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邑人有“不褶不皱”的韧性

作者: Admin 分类: 网海拾贝 发布时间: 2012/1/3 22:46:19 ė2823 浏览数 60条评论

人物档案:任柏榴,男,1936年生于莱州。1978年至1983年,曾担任昌邑县副县长、副书记、代县长。1984年至1986年,任潍城区区委书记,1986年至1993年,任潍坊市委常委、宣传部长,1993年至1998年,任潍坊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党组副书记。现在担任潍坊市书画家联谊会会长、潍坊市老年书画研究会会长等职。

丝绸,一个享誉世界的中国元素,昌邑,一座盛誉五洲的丝绸古镇。说到昌邑,就不得不说丝绸,昌邑的丝绸文化久负盛名、堪比苏杭,其精湛的技艺和完美的品质一直传承着中国5000多年的灿烂历史文化。“中国丝绸之乡”、“中国印染名城”,这些响当当的名号可谓是名副其实、无可挑剔,这也是最令昌邑人骄傲和自豪的事情。

近日,本报记者专访了原潍坊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任柏榴。1958年,任柏榴来到昌邑,从一名普通的中学教师到昌邑县代县长,这一呆就是26年。虽然他不是地地道道的昌邑人,但是用他的话讲“昌邑是我的第二个故乡”。对于丝绸文化中孕育出的昌邑人,任柏榴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

“从周朝起,昌邑就开始‘养蚕织帛’、‘捻线就知’,到明清时期,以丝绸为生的前辈们便有了‘背着丝绸下南洋’的经历,从此昌邑‘丝绸之名,溢于四远’,昌邑也成为了‘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任柏榴说,今天,这些背包袱的创业人的后裔,很多在东南亚成了大资本家,变成了当地的豪门,昌邑也被誉为“华侨之乡”。由于昌邑人很早就开始搞外贸,接触外面的世界,因此昌邑人极具开放精神,做事情精明,这是昌邑人典型的性格特点。

“但是这种精明不是一种骄傲浮躁的炫世精神,更不是那种机关算尽的‘聪明’,而是一种稳扎稳打、不褶不皱的韧性精神。”任柏榴说,昌邑丝绸历来有“轻薄如纸,柔轻如棉,不褶不皱,活颤拂扬,离皮离汗,坚固耐穿”的美誉,而沐浴在丝绸文化中的昌邑人身上也具有一种“不褶不皱”的丝绸品性。“这是昌邑人骨子里散发出来的一种气质、一种品性。”任柏榴说。

1958年,为解决潍河下游两岸的洪涝灾害、农田灌溉等问题,当时政府决定修建峡山水库。任柏榴告诉记者,当时水库工程指挥部就驻扎在昌邑县,修建水库的昌邑农民全部在工地上住工棚。工棚是向下挖半米深,四周筑起1米高的土墙,上面用木头和草搭顶,里面用草铺成地铺,条件十分艰苦。当时农民1个工日只有1毛钱的生活补贴,他们都是从家里带粮食、咸菜和工具,其他没有任何报酬。“不论是酷暑难耐的三伏天,还是寒气逼人的腊月天,昌邑人凭借着这种‘不褶不皱’的韧性精神,一点点地挺了过来。历时整整四年,将峡山水库建成了山东省最大的一座水库。”说这话时,任柏榴一脸骄傲的神情。

“和昌邑人相处久了,你会发现昌邑人可能不善交往、不善言辞,但是从他们的一举一动中却能学到不少做人的道理。”任柏榴说,昌邑人平时不善交谈,比较低调,但做事情却是追求完美,有种“做不到最好誓不罢休的”意味,这也是昌邑人的“精明”之处。每年种桑养蚕的季节,昌邑的蚕农们就像伺候婴儿一样精心呵护着桑树和桑蚕,因为他们深知只有高质量的蚕茧才能生产出高品质的白厂丝。于是就造就了昌邑丝绸的优秀品质,潇潇洒洒的飘逸性,高雅华贵的观感性,这些都是无与伦比的。许多台商也正是看好了昌邑人的这种完美的追求精神,纷纷来昌邑投资创业。

昌邑人的“精明”还在于他们不满足于现状、敢于大胆创新。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推动丝绸业发展的同时,昌邑开始大胆进行纺织、印染的加工。昌邑人还真就有一套,没几年的发展就成了“中国印染名城”,现在昌邑的印染基地是日新月异、蒸蒸日上。

近几年来,昌邑人在外销丝绸、印染的同时,更是不遗余力地“销售”文化。2007年首届 “丝绸之乡”文化节在昌邑拉开帷幕。这让名不见经传的昌邑大放异彩。“以文化的形式将昌邑推出国界,将丝绸文化推向世界,这也是昌邑人的精明之处。”任柏榴说。

本文出自 栋力天空,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相应链接。

本文永久链接: http://www.dongsky.cn/show_1399.html

0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请输入本文永久链接 show_1399.html 的数字部分

Ɣ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