有鳌山等灯,将何用哉?……伏乞皇上,思天命之足畏,念民力之已竭。将前项之灯作,俯赐停止,庶可以转灾为祥,保泰致治,民心悦而天意得矣,谨题请旨。”
世宗皇帝阅疏后,采纳了孙梦易的建议,撤销了办鳌山灯会之举。并对孙梦易予以嘉奖。
1566年,明世宗驾崩,明穆宗朱载垕继位。孙梦易仍任监察御史。1568年(隆庆二年),他又上书穆宗皇帝,极谏穆宗停止在郊祭时乘马佩剑郊行的事。
郊祭也称郊祀,是帝王带领扈从人役到郊野祭祀天、地的活动仪式。穆宗以往曾耽于游乐,不思朝政。于是,孙梦易即上《庄庙乘马疏》,劝谏穆宗停止借祭祀之机驰马试剑郊行的举动。劝谏皇上多多关心朝政,采纳臣下谏议,把国家治理好。其谏《庄庙乘马疏》云:
“……陛下往者躬出郊祭,劬劳马上,佩剑往返,风沙满面。一时迎驾诸臣,多有以为亵居尊之体惜陛下者。臣以为此未足为陛下惜也,但恐陛下不能从事学问耳……陛下能以退朝之暇,召一、二大臣,不时顾问。务求如何以治心,如何以治身,如何而临百官,如何而均四海,动以尧舜为准。凡民生之利病,人才之进退,财赋之出入,兵马之强弱,边防之缓急,言路之开辟与否,阉寺之纵肆与否,日日商榷,语语辨白。凡有章奏,皆亲自裁决,或有疑而难定者,听三公九卿科道等官从公议勘。则恂慓于中,威仪于外。虽欲驰马试剑,不惟不暇为,亦所不肯为也……陛下即位二年于兹矣,不知左史所纪者何言,右史所记者何动。内返宸衷。独不惕然悟乎?伏乞俯谅臣言,勉强学问,奋力身心,留神治理,如臣前项所陈,逐一励精图之,则朝野仰尧舜之德,四方成唐虞之治,而所以昭垂青史者,将亿万年无疆矣!……。”
以上两个奏疏,孙梦易都是劝谏皇上关心国事,体恤民情,言词激厉,针针见血。若非能把生死置之度外而直言敢谏的人,是不敢这么写的。而孙梦易竞这么写了。真是字字金石,掷地有声。
由于孙梦易政绩卓著,直言敢谏,所以朝廷对他屡加升赏。由道台御史提升为湖广岳州知府。几年后,孙梦易自感年高体弱,同时也考虑到在朝为官不易,便以身体有病为由,乞请致仕归田。朝廷苦苦挽留,御史府几次召请他再度出仕,都被他拒绝了。
孙梦易致仕还乡后,便在昌邑城西的西山上定居下来。因此地风光秀丽,景色宜人,所以他年少时便对此地情有独钟。嘉靖42年(1563),孙梦易因公取便回家,再次闲游了西山,旧兴复发,决意在此地建一座草堂,以便告老还乡时定居。此堂名曰“西山草庐”。在西山前后又植树干余株。经过几年的经营,室庐渐多,林木葱茏,成为一座幽静的园林。孙梦易回乡后,便在此乐享晚年。现在这里已是昌邑八景之一的“西岩晨旭”。
孙梦易博学多文,留下了不少作品。诗赋如《昌邑八景诗》、《吊逄萌赋》;赞文如《贾尹生祠赞》、《惠政解》、《抚台芳洲洪公生祠记》、《佥宪西瀛王公生祠记》等,疏表如《谏鳌山灯疏》、《谏庄庙乘马疏》等。晚年,孙梦易编次平生诗文为《孙槐窗诗文集》若干卷,由邑人黄钵作序。
孙梦易(约生于1530年前后)字应兆,号槐窗。梦易自幼聪慧,潇洒倜傥,并能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受到乡人称赞。由于他潜心苦学,于嘉靖34年乙卯(1555)在乡试中获捷,得中举人,于次年(1556)殿试中了进士。两年两中,连连获捷。这在当时的沿海荒村,确是了不起的大喜事。
孙梦易中进士后,明廷放他任河南道灵宝县县令。到任后,他能克己奉公,清正廉洁,遵循成法。一丝不苟。因之治绩良好,受到上司的赏识。此后,他被提升为河南道监察御史。监察御史是掌管内外纠察,并监察祭祀及监督诸军出使等的官员,职务繁杂。梦易自感责任重大,所以他更加严于律己,决心尽到自己的责任。因此,他上书言事,不慑忌讳。
孙梦易先向嘉靖皇帝呈奏了《谏鳌山灯疏》。劝谏嘉靖帝停止筹办鳌山灯会,节省人力财力。鳌山是在正月十五日晚上,在京城内大街广场上扎起高台,张灯结彩,举办灯会的大活动。“……山灯凡数百千种,其上伶官奏乐,其下为大露台,百艺群工,竞呈奇技,缭绕于灯月之下……”(《乾淳岁时记》)。扎造鳌山举办灯会,要耗费大量人力财物,因此,孙梦易斗胆劝谏世宗皇帝。其上疏云:
