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现象(中下篇)
潍坊现象(中篇)
——潍坊“承接产业转移”主战场解读
●大众日报记者 刘同贵
跳出山东看胶东,放眼全国论半岛,半岛城市群中,承接日韩重化产业转移的主战场,应该摆在哪里,就更加显而易见了。
中国拥有万里海疆,但被国务院列入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的海滨就这么4段。其中3段属于环渤海:以青岛为中心的胶东海滨、以大连为中心的辽东海滨和东临碣石有遗篇的秦皇岛北戴河。还有一段是以浓郁的椰风海韵为特色的热带海滨,最精华的部分在海南名城三亚。
记者是沿着海岸线从北到南走遍了的,看了一圈还是对咱胶东半岛的海滨情有独钟!你到过长三角、珠三角的海滨吗?相比我们胶东沿海的青山碧水,那算什么海滨呢?光秃秃的海岸线,没有山、没有树,因为是长江、珠江入海口的缘故,海水也黄乎乎的,一点看头都没有啊。听一位旅游专家说:蓝天碧海绿树红瓦相映成趣的青岛海滨,不仅全国少有,也是世界一流,足以和美国夏威夷、澳大利亚悉尼那样的海滨媲美!
惟其少有,弥足珍贵。所以周一星教授主持的《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战略研究》明确提出:鉴于青岛旅游城市性质,制造业必须远离市区和风景区,应从更大的范围考虑制造业用地的布局问题。
令人惋惜的是,胶东一些紧靠市区风光旖旎的海滨,居然让大大小小的工厂先入为主,占地一占就一大片!有的地方甚至把重化工项目摆在滨海风景区以内。这既是对宝贵岸线资源的低效利用,也有违中央和省委一再强调的科学发展观。以有烟工业替代无烟工业,优美的滨海岸线黯然失色,是多么的得不偿失啊!
一座有着动人的传说、美丽如同仙境般的滨海城市,近来临海而建的都是些什么项目呢?投资77.5亿元的发电厂项目、投资9.4亿元的石油化工项目、投资9000万美元的水泥项目、投资5000万美元的陶瓷项目……
尽管当地领导津津乐道于经济总量在全省全国跨越了多少个位次,还说这些项目是半岛制造业基地的新亮点,“仙境”由此更壮美。但稍具常识的人莫不心知肚明:厂房林立仙境中,究竟是亮点还是污点?是大煞风景还是锦上添花?至于另一座滨海城市“毁林造园”,砍了郁郁葱葱的沿海防护林,建起浓烟滚滚的发电厂,就更不足为训了。
青岛在山东的龙头定位是省委省政府确定的,是经过国务院批准的。既然是当仁不让的龙头,就应该责无旁贷,不能光顾及自身的发展,还要引领全省。要不还叫什么“龙头”呢?而青岛本身成为制造业基地对全省的带动就很有限了,因为中心城市对周边地区的带动主要不是通过第二产业而是通过第三产业实现的。
著名城市规划专家、同济大学教授陈秉钊对比南京和苏州作过一番研究。他发现苏州虽然综合经济实力比南京大得多(2003年GDP高达2802亿元,几乎是南京的1576亿元的两倍),但南京是中心城市,对周边有较大的带动作用,苏州不是中心城市,几乎没有带动作用。原因就是苏州是制造业基地,而南京是以服务业为主导的城市,三产所占比重,2002南京以47.9%领先苏州10.5个百分点。
南京的龙头作用还越出了省界,连安徽的滁州、巢湖、马鞍山都倍受南京的吸引和强力辐射。一到双休日,南京说安徽话的就会骤然增多。有人极而言之,靠近南京隶属安徽的城市,别说平头百姓,就是官员也只有省里开会的时候才会往合肥跑。
青岛人包括我们山东人常常津津乐道引以为豪的是:类似海尔、海信这样叫得响的青岛名牌产品,连上海都没有。但是上海没有不等于人家无能为力。非不能也,是不为也!一般加工工业,青岛还在孜孜以求,在上海早就成为被放弃和正在逐渐转移到外地去的产业了。
上海的产业选择导向非常明确:“优先发展第三产业,改造提高第二产业”。在优先发展的第三产业中,又把金融业作为百业之首,重中之重。上海是以二、三产业所占比重的此消彼长,作为这座国际大都市进步标志的。即使后来有人觉得城市职能定位中,只字不提制造业未免为时尚早,在经济、贸易、金融和航运4个中心之后,应该再加上一个“现代制造业中心”,上海优先发展第三产业的决策也始终没有改变。1993年,我采访当时的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吴先生,他的一番话至今记忆犹新:
“上海是国际金融贸易中心,全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龙头。那么今后判断上海进步的标志,就不能再像过去那样看她给全国提供了多少优质产品,而是看她提供了多少优质服务。兄弟省市到上海来,感觉国际市场靠近了,甚至进入了,这就是上海对全国最大的贡献和对兄弟省市支持浦东开发最好的回报。如果上海还停留在制造业基地的层面上,就不能使全国共享浦东开发带来的机遇。”
今年7月,总书记视察上海,重申中央对上海的定位,特别要求上海解决服务业“短腿”问题,协调好与长三角其他城市产业分工。12月16日,上海市委全体会议部署明年经济工作,第一主题是解决结构性问题,加强服务业。在优先发展的产业中,金融业一如既往地排在第一位,排在第二位的现代物流业,也是服务业;第二主题是加快建设洋山港,推行区港联动。而区港联动的核心是促进上海物流业和航运贸易中心发展,也还是落脚到服务业上。(从会议通篇报道的内容看,制造业只字未提)。
由此看来,如果青岛把制造业摆在百业之首,既非明智之举,也与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城市定位背道而驰。青岛的当务之急不应该只是本身如何承接日韩产业转移,更重要的是如何为全省特别是半岛城市群中的其它城市承接日韩产业转移,提供更多更全面更优质的服务。青岛还应把自身完全丧失了比较优势的产业(比如生猪屠宰业)转移出去,腾出空间发展在全省最具比较优势的现代服务业。
2002年,山东第三产业发展水平(占GDP比重36.5%)排在全国第23位,不仅落后于广东的41.0%、江苏的37.3%、浙江的40.0%、福建的39.7%和辽宁的41.45%,在东部几个沿海发达省份仅陪末座,即使与中西部的一些省份相比都相形见绌(湖南40.5%、广西40.6%、陕西39.61、四川38.26%、湖北36.6%、吉林36.7%……)。2003年,这一指标与先进省份的差距进一步拉大:低于江苏的百分点由0.8变成了2.3;低于浙江百分点由3.5变成了5.3;低于广东的百分点由4.5变成了5.4。
据此,主持开展《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战略研究》著名城市地理学家、北京大学周一星教授得出结论:
山东三次产业存在着突出的结构性矛盾,第三产业是经济结构中最为薄弱和亟待提高的一环。第三产业滞后于工业化进程,势必制约和影响产业结构升级和工业的进一步高度化。实现经济结构的合理优化,提高经济的整体素质和核心竞争力,是未来山东发展中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青岛第三产业发展明显滞后就更是不争的事实了。青岛的产业层次(2002年第三产业占GDP比重40%)不仅远逊于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唐3大城市群中的龙头城市(广州的55.7%、上海的51.0%和北京的62.2%),也低于这3大城市群中次一级的龙头城市(深圳44.5%、南京47.9%、杭州43.0%、天津47.1%)。
青岛40%的三产占比甚至比不过上述3大城市群中,以下绝非龙头的城市:佛山40.75%、珠海40.9%、无锡41.5%、秦皇岛62.0%、保定49.0%、廊坊46.0%……居然比以制造业基地著称的东莞(40.6%)还低0.6个百分点!就是相对于3大城市群第三产业的平均占比(长三角42.3%、珠三角45.1%和京津唐53.7%),青岛都有不小的差距。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青岛GDP总量排名第5位,而第三产业增加值滑落到了第8位。同属山东半岛城市群,2002年青岛三产占比较之济南的50%都低了10个百分点!
