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一体四翼和地域优化【贝瑞史话-3】

作者: 分类: 岁月留痕 发布时间: 2019/5/25 23:13:43 ė2198 浏览数 60条评论

2005年,当时的《中国冶金报》记者采访时任中冶集团包头钢铁设计研究总院院长、党委书记、中冶东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的李国忠,并刊发了整版文章,详细阐述了包头院为什么要搞“地域优化”,如何打造“一体四翼”。今天回头读起来,对了解中冶东方的发展脉络,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在当时,这是包院主政者对企业发展的长远思考。

原文如下:

2004年12月21日,由包头钢铁设计研究总院以分立式方式改制设立的“中冶东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简称中冶东方)在青岛挂牌成立;同时,一座建筑面积达5万平米、主楼30层、附楼14层的中冶东方总部大厦同时在青岛开发区的黄金地段――政府广场旁隆重奠基。这件事不仅成为当时当地各家媒体争相报道的重大新闻,也引起国内业界的广泛关注。

中冶东方植根并脱胎于包头钢铁设计研究总院(简称包院)。1957年按当时冶金工业部的战略部署,包院是作为建设包钢、履盖西北钢铁工业重点发展的骨干大院从北京成建制迁移至包头的。在那个火红的年代,作为国家第一批建设的大型钢铁企业――包钢的总包设计院,包院曾经以一流的人才、一流的业绩在行业内创下了一流包院的响当当的品牌,从那时以来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中,一代代包院人抛洒青春热血、奉献聪明才智,铸就了丰硕业绩和成果,始终在祖国钢铁工业发展大潮中搏击奋进。如今以新的“中冶东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命名,且又在青岛注册挂牌,其中的意义是什么?为此,记者采访了包头院长、中冶东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国忠。

李国忠说,在最近几年钢铁行业各大院所的改制过程中,包院是唯一一家改制公司在异地注册的院所。但必须明确一点,异地注册并不意味着包院的整体迁移,而是包院事业的延伸和发展,是使包院能够在不断壮大的同时,全面提升包院的综合素质和核心竞争力,从而为这个在新中国钢铁工业发展史上曾经创造过一系列辉煌的包院真正实现科学、持续和快速发展。“一句话,为了包院实现长富久安”。

李国忠已经在包院奋斗了40年,早已将自己的青春、智慧和对包院的一往情深熔铸于包院的事业中,特别是他目睹过包院历史上曾经拥有过的辉煌,又亲历了包院由计划体制转向市场体制变革的整个过程,因而对包院的荣辱兴衰有着切肤的痛和切肤的爱。

李国忠说,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代中,包院在当时的计划体制下曾经分配到了一批又一批非常优秀的大学毕业生,许多人经过国家重大工程项目的锻炼,很快就成长为事业心强、技术精湛的优秀人才。正是由于积聚了一大批这样的优秀人才,包院才奠定了一流的坚实基业。那一时期,除了完成包钢的建设任务外,包院还承建了许多国家重点项目,并在完成这些项目的过程中创造了一系列至今仍然让包院人深感自豪的“第一”,包院的雄厚实力和辉煌业绩使其在行业内声名远扬。

但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以后,随着国家钢铁工业的重心转向以宝钢为代表的东南沿海以及内陆地区,随着包钢大规模建设项目的相对放缓,特别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国家经济体制由“计划”转向“市场”以后,包院的生存与发展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那几年,包院的任务量锐减,那种“找米下锅”的艰辛,“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苦涩和旧体制、旧机制的掣肘,加上人们观念的相对滞后,特别是包院所处的欠发达地区等因素的制约,一系列“剪不断、理还乱”的诸多问题让包院人实实在在体验到了市场经济的诡谲和残酷,也使包院长期以来一直面临着比兄弟院所复杂得多、也严峻得多的竞争形势。

李国忠说,这些纷至沓来的重重困难虽然给包院的发展带来更多艰险和考验,但也造就和锤炼了包院艰苦奋斗、拼搏创新、诚新求实、团结亲和的职工队伍,而最大的冲击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期以后受社会人才无序流动、东西部发展差距拉大的影响以及某些外界推力,在包院掀起的一股又一股“孔雀东南飞”的飞潮――先后几十人出走了,还有人在动摇、困惑,在现实面前,真诚的挽留和纪律的约束都显得那么苍白无力,人们涌向京、沪,涌向东南沿海,涌向经济发达地区,怀着对包院难以割舍的感情却又义无返顾地告别包院……

李国忠回忆说,当时,几届班子成员都曾绞尽脑汁、千方百计、推心置腹、苦口婆心地挽留人才,但多无济于事……。回首往事,李国忠仍然感到痛心疾首:“人才的流失犹如人体失血,甚于后院起火。”

痛定思痛,李国忠和他为首的领导班子开始从战略上思考包院的生存与发展问题。他认为,“没有一流人才,既没有现在更没有未来;包院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能否保持一流品牌,留住人才、吸引人才是千事之本,万事之根。”基于这样的认识,包院决策层在谋划和构筑新的发展战略时,把如何留住人才、吸引人才、实现包院的可持续性发展作为思考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于2002年初提出并开始构筑以地域优化战略为核心的七大可持续发展战略:人才开发战略、科技创新战略、产业发展战略、国际市场战略、行业拓展战略、资本运作战略、地域优化战略。

