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一个学生团队的情结

作者: Admin 分类: 网海拾贝 发布时间: 2009/6/18 13:05:33 ė2440 浏览数 60条评论
【编者按】某日,在论坛上看到了这篇文字,距离作者写这篇文章已经过去了整整两年。其实,我离开了学校已经三年了,离开了笃实新闻网,离开了曾经付出过汗水和心血的团队,但是,三年里,我三次回到陕西,回到西安,都不忘记去笃实的办公室坐一坐,聊一聊,因为那份情,那份爱,那份牵挂……


      
   关键字:兴趣、氛围、责任、举步维艰、发展、争取、未来、??

    一位学长曾在“笃实”的“家园”中留言:“如今我选择留在学校,‘笃实’占了很大的因素,因为很难再找到如此和谐的社团。可以继续留守是我的幸福。03-05的记事本上,留下的都与记者团相关……”。如果说刚开始对此言此语有所疑惑,那么今天,我不得不承认,我已经感同身受。其实在当初,我绝然不会想到,“笃实”会在我的大学生涯中占据如此之重的份量。
    笃实新闻网是我在大学期间参加的社团,也是我所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校级官方新闻网站。

    2007年5月,笃实新闻网又一次换届的时期。经历了一番非称得上卓绝但亦艰苦的思想抉择,我终究还是横下心来,挑起了笃实新闻网团队学生负责人的职责。我一直都知道,一旦这个责任担负在我的肩上,将有一种无形的东西压缚我的行止。一种责任、一种注目期待、许许多多,而且对我而言很重很重,这种无形的压缚,或则让我始终处于身心俱疲的状态之中,或则转变成一种良性的鼓舞,让我以一种近乎单纯的使命感完成自己挑负的本职,即便是艰苦的支撑。

    05年9月,心向往之的大学校门在一种难以言表的心境中向我敞开,大学生活的自由多变、丰富多彩,早就已经让我深深企盼。社团招员如火如荼,让我第一次体会到原来学校的生活也可以这样无所拘束。机遇偶然,我站在了笃实新闻网的招员现场,机遇偶然,我进驻了笃实新闻网的面试间,同样的机遇偶然,我成为了笃实新闻网新一届的正式成员。我选择了一个可以保留我原来爱好的团队,这一点却绝非机遇偶然。总而言之,我在这个团队之工作的参与的同时,也开始了自己美好的大学生活。

  ——单纯的兴趣?

    入学的一晚,辅导员来到了寝室,时值各大学生社团正处招员的高峰期。辅导员建议我们几个当初还互不熟识的舍友:多参与学院社团里的工作,因为那样更有利于自身以后的发展,毕竟学生最终的出路,学院“出身”占据了很大一部分的因素。我们似懂非懂的点点头。随即,便是我们自主抉择的时期,一向不羁喜好随兴所至的我自然没有将辅导员的忠告放在心里,十几载寒窗,一直都在做着许多并非自己本愿的事情,如今步入大学这个相对自由的空间,满心欢喜,还要约束自己的喜好吗?甚至我武断到认为辅导员的忠告是一种自私,我绝然没有去顾及我今后的所谓出路与参与院系工作有何微妙的关系,绝然不去想!

    另一方面,算作我的猖狂吧。或许是本身对中国现行的这种教育模式存在不满甚至不屑。我们一直在 做着“猴子掰玉米”事情,一段时间致力于学习这个,到了另外一个时期又不再需要它了,全然放弃。文字方面的学习即是如此,工科院校?无奈!于是,加入笃实新闻网,最起码可以保证我未来的这段时间不会与文字方面完全脱离,是我真的不情愿搁置、放弃。假若当初在高中文理分科时,全校文科第一名的我毅然选报理科是一个错误,那么如今,这个选择即使不算作无奈的“退而求其次”,但依然可以给我带来一点心灵的宽慰。其实时至今日我依然这么想。总之,我在这种可以算作兴趣的心境中参与着笃实新闻网的工作,也在或多或少的成长中。