不厌其烦地罗列这么多数字比来比去,无非想说明一个问题:如果青岛的城市定位只是山东最大的出海口,面对这些数字我们完全可以不屑一顾。可青岛是龙头啊!对此我们就不能不感到汗颜甚至触目惊心了。在这种情况下,青岛究竟应该优先发展制造业呢,还是把更具比较优势的服务业放在头等重要的位置?答案是不言而喻的。
山东省委书记张高丽最近提出的“5个突出”中,头一个是“突出青岛的龙头带动作用”,第二个是“突出发展服务业”。全省突出发展服务业,当然首先是青岛突出发展服务业。要说发展服务业特别是发展现代服务业,全省哪里也没有青岛条件得天独厚啊!工业谁都可以搞,而有些现代服务业,比如离岸金融业务,唯独青岛可以搞,别的城市想搞也搞不了。青岛的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起来了,她对全省的龙头带动作用自然而然也就发挥出来了。
耐人寻味的是: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承接来自香港的第一轮产业大转移,成为我国第一个制造业基地,其承接产业转移的主战场,既非龙头城市广州,也不是副中心深圳,而是广深之间的东莞;承接来自台湾和新加坡的第二轮产业大转移,长三角成为我国第二个制造业基地,其主战场,既不是龙头上海,也不是副中心南京或杭州,而是沪宁之间的苏州。由此看来,龙头城市本身不宜成为承接制造业转移的主战场,远离龙头的城市也不适宜,不是龙头又最接近龙头的城市最为适宜。
那么综上所述,如今山东半岛承接日韩产业大转移的主战场,理所当然地也不应该摆在作为山东半岛龙头的青岛!如果青岛非要和半岛其他城市一样把发展制造业摆在第一位,那她和其它城市的关系就不是龙头带动的“带”,而是鹬蚌相争的“争”了。那样的话,青岛岂不是是自己把自己的地位和作用小看了?一向精明强干的青岛人是不会连这点自知之明和龙头意识都没有的。
《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战略研究》课题主持人、北大教授周一星,今年6月在北京的一次演讲中满怀深情地说出了这么一段意味深长的话:“潍坊是一座蕴涵着无限商机和活力的城市。我想打一个比喻代表我心中的潍坊。如果青岛是山东的上海,那么潍坊就是山东的苏州!”
其实“南苏州、北潍县”的美誉和辉煌在历史上曾经持续过200多年!郑板桥当年赞美潍坊市井灯火辉煌、夜夜笙歌的繁华景象,就拿潍坊与苏州相提并论了:“三更灯火不曾收,玉脍金齑满市楼。云外青歌花外笛,潍州本是小苏州。”如今,潍坊人不甘沉湎于“小苏州”软绵绵的氛围中不能自拔,在承接日韩重化产业转移中崛起成为制造业“大苏州”的目标,使全市上下群情振奋。
紧邻青岛的高密市最早从中瞅出了商机。市长吴建民提出:如果青岛是山东的“上海”,潍坊是山东的“苏州”,那么高密就是山东的“昆山“!他们意识到只有飙上青岛,才能受到她的辐射和拉动,于是派专业调研队深入青岛调查分析,发现青岛的腹地发展空间已经越来越小,向外转移已成部分产业的必然趋势。
审时度势,主动出击,高密市以土地储备多和劳动力便宜的优势,吸引青岛企业转移到高密的项目多达上千个之多。与此同时,高密著名民营企业天达药业等也陆续把企业总部或研发中心搬到了青岛。在潍坊排名很靠后的高密这几年“咸鱼大翻身”,经济实力直逼全国百强县寿光和诸城,大有后来居上之势,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此。
潍坊与青岛地缘相连、人缘相亲,人文相近,经济相通。青岛所辖5个县级市中有3个――胶州、胶南、平度,加上青岛港所在的黄岛区,现在的大半个青岛(市域面积的61%),都是改革开放后才从潍坊划给青岛的。周一星教授在《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战略研究》中提出将潍坊、青岛整合为一个经济区,这对潍坊来说确乎是实至名归。
潍坊首当其冲地受到青岛的吸引和辐射,在与青岛的协作和配合上理应走在全省的最前列。最近有学者指出:山东半岛城市群要实现经济一体化,首先是青岛潍坊的一体化和济南淄博的一体化。这两对互补性最强的“双子星座”都实现不了一体化,别的一体化就更无从谈起了。
青岛的城市定位可归纳为“一龙头,四中心”。青岛是山东的龙头,而港口又是青岛的龙头。所以青岛当首先推动港口升级改造,建设国际航运中心;第二,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与济南形成东西分工的服务中心;第三,利用奥运契机,成为国际旅游、会展中心;前3项都属于服务业范畴,第四才是谋求制造业的进一步突破,成为现代工业中心。
潍坊的城市定位是:“两基地、两中心、一枢纽”。制造业是摆在首屈一指的地位。两基地――现代制造业基地和高职教育为特色的教育产业基地;两中心――半岛商贸物流中心和世界风筝文化传播交流中心;一枢纽――联系山东半岛城市群的交通枢纽。
按照不同的城市职能定位,两地各展所长,组合发展,形成牢不可破的战略协同和产业分工:潍坊举全市之力做强做大制造业,青岛应全省之需把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做大做强。潍坊有青岛服务业的强力辐射,青岛有潍坊制造业的强大支撑,青岛和潍坊珠联璧合,相得益彰:青岛强,则潍坊强!潍坊强,则青岛更强!
对接青岛、错位发展,潍坊从哪里破题?潍坊市委副秘书长、研究室主任王树华就此作过专题调研。他认为,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两股相伴而生的潮流勃然兴起不可抗拒:企业总部往上走,生产基地向下移。在长三角,总部迁倒上海的江浙企业已经数以千计。总部从地级市迁到南京、杭州等大城市的企业更是数以万计。生产基地下移也已形成明显的梯次。
受此启发,潍坊主动找上门去与青岛探讨放大上述“高密现象”的可能性:潍坊放手让企业把总部或研发、营销中心迁到青岛(总部经济是龙头城市核心职能的集中体现),青岛企业把生产基地向潍坊转移。总部在哪里,所得税缴哪里;生产基地在哪里,增值税缴哪里。如此双向流动,体现在两地税收上并不会厚此薄彼,而是一举三得、各得其所,是企业和两地政府共赢的选择。
就记者的观察,这样的“双向流动”大约在10年前率先勃兴于浙江和上海之间。当时奇怪的是,浙江的企业争先恐后地朝上海“迁都”,同属长三角近在咫尺的江苏企业却在按兵不动。上海往浙江转移纺织、机械等一部分丧失了比较优势的制造业,也比往江苏顺畅的多。这是为什么?
原来是浙江是清一色的民营企业,总部迁不迁、生产基地转不转老板自己就说了算。江苏多为产权不明的公有制企业,企业没有转移资产的自主权。后来江苏抛弃了“苏南模式”,产权改革一步到位,总部上不去、基地下不来的局面立马就为之一变,“迁都热”、“迁厂热”席卷江南!
由此可见,只要改革到位,“双向交流”就会变成企业在利益驱动下的自觉行动。放眼全国,江苏的江阴可以跨越一江之隔到靖江去建工业园;浙江的杭州能够把开发区扩大到嘉兴所辖的海宁;上海在湖州设立制造业基地,专门承接上海的产业转移项目;广东的佛山、东莞、中山在粤北清远、韶关和河源一鼓作气联建11处产业转移园,青岛的一些传统产业为什么就只能陀螺壳里做道场,老在青岛有限的地盘上打转转呢?
双星集团是青岛第一家将生产基地全部转移出岛城的大企业。如今控制着全国上百家工厂的双星集团,在青岛的总部如今变成了只有50人的“空城”。实际上“空城”不空,昔日的车间已经成为熙熙攘攘的商场和娱乐城。双星之路,不正是龙头青岛产业升级的必由之路吗?
