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复光的思乡情结

作者: Admin 分类: 文字天空 发布时间: 2004/2/29 20:30:18 ė3019 浏览数 60条评论
        如果说,一辈子没有到过昌邑,甚至在脑海中没有昌邑印象的人,他对昌邑的情感不会那么强烈。但是,从小在陕西长大,现年63岁的贾复光老人却从骨子里透出了他对家乡的思念。
贾老自己说,他是真正的昌邑人,他的父亲在昌邑出生,他的母亲也是生在胶莱河畔的小村,他从小在“昌邑村”长大,周围的人都讲着昌邑的方言,过着跟在昌邑一样的日子,他相信,他有理由让家乡人承认他是一个真正的昌邑人。
        辛亥革命前后,山东半岛向八百里秦川的那场移民已经成为史书上的记载。然而在陕西省的蒲城、三元等地,却依然拥有着数以百计的山东村。几十万山东人在这里安家,在这里生儿育女。环境改变了,但是他们的风俗没有改变,他们依然保持着家乡的传统。贾复光就是这批移民的后代,他那满口的昌邑话就是这些村庄风俗的佐证。
        认识贾复光老师很偶然,去年底昌邑之窗开始做“潍水儿女”的时候,我们在网上搜集了很多关于昌邑人的资料,在一家书画艺术网站上,搜索到了关于他的介绍。但是,直到我们开始策划大拜年的时候,我们才动了去采访他的念头。
        于是,我们通过电话联系到了他,当他听说有家乡人要来时,老人心里十分激动,很爽快地答应了,电话中随即约定了时间。于是,2003年岁末的一个夜晚,我骑上单车,直奔贾老家。
电话中贾老听说我是来自昌邑,立即要求我用家乡话跟他交谈,他的昌邑话说得很好,当他跟我说他脑海中没有昌邑这个实物概念时,我真的不敢相信他的话是真的。在西安市丰和小区的一座居民楼里,我们开始了热切的交谈。
        贾老说,他的爷爷在辛亥革命前后,带领他三岁的父亲,从山东昌邑流河街举家迁到了陕西的蒲城,当时,有成千上万的山东人跋山涉水来到了这里,他们在蒲城安家的那个村子叫做“昌平村”,原因是村子的人大部分来自山东的昌邑和平度。贾老是1941年生人,正是由于山东人群居的习俗,贾复光老人的昌邑话才说得如此流利。他说,在他们村子里,家家户户说昌邑话,不仅仅是说话,就连村子里的习俗,生活的方式,都跟在家里一样,虽然村子里也有本地人,但是,他们与当地人的接触仅限于日常的生活交流,到现在为止,村子里还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一般不与当地人通婚,这不是地域偏见的陋习,而是地域的差异使双方生活习俗上存在着隔阂,尤其是在文化闭塞的农村,这种现象更为普遍。其实,即使这样,也不会造成近亲结婚的危险,因为,在这广袤的三秦大地上,有着数以百千计的山东村,山东人之间的交流也十分频繁。在山东村里,你可以很明显的找到家乡的影子,整齐划一的村落民居,坐北朝南的人字形房屋,火炕,锅台,擀单饼和咸菜,这些你在家乡熟悉的东西,在这里都可以找到。如果,你亲身走进了这个村子,你真地以为你回到了千里以外山东昌邑老家。
        贾老跟我们谈他的成长,跟我们打听家乡的状况,我们就把知道的给他一一介绍,他很耐心的听,也在不断的回味年幼的时候从他爷爷嘴里听到的关于山东的消息。他说,他儿时的记忆中,爷爷跟其他的老人一样,坐在村子里的大树下,泡一杯浓酽酽的茶,开始谈那些他们谈了百遍却从不厌倦的山东故事:那年,胶莱河发大水,谁跟谁一起下了关东;想当年,谁和谁的典故在贾复光的心中只是一个不可捉摸的故事,但是,在他爷爷的心中,却是年迈时对家乡的思恋,他说,这种感觉直到现在他才真正强烈的感受到,这种感觉,随着人年龄的增长,愈加强烈。他说,虽然他没有回过昌邑,但是,有生之年,他一定会回去看看,看看那祖祖辈辈曾生息过的土地,还有,这片土地上和自己过着同样生活方式的父老乡亲。