   ——在这里,我们都是兄弟姐妹。

    在笃实新闻网的日子里,我也逐渐耳闻了这个团队艰苦的创业史,从最初的“一张白纸”、自谋出路、到终于有了自己的工作间,开始了自己心目中团队的简单运作,其中有过多么大的困难自是可想而知。张栋、阎康志、杨柳堤、崔家亮……诸多至今未曾谋面的前辈,为着心中的一个梦奔波在学校的各个角落。刚开始时一种怎样的状态,我虽然不能有一个清晰的脑海构图,但从网站上遗留的最初的稿件成就、从网站上的留言、从一届又一届成员传达到我们的关于他们创办这个团队的一些事情,结合自己如今参与的工作,我努力在体味他们当时的艰辛。校报搞新闻写作培训,将我们团队当时前去“取经”的成员无所顾忌的驱赶出去,笃实新闻网诞生初期在大楼底层那个简陋的工作间……许许多多的事与物,我们今天能够知道的已经很少,但通过那些我以感觉的得知,那种莫可名状的感觉时时让我心生感动。他们也曾为了一些小事情争吵得面红耳赤,但正是在这种交往中,在这种共同缔造心中梦想的过程中,他们收获了无可比拟的亲情、友情,甚至是爱情。其实,一种互相挂念的情谊向来只衍生于共同完成心中一件伟大事业的过程当中,并肩作战,相濡以沫。心贴心的理解和关怀、共同奋斗的默契、这是我们知道的故事里的事实,再有的就是感动。而今已经远离我们,奔波在祖国各地的前辈,肯定依然会时时关注他们曾经一手呵护在襁褓中的这份事业,我这样想,心随即又多了一份压力和责任。
    我能够看到的最“老”的一届就是亚迪她们了。从进入笃实新闻网,就在她的影响下改变最初单纯偏激选择进网站的想法。她也是我第一次认识到“兢兢业业”这个词义的人。去逸夫楼投稿,见到次数最多的人就是她,而且每次都在写稿、编稿,尽着本职。我进入的一年时间里,她的形象好像一直也没有过什么改变:在采写新闻的前线,也总是见到一个背着双肩包的女生,奔走、工作,又行色匆匆的离开……冥冥之中,我似乎也有感觉——责任在她的心中占据了多么大的份量。亚迪的大学四年好像没有正式参加过其它的学生社团,因为有笃实新闻网这一个,她心无旁骛;亚迪的大学四年,很少甚至是没有午休的,因为她的事情太多太多,而笃实新闻网肯定占据了不小的因素;亚迪在新闻网的工作中,肯定也有疲倦的时候,但她依然会以之为乐,即便是主观强使。亚迪离任后不久,有一次在逸夫楼遇见了她,当时我就问“离开网站了,以后是不是就不经常过来了?”她说“不是呀。有好几次上来,看到711没有人,就只是整理了一下桌子上的东西,就离开了。”当时我真的有一种瞬间很伤感的情绪,最起码,“网站没有人”的表面萧条让我或多或少有一些不安。亚迪离开这个团队之后,还是会经常回到711,看看她曾在此辛勤耕耘的这个阵地,看看自己用过无数次的鼠标、键盘,看看我们这些依然留在网站的“新”成员……而且我发现,离开网站之后的亚迪,气色好像也比当时在网站时好得多了。于是,我的心里也更加清楚,亚迪为这个团队曾经付出了多大的精力和心血。亚迪离开了,但我知道,在她的内心,她永远没有离开这个网站,而且这里将永远是她某种感情的慰藉和寄托。西部网社区0r"[i`Z*{'N8~
    亚迪是一任成功的主席,无论何时,无论怎样我都这么想,除了工作上的兢兢业业以外,那种自然流露的亲和也是促成我这一看法的因素和依据。在亚迪的口中,这个团队的成员永远都是兄弟姐妹。至今记得在多次的会议当中,亚迪一一悉数每一位成员优秀的地方,我知道,一个非细心、非会从心底里关心“下属”的领导者绝然做不到这一点。她经常对我们说有什么事情大家齐心协力,既然都是兄弟姐妹,又有什么事情是不能相互坦露和帮助的呢?亚迪的平易近人,那种自然流露的亲和成就了这个团队的团结、成就了温馨的团队氛围。那种氛围,我终生难忘。
    时任副主席的汪汪学姐、时任秘书长的朱芳学姐也都同样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这种深刻的印象也在不同程度上促成了我对整个团队的印象,是积极、温馨的。汪汪、朱芳,同样的平易近人,同样有作为学姐特有的领导才干,同样的对笃实新闻网倾注着很深的感情。我尤其愿意提及一点:三人的职务之别,在外人看来似乎真的会庸俗的认为是高低之别,但真正了解的人都知道,什么“主席、副主席、秘书长”,她们对这三个本来就应该单纯的称谓有着多么的不屑。正如汪汪在一次例会中说到的“网站的这些职位,重在对外,也仅仅就是个称谓。”我甚至一厢情愿地认为:或许真正的亲姐妹也不过如是。从她们融洽的相处中,我看到的是一种温馨和谐,于是,也瞬间明白了当时团队如是之温馨是“上之所好,下必甚焉”的必然结果。真的怀念有她们在的日子!