潍坊为腾出更大的空间承接境内外产业转移,自身一些产业也开始进军西部了。结合省里确定的对口帮扶,潍坊市政府决定在菏泽的鄄城设立“潍坊工业园”,专门安置来自潍坊的项目:
鄄城是全国闻名的平原造林基地,潍坊的晨鸣集团将把高密度板项目转移至此;鄄城是棉花大县,潍坊华润纺织公司3万纱锭及配套设备将整体搬迁到鄄城,在那里还要新上精梳纱项目;鄄城是鲁西南最大的药材市场和生产基地,潍坊的两家医药企业将收购处于半停产状态的鲁西药业,利用原药号生产,还要新上中药饮品加工厂……。
潍坊现象(下篇)
——潍坊“承接产业转移”主战场解读
●大众日报记者 刘同贵
新一轮国际产业大转移中的重化产业,较之以往转移的一般劳动密集型产业,产业层次高,对承接地的要求也高。承接地有没有与之相对应的产业基础和配套能力,有没有相应的企业家队伍,有没有训练有素的产业工人以及发达的职业教育,对吸引重化产业转移和成功地实现转移,显得至关重要。
潍坊制造业富有历史渊源,早在明末清初,就以"二百支红炉、三千砸铜匠,九千绣花女、十万织布机"闻名遐迩。查阅史料,上世纪30年代初,当时的中国银行等4大行调查统计,潍县因为工业发达,经济列全国城市第17位。以至民国实业部1934年出的《中国实业志》称:“潍县经济地位之重要,胶济沿线,首屈一指。”
改革开放初期,潍坊和苏州、无锡、常州和沙市并称为“全国工业明星城市”,当时全国80个人口30万以下的城市,潍坊工业总产值名列第一,劳动生产率和利润名列第二。直到1990年,潍坊工业销售收入还是仅次于青岛,列全省第二位,居全国第17位,高于全国半数以上的省会城市。
即使经过若干年徘徊不前(这种沉闷局面已在2003年被彻底打破),潍坊的机械、化工、纺织服装、食品加工和造纸等支柱产业规模及效益水平,至今仍雄居全省前3位或全国前10位,有45种主导产品生产规模还是全省第一,其中32种全国第一。特别是海洋化工、动力机械两大产业的几大主导产品,“潍坊制造”更是独步天下,誉满全国。
经过两年的励精图治,一度萎靡不振的潍坊工业重整旗鼓,又噌噌地往上窜了!潍坊市经贸委主任李瑞阳告诉记者:到2004年11月底潍坊工业实现了规模以上企业个数、销售收入、工业增加值、实现利税、实现利润、固定资产投入等6项主要指标两年翻一番。
企业块头大是潍坊的突出特点。2003年全省新增17个销售收入过50亿元的工业生产企业,潍坊就占了5个,在17市中拔得头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资料,2003年全国共有大型工业企业1948家,山东以263家位居全国第一,潍坊以29家仅次于青岛列全省第二。而据山东省统计局的最新数字,截至2004年10月底,潍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2911家,跃居山东省首位!
按照北京大学周一星教授的观点,利用好这些实力雄厚的大企业的优势,把企业集团培育成产业集群,是构筑世界级制造业基地的捷径。潍坊大企业多,以大企业为龙头的产业集群已成规模,产业配套能力强。比如潍柴、福田汽车、福田重工等装备骨干企业,潍坊市域内的配套企业有多少呢?3000多家!一个新机型走出设计室,几天之内就可以出来样品并投入批量生产。
重化工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有没有产业配套能力结果是大不一样的。东部沿海近年新上了一个规模较大的装备工业项目,去参观的人很多,可你刨根问底就会发现,这里一流的厂房,一流的设备,就是没有一流的效益。究其连年亏损的原因,就在于当地缺乏起码的产业配套能力,周围的企业都与之风马牛不相及,孤零零一个组装总厂摆在那里,大大小小的零部件都远道而来,怎么会有效益可言?省里一位老同志至今还在惋惜,说当初这个项目要是摆在潍坊,绝对是另外一番天地。
有大企业就有大企业家。潍坊的大企业多,大企业家也多。懂经营会管理的企业家在潍坊不是凤毛麟角,是阵容尉为壮观的一个群体。像海化、潍柴、晨鸣、亚星、海龙、潍坊四棉等等大集团的老总,在全国都是赫赫有名的大企业家。潍坊企业家陈华森创造的“亚星经验”和青岛张瑞敏的“海尔经验”,并称为山东企业管理的“两大法宝”,曾经由国家经贸委和山东省政府组织向全国和全省推广。
一方水土养一方企业家。各地都有或大或小或多或少的企业家,从单个企业家来看也都各有千秋,有时难分伯仲。我这里说的是企业家群体。记者不知道全省除了青岛,还有那座城市敢说他们那里的企业家群体比潍坊还要过硬。用潍坊市委书记张传林的话说:这可是潍坊最宝贵的财富、最大的动力之源和活力之源啊!
这些企业家公认:眼下是潍坊干事创业氛围最好的时候,他们大显身手正逢其时!和这些企业家接触,你会强烈的感受到他们那种意气风发、敢为人先的精神状态。去年潍坊5家企业销售收入齐步跨越50亿元大关,海化的老总肖庆周说:“50亿算什么,今年我们过百亿!”潍柴的老总谭旭光也毫不示弱:“我们也要过百亿!”
乍听还真以为他们是在吹大气,这么大的基数,哪里是想翻一番就能翻得了的?可你现在翻翻潍坊统计局的简报,不能不口服心服:截至11月底,山东海化销售收入已经突破100亿,年底可达110亿,明年计划150亿;潍柴动力也接近100亿,年底过百亿已成定局,明年计划200亿。另外两家企业晨鸣和北汽福田的销售收入也不动声色地超过了80亿,明年过百亿是把里攥着不成问题了。
参加全省科学发展现场交流会的同志有目共睹:潍坊塔吊林立、大项目铺天盖地的宏大场面令人震撼!这是潍坊以现有大企业为龙头,正在建设的海洋化工、潍柴动力、亚星化学等10大工业园和3大开发区。据潍坊市长张新起介绍,每个工业园平均总投资40亿元,全部建成后年新增工业销售收入800亿元、利税140亿元。
全省科学发展现场会在潍坊所看到的项目只不过凤毛麟角。目前全市开工建设的项目,光投资过千万的就多达2100个,其中过5000万的540个,过亿元的253个。这么多项目还有个共同点,都是以现有企业特别是大企业为载体“膨胀”而来的,因而完全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用地有国家和省里批准的合法手续。
“无论高科技的设备多么先进,也永远不能代替高级技工那双灵巧的双手”。这是以职业教育为“秘密武器”的制造业大国德国的一句名言。发达国家高级技工占技术工人的40%,而我们国家只有5%,以致一些地方闹起了“技工荒”,技术娴熟的高级技工万家争抢。连韩寓群省长都曾感叹:企业找一个独当一面的高级技工比找大学生甚至研究生都难得多。山东半岛城市群和制造业基地最需要的人才就是这类具有灵巧双手的“高级蓝领”。
区域经济专家周牧之认为:真正的产业工人不是那些从绿色田野走来的打工仔打工妹,而是熟练的工艺加工能手。建设技术含量较高的重化产业集群,没有一大批训练有素的产业工人,单靠直接从农村召之即来的打工仔打工妹显然是不可想象的。而像模具、锻造、铸造、精细加工这些工艺的技术工人,不经过技校训练是很难培养出来的。现代制造业的大发展需要发达的职业教育作先导。
而恰恰潍坊的职业教育在全省处于一支独秀的领先地位。据山东省教育厅发布的权威数字:2003年潍坊市拥有高等职业学院6所,在校生17285人,列全省第一;中等职业学校103所,在校生14.3万人,列全省第一;其中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18所,列全省第一;16所技工学校年招生规模高达1.1万人,列全省第一……
通过职业培训拥有一技之长、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技工在潍坊已达40多万人,2001年以来每年新增3-5万人,新增技工数量连续3年居全省之冠。拥有拿手绝活的高技能人才(高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在潍坊也多达4万之众,且多集中于动力机械、海洋化工等重化企业。潍柴一家企业,3000多一线工人,100%的拥有职业资格证书,其中800多人属于当前各地都奇缺的高技能人才。
不少地方的职业院校招生难,毕业生找工作难上加难。而潍坊有发达的产业支撑,如今职业院校也像大学一样,为扩招后找不到合适的教室和学生宿舍而犯愁。这种情形在全国都极为少见。为此国家教育部和山东省教育厅多次在潍坊召开现场会议,向全省全国展示潍坊的这一“秘密武器”。
至于基础教育,潍坊在全省更是连年遥遥领先。找一个最能说明问题的数字,今年高考第一批考生上线人数(第一批也就是重点院校录取考生,省里对各地市不下招生名额,全省范围内一条分数线从上往下割),潍坊以7968人在17市中独占鳌头,相当于半岛城市群中烟台、威海两大教育强市的总和(8023人),同时相当于半岛城市群中另外5市也就是青岛、济南、淄博、东营、日照的总和(7976人)!
