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西海岸:马濠运河历史考

作者: 栾建东 分类: 在西海岸 发布时间: 2018/10/11 17:03:15 ė4683 浏览数 60条评论

今天的西海岸新区,有个地名为“马濠”,也称“马家濠”,现已被辟为城市公园。古代有条人工运河就是以它命名的,称“马濠运河”,它是胶莱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

历史上的“胶莱运河”是中国古代一项大型水利工程,目的是利用胶河水道以沟通胶州湾至莱州湾的海路,缩短由江南到北京的海上运道,避开海运远航绕道成山角之险,减轻京杭大运河漕运的负担。

胶河发源于现在西海岸新区境内的铁橛山脉,向北流经胶州、平度等地后在莱州流入莱州湾。山东历史上以胶河为界,胶河以东的半岛地区称为“胶东半岛”。胶莱运河南起黄海灵山海口,北抵渤海三山岛,流经现西海岸新区、胶州、平度、高密和莱州等地,全长200公里,南北贯穿山东半岛,沟通黄渤两海。其中,“马濠运河”是胶莱运河的组成部分,位于胶莱运河南端。打通马濠运河是为了保障胶莱运河的功能,使南来的船只避开“淮子口”(胶州湾入海口)险域,安全进出胶州湾。

胶莱运河的动议与实施开始于元代,元世祖忽必烈定大都城(今北京)为国都。元初,中国北方经济凋弊,而江南是富庶之地,中国的粮仓。首都地区庞大的贵族官僚集团和军队,所需粮米及大部分生活物资,都依靠江南供应,而去江南极远,整个南粮北调就成了大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元朝政府主要采取了两个办法,一是大规模扩修运河,二是大力发展海运。隋朝创修的京杭大运河到了元代已经破败不堪,为恢复功能,元朝政府开始了大规模整修,但由于先天不足,北方河段水量不够,黄河、淮河经常泛滥、改道,泥沙淤积等原因,一直发挥不了很好的作用。于是,在扩修大运河的同时大力发展海运。然而,海运要走成山、九皋,海程遥远且危险,元17年(1280),元世祖接受莱人姚寅之献策,于次年始开胶莱新河。历经三年多运河开通,元22年(1285年),胶莱运粮规模已很可观,其水手、军人2万,船千艘,发运粮米600万石,占当时漕运总量的60%。

然而,胶莱海运通航不久,陆续暴露出许多缺陷,主要是运河水量不足。按原工程设计,是想利用南北两海口潮水上涨的时机行船,但中间河段水浅,船多损毁。此后不久,山东西部开凿济州河和会通河成功,京杭运河漕运开通,很大一部分漕粮就可以不需要繁杂危险的海路了。同时,这个时期的远洋航运技术也有很大改进,岁运粮数百万石。这样一来,新开的胶莱海运便被淘汰了。元21年,元世祖下诏“罢胶莱海运事”。

明朝建立后,南京为首都,粮食富足的江南,漕运不是问题。但明成祖迁都北京,江南漕粮北运又成了头等要事。永乐年间,疏通了淮扬段运道,重新疏浚并改善了元代的会通河运道,使京杭大运河基本畅通,漕运大致无阻了几十年。然而黄河夺淮已经三四百年,泥沙淤积严重,决口、改道日渐频繁,导致漕运不时中断。朝廷不得不动用大量民力,投入巨额帑金,治河保运,但却不过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河决淤运、漕舟不通的事不断发生,对北京的粮食和物资供应构成了越来越严重的威胁。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再开元代的“胶莱海运”,便被重新提了出来。

据《明史·河渠志》,早在正统6年(1441),昌邑民王坦上书朝廷,建议“重浚元人新河”。但其时京杭运道漕运尚无明显问题,此议被工部议后否定了。到嘉靖11年(1532),御史方远宜等复议开新河,也因拟议中开凿“马家墩数里皆石冈”,工程艰巨,再被否定。嘉靖17年(1538),山东巡抚胡缵宗上言:“元时新河石座旧迹犹在,唯马壕未通。已募夫凿治,请复浚淤道三十余里。”大概因为这次是封疆大员所请,朝廷批准了,具体工程交由力赞其事的莱州海防道副使王献负责。经过深入实地调查勘探后,认为工程完全可行,即动工开凿。王献认为:“薛岛西有小山曰小竺(即今胶南小珠山),西峰夹峙,中有平冈曰马濠,其麓南北皆接海崖,而北即麻湾,又稍北,即新河,又西北,即莱州海仓。由麻湾抵海仓,才330里,元人尝凿此道,遇石而止。”并进而指出:“今凿马濠以趋麻湾,浚新河以出海仓,诚便。”只要开通马家濠一段狭窄的水道,就可以使江南的海船,出长江口,沿着海岸北上,不用再绕行薛家岛以东礁石林立的“淮子口”,径直进入胶州湾,既缩短路程,又可避风涛之险。王献亲自组织指挥民工,于嘉靖19年正月开始,从元人“旧所凿地经西七丈许之处开凿,其初土石相半,下则皆石,又下石顽如铁”,王献采用“焚以烈火,用水沃之”的方法,“石烂化为烬”,历时三个月,终于凿通了一条“长十有四里,广六丈有奇,深半之”的水道,使“海波汇流,麻湾以通,由是江淮之舟达于胶莱。”这在当时,是一项了不起的工程。次年,王献又疏浚新河,时值年来多雨,“水泉旁溢,其势深阔”。遂于沿河重设元代的九闸,并“置浮梁,建官署以守”。然而因经费支绌、工程艰巨,未能按期完成的“中间分水岭难通者三十余里”的工程目标。因此,王献也受到了官僚们的指责与刁难,朝廷将王献“升任”山西参政,无人挑此重担,工程功败垂成。