——我们所行的每一步,都有发自内心的喜乐欢愉,但也有心自存在的疲惫、艰辛!

    笃实新闻网,02年9月开始正式运作,完全由学生自发组织,后由学校党委宣传部直辖,校网络中心负责具体管理。如今的我们,已经可以抬头挺胸的称我们的网站是学校的官方新闻网站,在学校知名度日渐提升,这是一个可喜的事实。可是,没有外人知道,也没有人会去想,这个团队处在一个怎样的工作环境当中,它的运作模式如何?因为媒体本身就是一个幕后的角色,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也是它的天命。
   笃实新闻网,团队成员(流动)时40人左右,每年进行招员、换届,吸纳有新闻热情的学生加入其中,类似于其它的学生社团。学生工作间在逸夫楼711室,称“在”711而不说“是”711,是因为711实为校网络管理人员的办公室,笃实新闻网称借居其屋檐之下似乎更为恰当。我们在招员的海报中称我们有电脑四台,有很好的学习资源,但事实绝非如此!在我的印象当中,网站有三台机子能够同时正常运行都已经是极为罕见的事情。在网站的成员大概都清楚,网站所使用的这一批机子是在几年前,从校方的其它某机构中退换下来的,软硬件设备早已经老化,风烛残年,基本处在“死撑”的状态之中。毫不夸张地讲,在我所使用过的所有电脑中,最让我感到烦躁、运行速度最慢的大概也就是网站里这几台机子了。时常去写稿、编稿,从开机到能够正常运行使用,有时得等待数分钟。记得有一次带一个新成员第一次到711投稿,开机数时,机子停止在某个界面不动了,而且不见有丝毫要继续运行的趋势,在新成员面前,特别是看过我们在招员时提到网站优越设备资源的新成员面前,当时真的极度尴尬。网站处理照片要使用Photoshop软件,时常机子打开该软件便如超负荷一般,倏然死机,无力回天只得重启。但重启之后依然如是,不得已只得将照片从这台机子传到另外一台,有时候这样的过程就得进行好几次,真的浪费了太多的时间,最重要的是我们都觉得这样的浪费没有丝毫价值。网站对新闻的时效性、更新速度要求是很高的,但单单就这一可笑的硬件因素就时常令我们无所适从。编辑新闻,原本可以一小时完成的工作,我们在办公室的机子上非得花费两小时、三小时甚至更多的时间才能完成,而且,整个过程中有着太多的烦躁和抱怨,很无奈。有时,我真觉得这样太过浪费精力,甚至真的是身心俱疲。为了保证新闻能够按时发表,我早已经记不清楚,用这些早已令我们厌烦的设备,我们在711度过了多少不眠之夜,也许局外人会完全认为这种玩命的通宵是多此一举,但内心的苦和无奈,只有我们自己清楚。
    有一次,网站指导老师指出我所处理的照片不够好,增加“锐化”一步会更好一些,但他并不知晓,在网站那几台机子上处理照片,有时简单的一个“锐化”操作,其实也有可能是一个漫长的等待过程。我们是学生,利用着课余时间在这里坚持着这个团队的工作,真的没有太多的时间浪费在这种无意义的等待当中,因而,有时候真的会不情愿又无可奈何的省去任何一步的操作,尽管我们知道,有了那一步会更加完美,尽管我们一直想把网站的工作精益求精。但我们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所以,只能死守“按时发上去”的底线行事,不去也不能去顾及其它。我时常也会想:为什么我们要让自己这么辛苦的运作,如果我们有稍微好一点的几台机子,我们就不至于时常为编稿不及时而发愁,不会去动辄选择在711通宵,也不用经常像傻瓜一样,呆坐在机子旁边,等待它的“再运行一步”。我们一直记着老师的嘱咐:用我们现有的设备资源,尽力做好我们的本职,尽管内心会有诸多的苦楚和无奈。
    网站的运行,同样是一个复杂艰辛的过程。我至今记得网站上一次的招员:06年11月4日上午7时许(开头似乎是些新闻惯用的语言套路,习惯了),信鸽打我电话,于是匆匆奔赴逸夫楼(办公室的所在地,之前一天的晚上已经对这两天的招员准备工作做了部署),开始了一天的忙碌。