勿庸置疑,潍坊已当之无愧地成为基础教育领先,职业教育专业领域齐全的教育强市。而这,不正是潍坊持续大发展特别是制造业突飞猛进的后劲所在吗?潍坊是企业家的乐土,发达的教育又造就了高素质的劳动力大军,以此作为承接日韩重化产业转移的主战场,称得上是得“天时”,占“地利”,更兼“人和”!既“兵多将广”,又不乏“精兵强将”,唯此还愁打不了“胜仗”?
显而易见,优越的地理区位、丰裕的非耕地和淡水资源,加上雄厚的重化产业基础、驾轻就熟的企业家队伍和训练有素的产业工人大军,构成潍坊承接日韩重化产业转移的综合优势。
鉴于此,有专家建议:潍北开发不仅对潍坊有着异乎寻常的意义,在承接境外产业转移建设半岛都市群和制造业基地、而国家又在紧缩建设用地规模的宏观大背景下,将潍北开发纳入全省经济发展战略,对正在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的山东亦有重大意义。
山东当借鉴江苏省与新加坡政府合作建设苏州工业园的模式,由省政府决策和出面招商引资,在潍北建设中韩或中日韩合作的重化工业集群。具体建设由潍坊市组织实施。潍坊完全有可能十年有成,像今天的苏州一样,通过承接境外产业转移,成长为山东半岛乃至环渤海经济圈中鹤立鸡群的工业强市。
上述综合优势,特别是雄厚的重化产业基础,境外重化产业转移至此有所依托,不必白手起家,另起炉灶。稍具经济学眼光的人都明白,这种“移花接木”式的产业嫁接转移最为经济。正因为如此,日韩甚至欧美一些重化企业事实上已经把潍坊当作产业转移的首选之地。
韩国一家美国援建的年产28万吨的纯碱厂,在与海化短兵相接的激烈竞争中终于撑不住劲了,4月不得不正式宣布关闭。昔日的竞争对手主动找海化联系,摇身一变成为山东海化在韩国的销售总代理,过去秘而不宣的先进技术也无偿提供给了海化。兵不血刃,28万吨纯碱生产能力连同其先进技术悄无声息地完成了从韩国到潍坊的转移!
山东海化副总经理王军说:“日本也有两个各20万吨的纯碱厂,我敢保证,不出两年,他们都得关门大吉。海化就地取材,纯碱厂是在盐窝里平地而起的。而他们用的原盐要靠远洋货轮不远万里从北美和澳洲运去的,劳动力成本更是我们的10倍以上,不转移他们还有出路吗?”王军向记者透露,海化先后和日本这两家企业取得了热线联系,其中一家和海化已进入“谈婚论嫁”的“热恋”阶段,不出意外的话,海化明年开春就要“明媒正娶”了。
早在5年前,世界500强之一和全球3大化工巨头之一的拜尔公司,在上海漕河泾化工区开始了总投资300亿元人民币的聚氨酯项目。拜尔高管到潍坊调查以后表示:就他们的项目来说,潍坊的条件比上海好多了!要是早5年到潍坊来,他们肯定会选择潍坊而不会选择上海的。
化工装置40%是埋到地底下的。上海的滩涂都是粘糊糊的泥巴,桩一打水流如注,难以施工。潍坊沿海滩涂土层沉积得硬梆梆的,打老半天还深不见水。因此同样一套化工装置,安装在潍坊要比上海节省40%的投资。对潍坊方方面面细加考察后,拜尔高管更加满意:在潍坊搞大型化工基地,部分产业转移至此,除此之外,别无选择!
拜耳集团整合其化工业务组成的朗盛公司,今年9月和亚星一拍即合:双方共同出资组建新公司,将其在美国的水合肼(一种用途广泛不可或缺的重要化工原料)生产基地迁至潍坊,达产后将一举成为全球最大的水合肼生产企业。这是朗盛成立以来在全球投资的第一个项目。亚星也是朗盛在中国找到第一家合资伙伴。是拜尔及后来的朗盛在世界各地考察了两年,最后才选中潍坊和亚星的。
陈华森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这仅仅是个序幕,今后会有源源不断的境外重化产业转移项目,以亚星为载体在潍坊落地生根。除了朗盛,韩国有名的“乐天”和“湖南石化” 也都找上门来跟亚星合作了。陈华森忙得不可开交,但抑制不住心头的喜悦和豪放:“大项目马上就要接二连三地过来,一投就是几十个亿,亚星大发展的时候来到了!”
在潍坊长达3个多月的采访中,听人们不约而同地多次谈及一年前潍坊一次激动人心的大会。在那次以贯彻省委建设半岛城市群和制造业基地战略决策为主题的会议上,潍坊市委书记张传林满怀信心地历数潍坊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潍北开发的光明前景。他越说越动情、越说越激昂:“潍坊这么好的条件,这么大的优势,历届班子奋发图强,积累下这么厚实的家底,现在又面临这么好的机遇,接力棒传到我们这一届,潍坊再搞不上去,我张传林死不瞑目!”
此言一出,座无虚席的千人会场,全场为之动容,掌声响成一片。
【记者附记】:
本文初稿草成后,分别拿给一些党政领导和专家学者征求意见。反馈回来最多的是:现在一提到重化工,人们眼前马上浮现出浓烟滚滚、污水横流的景象。潍坊承接日韩重化产业转移,是不是连污染也一并转移过来了?环保问题不容回避,文中应当有所涉及。就此记者又作了较长时间的专题调查研究,得出的结论一言以蔽之:没问题!
环境污染是重化工发展初级阶段的必然伴生物。而当今成熟的现代重化工产业,污染难题已经为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所迎刃而解。而且越是形成重化产业集群,污染问题越容易解决。通过“三废”的集中处理达标排放早就不在话下了,更成功的经验是:变废为宝发展循环经济,使污染几近于零。
潍坊的重化工企业,环保是走在山东省最前列的。最典型的是一片盐碱滩上成长起来的潍北海化开发区,如今全面实现了废弃物在区域内的闭路循环和再资源化,成为全国最大的海洋化工循环经济示范区。海化20多处化工企业之间都有管道相连,上一种产品的废物是下一种产品的原料:以制碱废液为原料生产氯化钙、氯化钠;以制盐苦卤为原料生产硫酸钾、氯化镁;以溴素为原料生产系列灭火剂、氢溴酸、溴化钾…… 生产全过程几乎没有废物排出。
由此形成了高度关联、互为依托、精深加工、滚动增值的四大产业链和生态工业“互联网”,20%以上的新增利税来自对“三废”的综合利用。据媒体报道:“海化经验”为国家环保总局所首肯,山东省政府最近已将此作为山东发展循环经济的成功模式推广,同时上报国务院和国家发改委。
2004年12月20日定稿于北京清华园
——潍坊“承接产业转移”主战场解读
●大众日报记者 刘同贵
跳出山东看胶东,放眼全国论半岛,半岛城市群中,承接日韩重化产业转移的主战场,应该摆在哪里,就更加显而易见了。
中国拥有万里海疆,但被国务院列入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的海滨就这么4段。其中3段属于环渤海:以青岛为中心的胶东海滨、以大连为中心的辽东海滨和东临碣石有遗篇的秦皇岛北戴河。还有一段是以浓郁的椰风海韵为特色的热带海滨,最精华的部分在海南名城三亚。
记者是沿着海岸线从北到南走遍了的,看了一圈还是对咱胶东半岛的海滨情有独钟!你到过长三角、珠三角的海滨吗?相比我们胶东沿海的青山碧水,那算什么海滨呢?光秃秃的海岸线,没有山、没有树,因为是长江、珠江入海口的缘故,海水也黄乎乎的,一点看头都没有啊。听一位旅游专家说:蓝天碧海绿树红瓦相映成趣的青岛海滨,不仅全国少有,也是世界一流,足以和美国夏威夷、澳大利亚悉尼那样的海滨媲美!