“谨题为灾异频仍,恳气圣明,尽修省、罢造作,以答天心,以慰人望事。臣闻:……迩者,灾异非常,天裂地震,人妖物怪。山东河南则蝗蝻遍野,北徐东吴则洪水滔天。四方奏报,殆无虚日,历稽传记,未有灾异之甚如今日者也,是宜吁帝告庙,修实政,求直言,节有限之财,罢无益之作,汲汲焉图所以消弥之方,犹恐其或晚也。乃内官太监盂仲,以朝灯鳌山灯题请奉旨行二部,取办物料。一时传闻,莫不惊骇。以为圣主示俭朴为天下先。假令时和岁丰,亦不宜庸心不急之务,况当此灾异迭见,财用缺乏之时,何暇为明年玩好宴乐之具乎?……臣等窃以为,当其时,皇上遇灾而惧,方将减膳撤乐,避殿省躬之不暇矣,虽有鳌山等灯,将何用哉?……伏乞皇上,思天命之足畏,念民力之已竭。将前项之灯作,俯赐停止,庶可以转灾为祥,保泰致治,民心悦而天意得矣,谨题请旨。”
世宗皇帝阅疏后,采纳了孙梦易的建议,撤销了办鳌山灯会之举。并对孙梦易予以嘉奖。
1566年,明世宗驾崩,明穆宗朱载垕继位。孙梦易仍任监察御史。1568年(隆庆二年),他又上书穆宗皇帝,极谏穆宗停止在郊祭时乘马佩剑郊行的事。
郊祭也称郊祀,是帝王带领扈从人役到郊野祭祀天、地的活动仪式。穆宗以往曾耽于游乐,不思朝政。于是,孙梦易即上《庄庙乘马疏》,劝谏穆宗停止借祭祀之机驰马试剑郊行的举动。劝谏皇上多多关心朝政,采纳臣下谏议,把国家治理好。其谏《庄庙乘马疏》云:
“……陛下往者躬出郊祭,劬劳马上,佩剑往返,风沙满面。一时迎驾诸臣,多有以为亵居尊之体惜陛下者。臣以为此未足为陛下惜也,但恐陛下不能从事学问耳……陛下能以退朝之暇,召一、二大臣,不时顾问。务求如何以治心,如何以治身,如何而临百官,如何而均四海,动以尧舜为准。凡民生之利病,人才之进退,财赋之出入,兵马之强弱,边防之缓急,言路之开辟与否,阉寺之纵肆与否,日日商榷,语语辨白。凡有章奏,皆亲自裁决,或有疑而难定者,听三公九卿科道等官从公议勘。则恂慓于中,威仪于外。虽欲驰马试剑,不惟不暇为,亦所不肯为也……陛下即位二年于兹矣,不知左史所纪者何言,右史所记者何动。内返宸衷。独不惕然悟乎?伏乞俯谅臣言,勉强学问,奋力身心,留神治理,如臣前项所陈,逐一励精图之,则朝野仰尧舜之德,四方成唐虞之治,而所以昭垂青史者,将亿万年无疆矣!……。”
以上两个奏疏,孙梦易都是劝谏皇上关心国事,体恤民情,言词激厉,针针见血。若非能把生死置之度外而直言敢谏的人,是不敢这么写的。而孙梦易竞这么写了。真是字字金石,掷地有声。
由于孙梦易政绩卓著,直言敢谏,所以朝廷对他屡加升赏。由道台御史提升为湖广岳州知府。几年后,孙梦易自感年高体弱,同时也考虑到在朝为官不易,便以身体有病为由,乞请致仕归田。朝廷苦苦挽留,御史府几次召请他再度出仕,都被他拒绝了。
孙梦易致仕还乡后,便在昌邑城西的西山上定居下来。因此地风光秀丽,景色宜人,所以他年少时便对此地情有独钟。嘉靖42年(1563),孙梦易因公取便回家,再次闲游了西山,旧兴复发,决意在此地建一座草堂,以便告老还乡时定居。此堂名曰“西山草庐”。在西山前后又植树干余株。经过几年的经营,室庐渐多,林木葱茏,成为一座幽静的园林。孙梦易回乡后,便在此乐享晚年。现在这里已是昌邑八景之一的“西岩晨旭”。
孙梦易博学多文,留下了不少作品。诗赋如《昌邑八景诗》、《吊逄萌赋》;赞文如《贾尹生祠赞》、《惠政解》、《抚台芳洲洪公生祠记》、《佥宪西瀛王公生祠记》等,疏表如《谏鳌山灯疏》、《谏庄庙乘马疏》等。晚年,孙梦易编次平生诗文为《孙槐窗诗文集》若干卷,由邑人黄钵作序。
本文出自 栋力天空,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相应链接。
本文永久链接: http://www.dongsky.cn/show_1162.html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