    搜集团内现有备份的资料,没有电子版的重新进行录入,其时其他的成员也陆续应约而至,纳新准备工作就此铺面展开。坦而言之,对此次招员的计划我自己心里没谱,而且后来也知道,不只是我,团内此时忙碌着的所有人不外如是,没谱。我们之中的任何一个人都未曾经历过招员,如果非要与招员扯上关系的话,我们都仅仅经历过被招。但即使没吃过猪肉,也得仗着见过猪跑的这点经验,横下心来,投入到这件无法逃避,亦无法推托的工作中来。
    根据所见、所闻之剽窃来的流程,我们拟订了如下工作计划:(1)出两张宣传板。(2)搜集、录入及打印相关的资料。(3)相关设备的置备(招员现场要用到的),并着手展开了工作。之后刚刚离任的主席王亚迪来到办公室协助了一些相关事宜,也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意见。至此,除以上提及的布置之外,我们又做了以下工作:招员未动,海报先行,我们自主拟定了海报中的文字内容;作为网络宣传媒体社团,招员最好显现出自己的优势来,于是,我们决定将电脑用于招员现场;团队文化是一个团队得以运营和壮大的灵魂,因而我们组织并完善了关于团队文化的相关资料等等等等。至此,相关计划大体有了一个初步的雏形和定局。
    然而,或许所有的事情都是这样,当事件一次积累过多时,大家都会沮丧的发现,一切都得完全依靠自我。我们力邀勤工助学会的熟人出了两张宣传板并写了七页宣传海报,因为本来完全应该彩喷的宣传板我们无能为力,没有支持,我们没有想到,即使在工作时也没有过的无助,会在招员的这一时刻如此深切的感受到。西部网社区r)m0U\\ _ I4GGx
    我们在社联办公室借了两张桌子及四把凳子,并苦口婆心的说服暂寄于3A楼管阿姨处,间断使用,为期三日。为了借到两块板,我们找了校会、社联、勤工助学会、各个院系宣传部,我至今仍清楚地记得那个情景:我们四五个团内的成员同时向外拨着电话,目的一致——借板,后经多方联络关系,终于敲定,也是极度曲折。为了连接一条电源线,我们想到了诸多方案:接入研究生楼、4栋学生宿舍、移动营业厅、甚至食堂四楼办公室,可谓绞尽脑汁,最终食堂四楼无人可以依靠、 研究生楼楼管语气强硬,4栋学生公寓有所不便,移动营业厅看似不妥,最终暂定了对面一所商场的电源连接——真是煞费苦心。其实大家一开始就已经想到这一途径,但正如每次遇到这种状况一样,一旦涉及到团队出资时,我们都会尽力舍弃之而谋其它,这早已经成为每个成员心照不宣的惯例。
   我们选择了之前的网络宣传片《我们正年轻》,并邀请广播站进行了相关朗诵配音;我们找团队原来的一位成员借了一台不错的电脑;我们在团委研究室借了两只音箱;我们甚至为了一条悬挂横幅的短线感到一时的无助,但我们的心中,有着跳动的血液,我们都是看得见辉煌的人!
    两天的备战:第一天上午8:00至晚上11:30,身处逸夫楼,中间回过一次宿舍。次日上午8:00至晚上11:00,未回过宿舍一次,辗转于逸夫楼与各个“借用品”来源地之间,交涉、恳求。其他成员两天的日程安排大体与之类似。我们在奔波中感受到了守业的艰辛,守业的苦,也由衷地感受到了一种非同一般的振奋。
    晚上的时候,大概当天的安排就绪,我将借来的音箱放于温海涛的宿舍,顺道上了六楼——主席王信鸽的宿舍所在楼层,他正在清洗电饭锅,据他讲是要做今天的大餐,而我当时根本不能确定这该算做是一天之中的第几顿饭,当时看了看表,确定已是10:00之后无误。
    材料搜集、会议上安排部署、晚上临散前大家互为今后三天的工作加油鼓劲。我们享受着这份互相的默契,相濡以沫的真诚,我们在艰辛中缔造着一件自认为很伟大的事情,我们无法用言语表达心中共同的感受,但一切都似在隐隐之中的那个牵挂——为了这个团队的温馨。
    累并快乐着,我们回忆起当年那些老前辈创业的艰辛,今天,或者我们的工作并不能比,但那种感觉,我们感同身受。我们一同体验着大家忙碌奔波时的身心俱疲,用一颗对团队的责任感和爱,做着我们的本职,我们无怨无悔。