惟其少有,弥足珍贵。所以周一星教授主持的《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战略研究》明确提出:鉴于青岛旅游城市性质,制造业必须远离市区和风景区,应从更大的范围考虑制造业用地的布局问题。
令人惋惜的是,胶东一些紧靠市区风光旖旎的海滨,居然让大大小小的工厂先入为主,占地一占就一大片!有的地方甚至把重化工项目摆在滨海风景区以内。这既是对宝贵岸线资源的低效利用,也有违中央和省委一再强调的科学发展观。以有烟工业替代无烟工业,优美的滨海岸线黯然失色,是多么的得不偿失啊!
一座有着动人的传说、美丽如同仙境般的滨海城市,近来临海而建的都是些什么项目呢?投资77.5亿元的发电厂项目、投资9.4亿元的石油化工项目、投资9000万美元的水泥项目、投资5000万美元的陶瓷项目……
尽管当地领导津津乐道于经济总量在全省全国跨越了多少个位次,还说这些项目是半岛制造业基地的新亮点,“仙境”由此更壮美。但稍具常识的人莫不心知肚明:厂房林立仙境中,究竟是亮点还是污点?是大煞风景还是锦上添花?至于另一座滨海城市“毁林造园”,砍了郁郁葱葱的沿海防护林,建起浓烟滚滚的发电厂,就更不足为训了。
青岛在山东的龙头定位是省委省政府确定的,是经过国务院批准的。既然是当仁不让的龙头,就应该责无旁贷,不能光顾及自身的发展,还要引领全省。要不还叫什么“龙头”呢?而青岛本身成为制造业基地对全省的带动就很有限了,因为中心城市对周边地区的带动主要不是通过第二产业而是通过第三产业实现的。
著名城市规划专家、同济大学教授陈秉钊对比南京和苏州作过一番研究。他发现苏州虽然综合经济实力比南京大得多(2003年GDP高达2802亿元,几乎是南京的1576亿元的两倍),但南京是中心城市,对周边有较大的带动作用,苏州不是中心城市,几乎没有带动作用。原因就是苏州是制造业基地,而南京是以服务业为主导的城市,三产所占比重,2002南京以47.9%领先苏州10.5个百分点。
南京的龙头作用还越出了省界,连安徽的滁州、巢湖、马鞍山都倍受南京的吸引和强力辐射。一到双休日,南京说安徽话的就会骤然增多。有人极而言之,靠近南京隶属安徽的城市,别说平头百姓,就是官员也只有省里开会的时候才会往合肥跑。
青岛人包括我们山东人常常津津乐道引以为豪的是:类似海尔、海信这样叫得响的青岛名牌产品,连上海都没有。但是上海没有不等于人家无能为力。非不能也,是不为也!一般加工工业,青岛还在孜孜以求,在上海早就成为被放弃和正在逐渐转移到外地去的产业了。
上海的产业选择导向非常明确:“优先发展第三产业,改造提高第二产业”。在优先发展的第三产业中,又把金融业作为百业之首,重中之重。上海是以二、三产业所占比重的此消彼长,作为这座国际大都市进步标志的。即使后来有人觉得城市职能定位中,只字不提制造业未免为时尚早,在经济、贸易、金融和航运4个中心之后,应该再加上一个“现代制造业中心”,上海优先发展第三产业的决策也始终没有改变。1993年,我采访当时的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吴先生,他的一番话至今记忆犹新:
“上海是国际金融贸易中心,全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龙头。那么今后判断上海进步的标志,就不能再像过去那样看她给全国提供了多少优质产品,而是看她提供了多少优质服务。兄弟省市到上海来,感觉国际市场靠近了,甚至进入了,这就是上海对全国最大的贡献和对兄弟省市支持浦东开发最好的回报。如果上海还停留在制造业基地的层面上,就不能使全国共享浦东开发带来的机遇。”
今年7月,总书记视察上海,重申中央对上海的定位,特别要求上海解决服务业“短腿”问题,协调好与长三角其他城市产业分工。12月16日,上海市委全体会议部署明年经济工作,第一主题是解决结构性问题,加强服务业。在优先发展的产业中,金融业一如既往地排在第一位,排在第二位的现代物流业,也是服务业;第二主题是加快建设洋山港,推行区港联动。而区港联动的核心是促进上海物流业和航运贸易中心发展,也还是落脚到服务业上。(从会议通篇报道的内容看,制造业只字未提)。
由此看来,如果青岛把制造业摆在百业之首,既非明智之举,也与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城市定位背道而驰。青岛的当务之急不应该只是本身如何承接日韩产业转移,更重要的是如何为全省特别是半岛城市群中的其它城市承接日韩产业转移,提供更多更全面更优质的服务。青岛还应把自身完全丧失了比较优势的产业(比如生猪屠宰业)转移出去,腾出空间发展在全省最具比较优势的现代服务业。
2002年,山东第三产业发展水平(占GDP比重36.5%)排在全国第23位,不仅落后于广东的41.0%、江苏的37.3%、浙江的40.0%、福建的39.7%和辽宁的41.45%,在东部几个沿海发达省份仅陪末座,即使与中西部的一些省份相比都相形见绌(湖南40.5%、广西40.6%、陕西39.61、四川38.26%、湖北36.6%、吉林36.7%……)。2003年,这一指标与先进省份的差距进一步拉大:低于江苏的百分点由0.8变成了2.3;低于浙江百分点由3.5变成了5.3;低于广东的百分点由4.5变成了5.4。
据此,主持开展《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战略研究》著名城市地理学家、北京大学周一星教授得出结论:
山东三次产业存在着突出的结构性矛盾,第三产业是经济结构中最为薄弱和亟待提高的一环。第三产业滞后于工业化进程,势必制约和影响产业结构升级和工业的进一步高度化。实现经济结构的合理优化,提高经济的整体素质和核心竞争力,是未来山东发展中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青岛第三产业发展明显滞后就更是不争的事实了。青岛的产业层次(2002年第三产业占GDP比重40%)不仅远逊于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唐3大城市群中的龙头城市(广州的55.7%、上海的51.0%和北京的62.2%),也低于这3大城市群中次一级的龙头城市(深圳44.5%、南京47.9%、杭州43.0%、天津47.1%)。
青岛40%的三产占比甚至比不过上述3大城市群中,以下绝非龙头的城市:佛山40.75%、珠海40.9%、无锡41.5%、秦皇岛62.0%、保定49.0%、廊坊46.0%……居然比以制造业基地著称的东莞(40.6%)还低0.6个百分点!就是相对于3大城市群第三产业的平均占比(长三角42.3%、珠三角45.1%和京津唐53.7%),青岛都有不小的差距。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青岛GDP总量排名第5位,而第三产业增加值滑落到了第8位。同属山东半岛城市群,2002年青岛三产占比较之济南的50%都低了10个百分点!