        在他的记忆里,充满了对昌邑的神秘。他说,小的时候,在村子里经常能够吃到从家乡辗转带来的虾酱,尽管发酵的味道很怪,但是,那却是在这片土地上令人无法忘却的食品。那时,由于交通等各种原因,在我国内陆的村子里很少能够见到海洋食品,即使现在,这些也是村子里的稀罕物。于是,有人在来回昌邑之间,捎上一坛虾酱或者咸鱼,便成了全村最美的口福。毕竟,它适合了村民的生活口味,更让人从中品出家乡的味道。现在,贾复光老人在已经不在村中居住,虾酱也成了记忆中的思念。
        于是,我们在春节回家时候,专程从昌邑给他带来了两瓶上等的渤海虾酱,送到贾老面前的时候,他迫不及待的打开了瓶盖,拿了一块馍(陕西人的主食,也就是我们所谓的面火烧)品尝了起来。他说,吃的是一种回味,品的是一种留恋和思念。
        贾老很喜欢书法和绘画。幼年时受其父及景梅九先生的指教,打下了坚实的书法基本功基础。成年后在工作之余对书法艺术的探求,更加痴迷。近几年多次参加海内外各种书法展,多次获金奖等各种奖励和表彰。现在他已经是陕西省各民主党派书画协会的理事以及九三学社西安市委书画研究会会员、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了。在他的客厅里,挂了一幅思乡的国画,他说,这是97年参加比赛时的作品,在全国获过奖,画的主题叫“低头思故乡”画面中,圆圆的月亮洒下皎洁的光,梅花开的正艳。他说,自己和故乡相隔千里,但是却欣赏着同样的月光,这是他对家乡思念之情最好的表达。在我们的大拜年活动中,他很爽快地答应了给家乡父老写一幅表达自己心情的书画,于是,在大拜年的专题中,大家见到了这幅“故乡”。我们也给贾老从家乡带来了几本《文山诗词》,告诉他说,这是家乡的老干部们自己成立的书画社出的杂志,也是老年人自娱自乐的一片田园。贾老很高兴,他也表示,有机会,他会拿出自己得意的作品,献给家乡的父老。与家乡的书朋画友一起切磋交流。
        年后见到贾复光老师的时候,已经快出正月了。那天,当我们赶往他家的时候,天上正下着雨,八点的钟声敲过了,我们才赶到他的家,实在对不住他老人家的等待。贾老摆好了桌,斟上了酒,他说,都说山东人能喝酒,所以他老早就摆好了酒,等着我们的到来。贾老笑着说,他哪里都像山东人,就是这个喝酒啊,让他惭愧。由于身体的原因,他几乎不喝白酒。我们也不是喝酒的行家,但是在酒桌上,我们还是谈了很多,也聊了很久。从他爷爷的故事,说到了今天在西安求学创业的昌邑年轻人,从他记忆中的麦秸屋到昌邑的渤海湾。他说,他的儿子经常在济南工作,也经常坐火车或者汽车去青岛威海出差,可是一直没有机会回家看看。我们说,在火车上,你就可以看到你家乡的草木,胶莱河西侧就是我们家乡的土地,他的儿子说,下一次,一定在我们的土地上深情地望一眼,也了却自己多年的心愿。
        我们聊天的过程中,电视一直锁定着山东卫视,那是他的女儿和儿媳在看。我想,这也许就是思乡情结在潜意识中的表达吧。
        贾老说,有机会,他会带我们去看看生他养他的山东庄——那个仿佛让我们回到家的地方。我们希望贾老有时间回到昌邑看看,看看这片让他魂牵梦绕的土地。
        乡音未改,乡恋不断,在贾老的心中,故乡永远是他一生的牵挂;乡路弯弯,乡愁缕缕,故土已经成为他心中无法割舍的情缘。就如他在自己的档案中总是这样写道:贾复光,陕西蒲城人,祖籍山东昌邑流河街。
昌邑之窗特派记者 张栋
2004年2月24日 西安

本文出自 栋力天空,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相应链接。

本文永久链接: http://www.dongsky.cn/show_55.html

0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请输入本文永久链接 show_55.html 的数字部分

Ɣ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