    我们无法计数那一天所有人连续坐在电脑前准备资料多久,无法计数其间往返各个“借用处”的次数,更无法计数心中出自默允与相互鼓舞的悸动的次数,但我们知道,经历这一役,我们的心贴得更近了。
    网站的成员之间有着亲如兄弟姐妹的感情,而且我们一直也坚信,有这种感情的维系,我们可以克服一切困难。但有时候,面对一些现实的问题,我们依然会感觉很无奈。诸如上边提到的资金问题、成员对工作的积极性问题,等等等等。网站成员每学期定期会从网络中心以勤工助学的性质领取一定的补助,算作对网站工作一点实际的报酬——稿酬。但是,稍微不客气地讲,对于一个新闻媒体的成员,一个多用到通讯设备的机构,这点稿酬勉强可以算作是这方面的一点补偿吧,因为不管我们对这份工作有多大的热情,我们始终在经济上没有独立,我们不是可以对这份工作在资金上投入太多的阶级,我们只是学生。我知道每次通知成员开会,(尤其是诸多时候我们是无法利用办公室所谓的公用电话的)秘书处的成员都耗费了大量的财力在通讯上。有一次,巩万里告诉我,景银凤又为了通知一件事情而打爆了一张“201”,我心里清楚,景银凤不是那种很有“经济实力”的学生,她一直参加着勤工助学会的工作,其目的亦不用我去多说。她可以舍弃这些物质上的东西给这个团队,本身就是一种很大的付出,我深被她为这个团队的付出而感动。如此的还有诸多的事例,这种物质资金的事情说起来仿佛真很庸俗,对于之前所提及的团队成员对网站工作如何热情、如何富有责任心似乎真的格格不入,但是确是一种事实,而且,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个问题。因而,网络中心给成员的所谓稿费、补助,真的可以算作微乎其微了。最起码,没有任何一个为这个团队真正付出的成员会觉得受之有愧。
    网站本来是一个很有活力的团队,但是由于一些客观存在的问题。导致了诸多活力的逐渐丧失。在我时任采编部部长的一年里,网站基本上没有组织过什么活动,因为只要一考虑到资金方面,大家就都没有要继续往下计划的意图了,往往是悻悻而散。尤其是时任组织策划部部长的徐伟,应该是一个最无奈的网站领导者了,没有资金作后盾,能够做出什么样吸引成员的组织策划来呢?虽然我们一直都相信,经过一段时间大家的交流与共同奋斗,成员之间会形成那种兄弟姐妹的感情,团队会有那种家的温暖,但事实是,还是有更多的成员在网站枯燥的工作中逐渐游离、退出。我一直认为网站创办者当时那种少有的热情是始自一种创业的热情,那么今天呢?对于守业者而言,我们很难让每个成员有那种热情,因为毫不避讳地讲,如果网站没有创新,又缺少成员参与的活动,单纯的新闻采写工作,真的是单调、乏味枯燥到了极致。一个没有活动的学生社团本身不是一个处在良性运作中的社团。长期以来,包括这些一度歆享这份社团家的感觉的成员也会不时萌生出这样的想法:如此运作这样的一个团队,太过辛苦,但为了呵护这种家的氛围,为了心中的那种责任,大家在苦苦支撑着,有时候真的很累。
    网站运营到了今天,表面看来似乎已经是一个很好的状态了。但我其实一直都处在怀疑当中:这个网站对整个学校而言,到底有多重要?因为我没有看到过任何局外人(非正式参与网站工作的人)对这个网站状况的关注。也许会真如我不愿想象的那样:我们一厢情愿地认为我们是学校的一个门户,我们一厢情愿地认为我们是学校的官方新闻网站,其实学校呢?也许真的从来没有把这个网站当回事,我们真的不是处在那种可有可无的状态当中吗?其实真是未必。作为采编部长的我,有时候也会静下心来想一些问题,即使我们的工作自认为做的很出色,即使我们从不落下我们一向认为本职之内的每一个新闻线索,又能怎么样呢?我自己也不是很清楚,或许真的就没有“能够怎么样”,这也是一种极有可能的事实。突然想起“无间道”中所唱的“我们都在不断赶路忘记了出路,在失望中追求偶尔的满足”,似乎与我们的此情此境很是相似。真的不是很清楚!?