不厌其烦地罗列这么多数字比来比去,无非想说明一个问题:如果青岛的城市定位只是山东最大的出海口,面对这些数字我们完全可以不屑一顾。可青岛是龙头啊!对此我们就不能不感到汗颜甚至触目惊心了。在这种情况下,青岛究竟应该优先发展制造业呢,还是把更具比较优势的服务业放在头等重要的位置?答案是不言而喻的。
山东省委书记张高丽最近提出的“5个突出”中,头一个是“突出青岛的龙头带动作用”,第二个是“突出发展服务业”。全省突出发展服务业,当然首先是青岛突出发展服务业。要说发展服务业特别是发展现代服务业,全省哪里也没有青岛条件得天独厚啊!工业谁都可以搞,而有些现代服务业,比如离岸金融业务,唯独青岛可以搞,别的城市想搞也搞不了。青岛的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起来了,她对全省的龙头带动作用自然而然也就发挥出来了。
耐人寻味的是: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承接来自香港的第一轮产业大转移,成为我国第一个制造业基地,其承接产业转移的主战场,既非龙头城市广州,也不是副中心深圳,而是广深之间的东莞;承接来自台湾和新加坡的第二轮产业大转移,长三角成为我国第二个制造业基地,其主战场,既不是龙头上海,也不是副中心南京或杭州,而是沪宁之间的苏州。由此看来,龙头城市本身不宜成为承接制造业转移的主战场,远离龙头的城市也不适宜,不是龙头又最接近龙头的城市最为适宜。
那么综上所述,如今山东半岛承接日韩产业大转移的主战场,理所当然地也不应该摆在作为山东半岛龙头的青岛!如果青岛非要和半岛其他城市一样把发展制造业摆在第一位,那她和其它城市的关系就不是龙头带动的“带”,而是鹬蚌相争的“争”了。那样的话,青岛岂不是是自己把自己的地位和作用小看了?一向精明强干的青岛人是不会连这点自知之明和龙头意识都没有的。
《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战略研究》课题主持人、北大教授周一星,今年6月在北京的一次演讲中满怀深情地说出了这么一段意味深长的话:“潍坊是一座蕴涵着无限商机和活力的城市。我想打一个比喻代表我心中的潍坊。如果青岛是山东的上海,那么潍坊就是山东的苏州!”
其实“南苏州、北潍县”的美誉和辉煌在历史上曾经持续过200多年!郑板桥当年赞美潍坊市井灯火辉煌、夜夜笙歌的繁华景象,就拿潍坊与苏州相提并论了:“三更灯火不曾收,玉脍金齑满市楼。云外青歌花外笛,潍州本是小苏州。”如今,潍坊人不甘沉湎于“小苏州”软绵绵的氛围中不能自拔,在承接日韩重化产业转移中崛起成为制造业“大苏州”的目标,使全市上下群情振奋。
紧邻青岛的高密市最早从中瞅出了商机。市长吴建民提出:如果青岛是山东的“上海”,潍坊是山东的“苏州”,那么高密就是山东的“昆山“!他们意识到只有飙上青岛,才能受到她的辐射和拉动,于是派专业调研队深入青岛调查分析,发现青岛的腹地发展空间已经越来越小,向外转移已成部分产业的必然趋势。
审时度势,主动出击,高密市以土地储备多和劳动力便宜的优势,吸引青岛企业转移到高密的项目多达上千个之多。与此同时,高密著名民营企业天达药业等也陆续把企业总部或研发中心搬到了青岛。在潍坊排名很靠后的高密这几年“咸鱼大翻身”,经济实力直逼全国百强县寿光和诸城,大有后来居上之势,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此。
潍坊与青岛地缘相连、人缘相亲,人文相近,经济相通。青岛所辖5个县级市中有3个――胶州、胶南、平度,加上青岛港所在的黄岛区,现在的大半个青岛(市域面积的61%),都是改革开放后才从潍坊划给青岛的。周一星教授在《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战略研究》中提出将潍坊、青岛整合为一个经济区,这对潍坊来说确乎是实至名归。
潍坊首当其冲地受到青岛的吸引和辐射,在与青岛的协作和配合上理应走在全省的最前列。最近有学者指出:山东半岛城市群要实现经济一体化,首先是青岛潍坊的一体化和济南淄博的一体化。这两对互补性最强的“双子星座”都实现不了一体化,别的一体化就更无从谈起了。
青岛的城市定位可归纳为“一龙头,四中心”。青岛是山东的龙头,而港口又是青岛的龙头。所以青岛当首先推动港口升级改造,建设国际航运中心;第二,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与济南形成东西分工的服务中心;第三,利用奥运契机,成为国际旅游、会展中心;前3项都属于服务业范畴,第四才是谋求制造业的进一步突破,成为现代工业中心。
潍坊的城市定位是:“两基地、两中心、一枢纽”。制造业是摆在首屈一指的地位。两基地――现代制造业基地和高职教育为特色的教育产业基地;两中心――半岛商贸物流中心和世界风筝文化传播交流中心;一枢纽――联系山东半岛城市群的交通枢纽。
按照不同的城市职能定位,两地各展所长,组合发展,形成牢不可破的战略协同和产业分工:潍坊举全市之力做强做大制造业,青岛应全省之需把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做大做强。潍坊有青岛服务业的强力辐射,青岛有潍坊制造业的强大支撑,青岛和潍坊珠联璧合,相得益彰:青岛强,则潍坊强!潍坊强,则青岛更强!
对接青岛、错位发展,潍坊从哪里破题?潍坊市委副秘书长、研究室主任王树华就此作过专题调研。他认为,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两股相伴而生的潮流勃然兴起不可抗拒:企业总部往上走,生产基地向下移。在长三角,总部迁倒上海的江浙企业已经数以千计。总部从地级市迁到南京、杭州等大城市的企业更是数以万计。生产基地下移也已形成明显的梯次。
受此启发,潍坊主动找上门去与青岛探讨放大上述“高密现象”的可能性:潍坊放手让企业把总部或研发、营销中心迁到青岛(总部经济是龙头城市核心职能的集中体现),青岛企业把生产基地向潍坊转移。总部在哪里,所得税缴哪里;生产基地在哪里,增值税缴哪里。如此双向流动,体现在两地税收上并不会厚此薄彼,而是一举三得、各得其所,是企业和两地政府共赢的选择。
就记者的观察,这样的“双向流动”大约在10年前率先勃兴于浙江和上海之间。当时奇怪的是,浙江的企业争先恐后地朝上海“迁都”,同属长三角近在咫尺的江苏企业却在按兵不动。上海往浙江转移纺织、机械等一部分丧失了比较优势的制造业,也比往江苏顺畅的多。这是为什么?
原来是浙江是清一色的民营企业,总部迁不迁、生产基地转不转老板自己就说了算。江苏多为产权不明的公有制企业,企业没有转移资产的自主权。后来江苏抛弃了“苏南模式”,产权改革一步到位,总部上不去、基地下不来的局面立马就为之一变,“迁都热”、“迁厂热”席卷江南!
由此可见,只要改革到位,“双向交流”就会变成企业在利益驱动下的自觉行动。放眼全国,江苏的江阴可以跨越一江之隔到靖江去建工业园;浙江的杭州能够把开发区扩大到嘉兴所辖的海宁;上海在湖州设立制造业基地,专门承接上海的产业转移项目;广东的佛山、东莞、中山在粤北清远、韶关和河源一鼓作气联建11处产业转移园,青岛的一些传统产业为什么就只能陀螺壳里做道场,老在青岛有限的地盘上打转转呢?
双星集团是青岛第一家将生产基地全部转移出岛城的大企业。如今控制着全国上百家工厂的双星集团,在青岛的总部如今变成了只有50人的“空城”。实际上“空城”不空,昔日的车间已经成为熙熙攘攘的商场和娱乐城。双星之路,不正是龙头青岛产业升级的必由之路吗?