李国忠认为,在这七大战略中,地域优化战略是一系列战略的基础,没有这一基础,其他战略都难以实施。他说,早在二十年前,老一代包院领导就已经意识到了这一问题,并抓住国家拟建设北方钢铁大厂的时机在秦皇岛建立了直到今天还是部属院中最具规模的分院,又借开发浦东之机进入上海建立了上海设计机构,这些积极进入经济发达地区拓展事业的举动为包院后来构筑“一体四翼”区位战略格局和实施地域优化战略奠定了基础。

李国忠1988年由原冶金工业部任命为包院副院长、1992年成为包院院长。十多年来从未淡忘一代代包院人拼搏奋进、强院富民、誓在一流之宏志,从他掌门包院以来所经历的风风雨雨中,他对构筑和实施地域优化战略对于包院的意义认识得越来越深刻:“作为一个面向国内外两个市场的国家大型综合性设计研究院,构筑核心竞争力的根本要素是人才,只有在稳定发展包头传统基地的同时,以高度紧迫感、大幅进入经济发达中心区域,从根本上改变构筑人才高地的地不利因素,发挥包院五十年形成的综合优势,同时把地处西部边疆的地域劣势变为东、西部综合一体的区位优势,近距离面向两个市场,高水平汇聚八方英才,从而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因而在近几年谋划包院地域优化战略的实践过程中,李国忠一直怀有一种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他多次对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等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反复考察比较,最后将目光锁定在山东省的青岛市,形成了最初包院“一体四翼”区位战略格局的框架思路。

李国忠介绍,“一体四翼”作为包院地域优化战略的载体,其“一体”是指中冶东方永为一个整体,建设同一个企业文化,同一个法人代表、同一个领导班子、同一个管理体制、财务集中控制的“一体”管理模式;而“四翼”是指包头、青岛、秦皇岛和上海在统一规划下,发挥各自地域优势,形成各俱特色、互倚互补的专业技术、业务领域、市场范围不同特色和竞争优势,各翼都建有精干高效而又完整的市场营销、生产技术和管理体系,具有独立的市场和生产能力。

2004年9月20日,上海分院新址在浦东张江开发区挂牌运营;当年12月21日,以中冶东方公司在青岛隆重举行成立庆典和中冶东方大厦在青岛经济开发区奠基为标志,包院酝酿了几年的“一体四翼”区位战略格局开始实质性启动,由此形成的东西交融、东西互补、东西一体的地域格局优势,从根本上改变了包院的地域条件、生存空间和市场环境,大大提升了包院的社会影响、人才结构、综合实力和竞争能力。

李国忠兴奋地告诉记者,当时选中青岛作为延伸包院事业的城市,不仅仅是感动于青岛市政府各级公务员的良好素质和务实高效的工作作风,以及给予包院最大欢迎和支持,更在于青岛作为中国十大最具魅力的国际化都市,位于综合发展态势正勃勃向上的山东省――那里是中国钢铁产业链最发达最集中的地区――以海尔、海信、澳格玛为代表的全国最集中的家电制造业基地,也是全国最大的集装箱集散地之一,那里拥有全国最大的、也是最优良的港口码头,将建成国内最具影响力的汽车工业基地和最大的造船基地之一,更重要的是,山东是中国钢铁集中和发展迅速的地区之一,那里的钢铁工业还有非常良好的发展前景,而包头院近几十年有幸参与了这一有声有色的发展历程,建立了深厚的了解和友情……,这是最吸引、也最适合包院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地方。

“一体四翼”的美好蓝图已经绘就,把蓝图变为现实的构建正在卓有成效地高水平推进;那座已经奠基的中冶东方总部大厦将会建成青岛市的又一座标志性建筑,随后的住宅区建设也将尽快高水平地展开,其规划目前正在抓紧进行中,力争2006年底建成。

李国忠告诉记者,有了“一体四翼”地域格局优势,我们就能广聚人才,构筑人才高地。在去年以“一体四翼”为蓝图的招聘工作中,已结硕果,有83名全国重点院校本科以上学历的应聘者已加盟包院,其中有不少硕士和博士,他们分别选择青岛、上海或秦皇岛,同时30多人愿到一体四翼格局下的包头工作,这是近年来包院引进人才中素质和学历最高的。“一体四翼,东西互动,四翼齐飞,这是我们独有的优势。我们愿为加盟我们事业的人才提供大有作为的事业平台,同时努力为他们创造一个温馨、优雅、可安居乐业的工作环境和生活家园。”

李国忠介绍,根据中国冶金建设集团的统一部署和要求,中冶东方今后发展的主业方向是要构筑四大产业板块:一是以设计为龙头的工程总承包(EPC)产业板块;二是以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为依托的装备制造业板块;三是资源产业板块;四是房地产开发业板块。中冶东方未来5年的奋斗目标是营业收入突破50亿,并争取在设计企业全国百强位次大幅前移。

青岛,位于中国的东方,那里是名家汇萃、名牌聚集、人杰地灵的东方热土,中冶东方人坚信,中冶东方将传承包院五十年的优良传统、辉煌业绩和雄厚实力,不断完善经过再造的现代企业管理运行机制,依托国家民族飞跃崛起之天时,拓展东、西部综合一体之区位优势,面向两个市场、汇聚八方英才,着力打造独具特色和市场优势的核心竞争力,一定会在伟大祖国土地上创造一个新的世界驰名、中国一流的名牌那就是――“中冶东方,中国东方,世界东方”。

(摘自2005年《中国冶金报》,记者张继明,通讯员杨俊祥


本文出自 栋力天空,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相应链接。

本文永久链接: http://www.dongsky.cn/show_1663.html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请输入本文永久链接 show_1663.html 的数字部分

Ɣ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