   ——一代新人换旧人,我用什么来代替昔日的他们?无奈地撑起责任。
    记得上一届换届的时候,王信鸽在竞选演讲中说“参与主席竞选,除了我的长相以外,什么意见你们都可以提。”当然这是一句玩笑,随即他又说到,“历届的主席,张栋有技术,亚迪有能力,到了我有什么呢?”今天,我也不禁要问自己“张栋有技术,亚迪有能力,有亲和力,王信鸽在此前主席的生涯中也已经证实,他有领导的魅力,我呢?我又有什么呢?” 我向来不是那种遇事没有自信的人,但真要接手网站的工作,特别是网站发展到今天,真的面临一些新困境的情况下,我真是如此的没有自信。而且,网站的运营、设备、资金、成员积极性,等等一系列的问题我至今没有把握能够解决,平心而论我不愿意让网站如以前那样艰苦地支撑!我觉得在成员间培养兄弟姐妹情,形成那种家的温馨氛围,对每一位成员都是一种可贵的财富,但从另外一种意义上看来又似乎是一种无形的拘缚。他们对网站本身的工作已经觉得了无生趣,已经没有丝毫热情,却还要顾及这种感情,顾念这种氛围而违心地留下,苦撑,就像我一样。我不希望是这样,不希望类与此地束缚任何一个人在这个团队。既然这样,我更是没有信心来继续运营甚至奢望发展这个团队,我又什么资格和权利作这个负责人的角色呢?
    换届的前期,在巩万里面前,在冯梅面前,我提到过要退出的意图,因为我知道,我始终都不可能说服自己出于非本愿的去管理这个团队。但在信鸽面前,在网站张老师面前,却始终未敢提及,以至终究还是硬下头皮放手一搏,担负起了这个职位。我心里也知道,网站似乎真的在走下坡路,在没落,没有新鲜感,没有创新物,现在也完全不能比拟先前的那种氛围和活力,几乎可以用“残局”两个字来形容。或许任何一个团队在发展后期(模式已有,暂未创新)都会是这样一种状态——走下坡路。之前也许可以以那种创业的热情来维系的东西,而如今,做着早已经枯燥乏味的新闻采写工作,我看不到可以维系这个团队运营和发展的任何动力和信念。我没有信心!并极度恐惧要真实面对那种独孤的“窘境”。“冯巩组合”告诉我,我不可以离开,王信鸽、张老师定然也会吃惊于我要选择突然的离开,亚迪、朱芳、汪汪学姐们,也一直在注视着我们这一届。我知道,当王信鸽离任之后,我在这个团队中的作用虽不是不可或缺,但选择离开或多或少会对这个团队造成影响,不管是工作上的还是对“民心”的冲击。艰苦权量,我在无奈中接过了这根无形的接力棒,其实内心的压力也只有我自己最清楚,特别是在网站如若无所新为定然走下坡路的状况下。
    我终是艰难地扛起了这份责任,同时也感觉到了它沉甸甸的份量……

落了。余下的四个关键词——“发展、争取、未来、??”——仅有着一些潜意识中的设想,但绝然不够成熟,此刻也不愿提及,只等着那个是为时机的时机,再作总结补充其中。惶恐,待之

逊雪乙冰


07年5月19日凌晨

本文出自 栋力天空,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相应链接。

本文永久链接: http://www.dongsky.cn/show_1216.html

0

1条评论

  1. hesper 2009/9/3 0:31:20

    理想归理想,身体归身体啊!!!!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请输入本文永久链接 show_1216.html 的数字部分

Ɣ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