潍坊为腾出更大的空间承接境内外产业转移,自身一些产业也开始进军西部了。结合省里确定的对口帮扶,潍坊市政府决定在菏泽的鄄城设立“潍坊工业园”,专门安置来自潍坊的项目:
鄄城是全国闻名的平原造林基地,潍坊的晨鸣集团将把高密度板项目转移至此;鄄城是棉花大县,潍坊华润纺织公司3万纱锭及配套设备将整体搬迁到鄄城,在那里还要新上精梳纱项目;鄄城是鲁西南最大的药材市场和生产基地,潍坊的两家医药企业将收购处于半停产状态的鲁西药业,利用原药号生产,还要新上中药饮品加工厂……。
潍坊现象(下篇)
——潍坊“承接产业转移”主战场解读
●大众日报记者 刘同贵
新一轮国际产业大转移中的重化产业,较之以往转移的一般劳动密集型产业,产业层次高,对承接地的要求也高。承接地有没有与之相对应的产业基础和配套能力,有没有相应的企业家队伍,有没有训练有素的产业工人以及发达的职业教育,对吸引重化产业转移和成功地实现转移,显得至关重要。
潍坊制造业富有历史渊源,早在明末清初,就以"二百支红炉、三千砸铜匠,九千绣花女、十万织布机"闻名遐迩。查阅史料,上世纪30年代初,当时的中国银行等4大行调查统计,潍县因为工业发达,经济列全国城市第17位。以至民国实业部1934年出的《中国实业志》称:“潍县经济地位之重要,胶济沿线,首屈一指。”
改革开放初期,潍坊和苏州、无锡、常州和沙市并称为“全国工业明星城市”,当时全国80个人口30万以下的城市,潍坊工业总产值名列第一,劳动生产率和利润名列第二。直到1990年,潍坊工业销售收入还是仅次于青岛,列全省第二位,居全国第17位,高于全国半数以上的省会城市。
即使经过若干年徘徊不前(这种沉闷局面已在2003年被彻底打破),潍坊的机械、化工、纺织服装、食品加工和造纸等支柱产业规模及效益水平,至今仍雄居全省前3位或全国前10位,有45种主导产品生产规模还是全省第一,其中32种全国第一。特别是海洋化工、动力机械两大产业的几大主导产品,“潍坊制造”更是独步天下,誉满全国。
经过两年的励精图治,一度萎靡不振的潍坊工业重整旗鼓,又噌噌地往上窜了!潍坊市经贸委主任李瑞阳告诉记者:到2004年11月底潍坊工业实现了规模以上企业个数、销售收入、工业增加值、实现利税、实现利润、固定资产投入等6项主要指标两年翻一番。
企业块头大是潍坊的突出特点。2003年全省新增17个销售收入过50亿元的工业生产企业,潍坊就占了5个,在17市中拔得头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资料,2003年全国共有大型工业企业1948家,山东以263家位居全国第一,潍坊以29家仅次于青岛列全省第二。而据山东省统计局的最新数字,截至2004年10月底,潍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2911家,跃居山东省首位!
按照北京大学周一星教授的观点,利用好这些实力雄厚的大企业的优势,把企业集团培育成产业集群,是构筑世界级制造业基地的捷径。潍坊大企业多,以大企业为龙头的产业集群已成规模,产业配套能力强。比如潍柴、福田汽车、福田重工等装备骨干企业,潍坊市域内的配套企业有多少呢?3000多家!一个新机型走出设计室,几天之内就可以出来样品并投入批量生产。
重化工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有没有产业配套能力结果是大不一样的。东部沿海近年新上了一个规模较大的装备工业项目,去参观的人很多,可你刨根问底就会发现,这里一流的厂房,一流的设备,就是没有一流的效益。究其连年亏损的原因,就在于当地缺乏起码的产业配套能力,周围的企业都与之风马牛不相及,孤零零一个组装总厂摆在那里,大大小小的零部件都远道而来,怎么会有效益可言?省里一位老同志至今还在惋惜,说当初这个项目要是摆在潍坊,绝对是另外一番天地。
有大企业就有大企业家。潍坊的大企业多,大企业家也多。懂经营会管理的企业家在潍坊不是凤毛麟角,是阵容尉为壮观的一个群体。像海化、潍柴、晨鸣、亚星、海龙、潍坊四棉等等大集团的老总,在全国都是赫赫有名的大企业家。潍坊企业家陈华森创造的“亚星经验”和青岛张瑞敏的“海尔经验”,并称为山东企业管理的“两大法宝”,曾经由国家经贸委和山东省政府组织向全国和全省推广。
一方水土养一方企业家。各地都有或大或小或多或少的企业家,从单个企业家来看也都各有千秋,有时难分伯仲。我这里说的是企业家群体。记者不知道全省除了青岛,还有那座城市敢说他们那里的企业家群体比潍坊还要过硬。用潍坊市委书记张传林的话说:这可是潍坊最宝贵的财富、最大的动力之源和活力之源啊!
这些企业家公认:眼下是潍坊干事创业氛围最好的时候,他们大显身手正逢其时!和这些企业家接触,你会强烈的感受到他们那种意气风发、敢为人先的精神状态。去年潍坊5家企业销售收入齐步跨越50亿元大关,海化的老总肖庆周说:“50亿算什么,今年我们过百亿!”潍柴的老总谭旭光也毫不示弱:“我们也要过百亿!”
乍听还真以为他们是在吹大气,这么大的基数,哪里是想翻一番就能翻得了的?可你现在翻翻潍坊统计局的简报,不能不口服心服:截至11月底,山东海化销售收入已经突破100亿,年底可达110亿,明年计划150亿;潍柴动力也接近100亿,年底过百亿已成定局,明年计划200亿。另外两家企业晨鸣和北汽福田的销售收入也不动声色地超过了80亿,明年过百亿是把里攥着不成问题了。
参加全省科学发展现场交流会的同志有目共睹:潍坊塔吊林立、大项目铺天盖地的宏大场面令人震撼!这是潍坊以现有大企业为龙头,正在建设的海洋化工、潍柴动力、亚星化学等10大工业园和3大开发区。据潍坊市长张新起介绍,每个工业园平均总投资40亿元,全部建成后年新增工业销售收入800亿元、利税140亿元。
全省科学发展现场会在潍坊所看到的项目只不过凤毛麟角。目前全市开工建设的项目,光投资过千万的就多达2100个,其中过5000万的540个,过亿元的253个。这么多项目还有个共同点,都是以现有企业特别是大企业为载体“膨胀”而来的,因而完全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用地有国家和省里批准的合法手续。
“无论高科技的设备多么先进,也永远不能代替高级技工那双灵巧的双手”。这是以职业教育为“秘密武器”的制造业大国德国的一句名言。发达国家高级技工占技术工人的40%,而我们国家只有5%,以致一些地方闹起了“技工荒”,技术娴熟的高级技工万家争抢。连韩寓群省长都曾感叹:企业找一个独当一面的高级技工比找大学生甚至研究生都难得多。山东半岛城市群和制造业基地最需要的人才就是这类具有灵巧双手的“高级蓝领”。
区域经济专家周牧之认为:真正的产业工人不是那些从绿色田野走来的打工仔打工妹,而是熟练的工艺加工能手。建设技术含量较高的重化产业集群,没有一大批训练有素的产业工人,单靠直接从农村召之即来的打工仔打工妹显然是不可想象的。而像模具、锻造、铸造、精细加工这些工艺的技术工人,不经过技校训练是很难培养出来的。现代制造业的大发展需要发达的职业教育作先导。
而恰恰潍坊的职业教育在全省处于一支独秀的领先地位。据山东省教育厅发布的权威数字:2003年潍坊市拥有高等职业学院6所,在校生17285人,列全省第一;中等职业学校103所,在校生14.3万人,列全省第一;其中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18所,列全省第一;16所技工学校年招生规模高达1.1万人,列全省第一……
通过职业培训拥有一技之长、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技工在潍坊已达40多万人,2001年以来每年新增3-5万人,新增技工数量连续3年居全省之冠。拥有拿手绝活的高技能人才(高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在潍坊也多达4万之众,且多集中于动力机械、海洋化工等重化企业。潍柴一家企业,3000多一线工人,100%的拥有职业资格证书,其中800多人属于当前各地都奇缺的高技能人才。
不少地方的职业院校招生难,毕业生找工作难上加难。而潍坊有发达的产业支撑,如今职业院校也像大学一样,为扩招后找不到合适的教室和学生宿舍而犯愁。这种情形在全国都极为少见。为此国家教育部和山东省教育厅多次在潍坊召开现场会议,向全省全国展示潍坊的这一“秘密武器”。
至于基础教育,潍坊在全省更是连年遥遥领先。找一个最能说明问题的数字,今年高考第一批考生上线人数(第一批也就是重点院校录取考生,省里对各地市不下招生名额,全省范围内一条分数线从上往下割),潍坊以7968人在17市中独占鳌头,相当于半岛城市群中烟台、威海两大教育强市的总和(8023人),同时相当于半岛城市群中另外5市也就是青岛、济南、淄博、东营、日照的总和(7976人)!