公元1644年,明清易代,满清王朝建立以后仍建都北京,黄河决口和漕运阻滞问题积累到极其严重的程度。康熙帝亲政后,即把“河务”和“漕运”列为治国的头等大事。经过20多年的辛勤治理,维持漕运基本可通。可是黄河夺淮已经500多年,泥沙层积,河床抬高,河决毁运已经到了当时的科技水平难以解决的地步。在这样的情势下,人们便又想起了胶莱海运。雍正2年(公元1724年),大学士朱轼正式提出了重开“胶莱”的建议。雍正帝委派内阁学士何国宗前来胶东相视可否。何国宗和山东巡抚陈世倌一道深入实地考察,认为客观条件限制,全面权衡之后,于雍正四年做了“勿庸再议”的最后结论。

马濠凿通,曾极大地方便了江淮商船北上胶州湾,并基本上开通了由江淮至胶莱河,北出海仓,以达直沽的河海商路,从而有力地促进了这一地域的经济发展。由于马濠运河工程存在问题,所以开通仅一年多,胶莱运河就因潮汐导致泥沙堵塞、陆地河流给水不足等无法通航,马濠运河也就失去了作用。

元明二代,关于胶莱河开通问题经多次争论及实践,均告失败,清朝虽也有多次动议,但最后被否定,主要有两个问题一直无法解决:一个是地势潮汐问题,泥沙极易淤积,前开后淤,虽花费巨万,但劳而无功。二是河流水量不能得到充分保证,运河虽开但无充足水量,依然无法行船。

此后,尽管黄河和大运河的情况越来越糟,成为清代朝廷不堪负担的压力,不得不绕道成山,海运部分漕米以补河漕的不足。而此时的海运技术也已远胜往昔,船队出远海,绕成山,径直在黄渤海中行驶,也越来越不再被视为畏途。于是,先前想开胶莱运道以避大洋风险的主要功用也就失却了。到咸丰5年(1855),黄河自兰封改道,东北下,夺大清河,由山东利津入海,本来就已疾入膏盲的京杭运道更在战乱中遭到彻底毁坏,最终结束了它自元初以来600年间所担负的遭运使命。当然,有关胶莱运道的争议,也就成了一个历史的话题。

今天,尽管马濠运河早已废弃,但遗址尚在,作为历史遗留一直受到保护。现在青岛西海岸新区有些村落、街办的名称依然留带着当年马濠运河的影子,如“濠南头”、“濠北头”、“濠洼”等。

相关链接>>

马家濠记

明·蓝田

齐之东,青、登、莱三郡皆海濒也。海运之罢,百二十余年矣。先时,邱文庄公及蓝侍郎公论海运,皆不果行。议者惜之。嘉靖乙未,宪使王公献按部郡邑,稽阅图志,访胶莱新河之故迹,以及于马家濠口。父老进曰:昔在有元,东仰海运,以灵山之东浮山、劳山,北至于成山,西之于九皋大洋之险。乃议开胶莱新河,南自麻湾,北至海仓,三百余里,出北海以避之。然浮山之西有薛岛、陈岛,相接百数十里,石礁林立,横据大洋,若桥梁然,尤为险阻。薛岛之西十里许连海涯处,有平岗焉,曰马濠者,南北五里。元人尝凿之,遇石而罢。今若凿马濠以抵麻湾,浚新河以出北海,则舟楫可通。公又询诸乡大夫士,皆如父老言。公南登琅琊台观之,见沿涯海溜,宛若素练,萦转迂回,北至马濠而止。父老曰:“海溜者,旧运道也。”爰以其议,请于抚、按,乃檄公成之。公虑材计,徒用取诸赎金,为费不敢敛于民。募民以役,而阴以寓赈,选文武将吏之有才力者以督其成。公复相形度势,去元人之旧迹少西七丈许开之。其始土石相半,其下则皆石也。取彼巨石,焚以烈火,沃以水潦,摧坚破顽,公为灰烬。力不告残,形不知疲,而石渠成矣。盖经始于丁酉之正月二十二日,毕于四月二十二日。凿石成渠者一千三百余步,浚南北之滩碛二千五百余步。四月二十二日。凿石成渠者一千三百余步,浚南北之滩碛二千五百余步。潮汐日至,护以木桩,其为阔六丈余,其为深半之。海波流入,宛若天成地列,有神明阴相之者。自兹,南北商贾、舳舻络绎,百货骈集,远迩获利矣。
蓝田,字玉甫,号北泉,明即墨人。嘉靖进士,授河南道监察御史。著有《蓝侍御集》、《北泉集》、《东归倡和》、《白斋表话》。

本文出自 栋力天空,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相应链接。

本文永久链接: http://www.dongsky.cn/show_1611.html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请输入本文永久链接 show_1611.html 的数字部分

Ɣ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