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坡觅乡音

作者: Admin 分类: 文字天空 发布时间: 2004/10/6 12:48:43 ė4088 浏览数 60条评论
      在陕西关中平原特别是渭河北岸的东部地区,星罗棋布着这样一些村落,村中人与当地人一样生活,却“奇怪”地说着山东话,吃着山东特有的发面蒸馒头,住着特殊的人字形尖顶房屋。这是一个散布于关中大地的移民部落,是有着“两块割舍不下的故土,双倍厚重的乡情”的一群人。
通过多方打听,得知陕西省蒲城县的追梦阳光八福村的移民大部分来自山东昌邑,于是,国庆过后,我们踏上了开往蒲城的列车。
      在蒲城,没有费多大力气我们就打听到了通往村子的道路。上了开往村子的公共汽车,却意外的听到了一位刚才还跟售票员用陕西方言聊天的当地人突然用让我们心动的语言接了一个电话:“你在门市部等我,我回家和你一起上坡卸柿子。”我们当即断定,这个人就是从山东村来的。发现他看我们的眼神有些怪异,但是出于不能肯定,我们决定到了村子再跟他交流。
      五分钟的公交车程并不远,位于蒲城东北三公里的八福村呈现在眼前。下了车,我们主动跟刚才车上的那个人打了一个招呼,用普通话寒暄几句后,我们直奔正题:“您的祖籍是哪里?”果然不出所料,那人用很纯正的方言回答:“山东昌邑”。得知我们也是山东昌邑人,那人很爽快地带我们进了村子,并且大体给我们介绍了村子的历史和状况。
      我们边走边听介绍,那人也在不停的和过往的人打着招呼,用的都是我们在家里很自然的说出的方言,在这里,听得却那么亲切。追梦阳光
       随后,我们在他的带领下,找到了我们提前打听的一位老者,现年80岁的孙元科老人,据老人介绍,村子里的大部分人祖籍都是山东昌邑,也有来自平度高密等地的,现在这个村子是陕西省山东村中最大的之一,有600户约2000余人,称得上是山东村的老大,另一个是三原县大理村,被称为“陕西香油第一村”,因村民善于“用香油灌满钱袋”而远近闻名。当地人管这些山东村称为“山东堡子”。谈话间,老人用记忆的思绪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山东乡亲迁徙图:大约一百年前,因为饥饿、灾荒或者战乱,他们的祖先们背井离乡,挑着晃晃悠悠的担子、推着吱呀作响的独轮车,告别了胶莱河,告别了亲人故土,一批一批千里迢迢从潼关叩关而入。为了生计,不远千里来陕西关中‘吊庄’,种一季庄稼,收割后又回去,时日既久、人事渐熟,对关中感情渐深,于是呼朋引伴、远道而来。加之解放前渭北战乱,关中土地大片撂荒,山东人在诸多优惠条件下大举迁进,‘山东堡子’纷纷破土而立。”
     生于此长于此的现年63岁的贾复光老人说,他的爷爷在辛亥革命前后,带领他三岁的父亲,从山东昌邑流河街举家迁到了陕西的蒲城,贾老是1941年生人,正是由于山东人群居的习俗,贾复光老人的昌邑话才说得如此流利。
      在村子里,我们很明显的找到了家乡的影子,整齐划一的村落民居,坐北朝南的人字形追梦阳光房屋,火炕,锅台,擀单饼和咸菜,这些在家乡熟悉的东西,让我们忘记了这是在千里之外的关中大地。不知道是经济实力的差异,还是文化习俗的闭塞,早些年在山东还可以见但是现在已经被水泥砖块和红瓦取代的麦秸房屋依然占据着主流,泥坯做的墙,一片黄褐色,整座屋子不见砖瓦、一泥到顶,以麦秸遮脊。这里的山东式草棚在村中明显区别于当地的平顶厦子房,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
     在村子里,我们听到了久违的乡音,“囊地”“直共”,这些昌邑大地特有的方言,在这里的人们的口中说得如此流利,如此标准。与当地人交谈,我们没有半点语言的障碍,站在村中的路头上,听着来来往往的行人互相追梦阳光打着招呼,感受着异地他乡另一个“家”的亲切。
      适逢中午,在老乡家里,我们品尝到了老人刚刚从锅里端出来的发面馒头,我们知道,这种东西在陕西是没有的,老人们非让我们品尝一下,尽管我们已经吃过午饭,但是,将那块馒头放入口中,久违的味道就传遍了全身,一丝发酵的酸,带着小麦面的清香,唤起了家的记忆。老人们看我们吃的甜,走的时候硬是塞到了我们包里几个馒头,让我们带回去品尝家的感觉.
      老人给我们谈村子里的习俗,讲村子里的生活的方式,讲村子的历史和现在,尽管百年已经过去,尽管时代在不停的变化,尽管处在他乡的文化浸泡中,可是到现在追梦阳光为止,这里的生活习俗依然与老家几近相同,传承了百年前带来的传统;这里的人昌邑方言依旧纯正,并与老家口音一一对应、纹丝不乱,但出村后又都是一口地道的陕西话,与世代居此的老陕毫无区别。这是在特有的环境下形成的独特的文化特色。
       据了解,村子里现在仍然保留了一条不成文的规定,一般不与当地人通婚,这不是地域偏见的陋习,而是地域的差异使双方生活习俗上存在着隔阂,尤其是在文化闭塞的农村,这种现象更为普遍。其实,即使这样,也不会造成近亲结婚的危险,因为,在这广袤的三秦大地上,有着数以百千计的山东村,山东人之间的交流也十分频繁。随着人们文化水平的提高,交流在日益频繁,这种闭塞的婚姻观念也在渐渐的改变,但是通婚的陕西人中,也有许多人学会了山东方言,说得也流利纯正。
     随着语言的演化和风俗的同化,我们也能在言谈中发现这里根家乡的差别,这是发展的必然,但是无论如何,这里的人心中都有一个烙印,自己的祖籍是山东昌邑,自己还是一个纯粹的山东人!
特派记者:张栋 张晓东 西安报道2004年10月5日

本文出自 栋力天空,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相应链接。

本文永久链接: http://www.dongsky.cn/show_228.html

0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请输入本文永久链接 show_228.html 的数字部分

Ɣ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