勿庸置疑,潍坊已当之无愧地成为基础教育领先,职业教育专业领域齐全的教育强市。而这,不正是潍坊持续大发展特别是制造业突飞猛进的后劲所在吗?潍坊是企业家的乐土,发达的教育又造就了高素质的劳动力大军,以此作为承接日韩重化产业转移的主战场,称得上是得“天时”,占“地利”,更兼“人和”!既“兵多将广”,又不乏“精兵强将”,唯此还愁打不了“胜仗”?
显而易见,优越的地理区位、丰裕的非耕地和淡水资源,加上雄厚的重化产业基础、驾轻就熟的企业家队伍和训练有素的产业工人大军,构成潍坊承接日韩重化产业转移的综合优势。
鉴于此,有专家建议:潍北开发不仅对潍坊有着异乎寻常的意义,在承接境外产业转移建设半岛都市群和制造业基地、而国家又在紧缩建设用地规模的宏观大背景下,将潍北开发纳入全省经济发展战略,对正在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的山东亦有重大意义。
山东当借鉴江苏省与新加坡政府合作建设苏州工业园的模式,由省政府决策和出面招商引资,在潍北建设中韩或中日韩合作的重化工业集群。具体建设由潍坊市组织实施。潍坊完全有可能十年有成,像今天的苏州一样,通过承接境外产业转移,成长为山东半岛乃至环渤海经济圈中鹤立鸡群的工业强市。
上述综合优势,特别是雄厚的重化产业基础,境外重化产业转移至此有所依托,不必白手起家,另起炉灶。稍具经济学眼光的人都明白,这种“移花接木”式的产业嫁接转移最为经济。正因为如此,日韩甚至欧美一些重化企业事实上已经把潍坊当作产业转移的首选之地。
韩国一家美国援建的年产28万吨的纯碱厂,在与海化短兵相接的激烈竞争中终于撑不住劲了,4月不得不正式宣布关闭。昔日的竞争对手主动找海化联系,摇身一变成为山东海化在韩国的销售总代理,过去秘而不宣的先进技术也无偿提供给了海化。兵不血刃,28万吨纯碱生产能力连同其先进技术悄无声息地完成了从韩国到潍坊的转移!
山东海化副总经理王军说:“日本也有两个各20万吨的纯碱厂,我敢保证,不出两年,他们都得关门大吉。海化就地取材,纯碱厂是在盐窝里平地而起的。而他们用的原盐要靠远洋货轮不远万里从北美和澳洲运去的,劳动力成本更是我们的10倍以上,不转移他们还有出路吗?”王军向记者透露,海化先后和日本这两家企业取得了热线联系,其中一家和海化已进入“谈婚论嫁”的“热恋”阶段,不出意外的话,海化明年开春就要“明媒正娶”了。
早在5年前,世界500强之一和全球3大化工巨头之一的拜尔公司,在上海漕河泾化工区开始了总投资300亿元人民币的聚氨酯项目。拜尔高管到潍坊调查以后表示:就他们的项目来说,潍坊的条件比上海好多了!要是早5年到潍坊来,他们肯定会选择潍坊而不会选择上海的。
化工装置40%是埋到地底下的。上海的滩涂都是粘糊糊的泥巴,桩一打水流如注,难以施工。潍坊沿海滩涂土层沉积得硬梆梆的,打老半天还深不见水。因此同样一套化工装置,安装在潍坊要比上海节省40%的投资。对潍坊方方面面细加考察后,拜尔高管更加满意:在潍坊搞大型化工基地,部分产业转移至此,除此之外,别无选择!
拜耳集团整合其化工业务组成的朗盛公司,今年9月和亚星一拍即合:双方共同出资组建新公司,将其在美国的水合肼(一种用途广泛不可或缺的重要化工原料)生产基地迁至潍坊,达产后将一举成为全球最大的水合肼生产企业。这是朗盛成立以来在全球投资的第一个项目。亚星也是朗盛在中国找到第一家合资伙伴。是拜尔及后来的朗盛在世界各地考察了两年,最后才选中潍坊和亚星的。
陈华森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这仅仅是个序幕,今后会有源源不断的境外重化产业转移项目,以亚星为载体在潍坊落地生根。除了朗盛,韩国有名的“乐天”和“湖南石化” 也都找上门来跟亚星合作了。陈华森忙得不可开交,但抑制不住心头的喜悦和豪放:“大项目马上就要接二连三地过来,一投就是几十个亿,亚星大发展的时候来到了!”
在潍坊长达3个多月的采访中,听人们不约而同地多次谈及一年前潍坊一次激动人心的大会。在那次以贯彻省委建设半岛城市群和制造业基地战略决策为主题的会议上,潍坊市委书记张传林满怀信心地历数潍坊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潍北开发的光明前景。他越说越动情、越说越激昂:“潍坊这么好的条件,这么大的优势,历届班子奋发图强,积累下这么厚实的家底,现在又面临这么好的机遇,接力棒传到我们这一届,潍坊再搞不上去,我张传林死不瞑目!”
此言一出,座无虚席的千人会场,全场为之动容,掌声响成一片。
【记者附记】:
本文初稿草成后,分别拿给一些党政领导和专家学者征求意见。反馈回来最多的是:现在一提到重化工,人们眼前马上浮现出浓烟滚滚、污水横流的景象。潍坊承接日韩重化产业转移,是不是连污染也一并转移过来了?环保问题不容回避,文中应当有所涉及。就此记者又作了较长时间的专题调查研究,得出的结论一言以蔽之:没问题!
环境污染是重化工发展初级阶段的必然伴生物。而当今成熟的现代重化工产业,污染难题已经为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所迎刃而解。而且越是形成重化产业集群,污染问题越容易解决。通过“三废”的集中处理达标排放早就不在话下了,更成功的经验是:变废为宝发展循环经济,使污染几近于零。
潍坊的重化工企业,环保是走在山东省最前列的。最典型的是一片盐碱滩上成长起来的潍北海化开发区,如今全面实现了废弃物在区域内的闭路循环和再资源化,成为全国最大的海洋化工循环经济示范区。海化20多处化工企业之间都有管道相连,上一种产品的废物是下一种产品的原料:以制碱废液为原料生产氯化钙、氯化钠;以制盐苦卤为原料生产硫酸钾、氯化镁;以溴素为原料生产系列灭火剂、氢溴酸、溴化钾…… 生产全过程几乎没有废物排出。
由此形成了高度关联、互为依托、精深加工、滚动增值的四大产业链和生态工业“互联网”,20%以上的新增利税来自对“三废”的综合利用。据媒体报道:“海化经验”为国家环保总局所首肯,山东省政府最近已将此作为山东发展循环经济的成功模式推广,同时上报国务院和国家发改委。
2004年12月20日定稿于北京清华园
本文出自 栋力天空,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相应链接。
本文永久链接: http://www.dongsky.cn/show_367.html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