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李锐锋网友
今天收到了网友李锐锋的留言,一口气留了这么多,也没有来得及回复,看过只有也颇有感想,所以特撰文一篇,聊聊共同的话题。
----------------------------------------------------------------------
李锐锋朋友:
你好
很高兴能够在网上看到了您的留言,而且这么多,聊了很多我和你都知道的话题。说起蒲城县,知道得也比较早,第一次听说蒲城是因为国家报时中心坐落在那里,从报纸上看到了这个地方,后来,来到了西安,在做我们的地方网站的时候,接触到了西安的一些山东村的人,也认识了一个蒲城的山东村的人,于是对这个地方有了更多地了解,知道了那么多神秘的村落。转眼到了2004年10月,我跟我的朋友第一次去了蒲城,寻找山东村。我们去了位于县城北四五公里的八福村,并且拍摄了一些照片,对村子里的老人进行了走访,后来的潍坊晚报整版刊登了这篇专题《黄土高坡山东村》。后来又想去做一次电视专题,但是一直没有去成。一直到了去年的八月底,学校才决定去蒲城实习,也就有了机会再一次踏上这片土地。
当时我们去了尧柏厂,不过由于尧柏港和我们学校建立合作关系,目前还没有接待过实习的学生的先例,所以我们所作的任何的事情都是从零开始。包括我们住的地方是厂里把办公室给我们腾出来,我们的床板是从西安拉过去的,吃得住的条件都比较艰苦,也就有了我说的兔子不拉屎的地方的比喻。不过,今天你告诉了我更多这片土地的历史和今天,也让我了解了这片土地,在我们实习的时候,隐隐约约听到了很多事情,但是没有去仔细考证。每天我们坐车,穿越大孔,东党,到了罕井的总厂,在两个厂子之间来回的转,比较这两种设备的优缺点。也在那里度过了一个中秋节。
中秋节的傍晚,我坐在尧柏三厂门口的空地上,空气里荡漾着苹果的香味,还有土地的清香。看着月色缓缓的从山的那边升起来,自己的思乡之情也在夜色里荡漾。手里的短信,不停的从千里之遥的青岛海滨传过来,又发过去,也就这样在字里行间传递着一段情感。我们去厂边上的地里买苹果,过中秋。一直不是很喜欢吃水果的我,也觉得这里的苹果特别的甜。
远离西安的那些日子,我们突然觉得学校环境的安逸,也觉得自己适应环境还需要一个过程。周日的时候,我从厂门口坐车西去,去了城里。在城西的客运站下车的时候,突然看到了熟悉的地方,沿着大街朝市区走,似曾相识的建筑,熟悉而又陌生。在县城上完了网,随后又赶回到了厂里。你提到了武当山,让我想起了在尧柏三厂的西侧的那个厂好像叫做武当水泥。印象还是比较深的。
我们也爬上尧山,看水泥原料的爆破,知道了这些水泥厂的一些历史和典故。说起药-王山,我们更熟悉,我们曾经在2004年8月和2006年3月两上药-王山,在秦岭水泥集团(也就是原来的耀县水泥厂)实习。
在西安这么多年,也感受到了西安这片土地的温和。说起温和,这个是毋庸置疑的。我在谈到山东的气候的时候,绝对是用四季分明来说的,立了春,马上转暖,立了秋,立刻转凉。这就是山东气候的分明,青岛海不是很特别,因为夏天不是特别热,秋老虎有些热。在西安一直觉得就是春天短,短道几乎看不见,夏天长,能从四月到十一月。这也许就是西安的特点,气候虽然热,但是不会出现大的变化,很平静,也很温和。我在山东,脸上经常起青春痘,也容易起口腔溃疡,但是在西安,虽然吃了很多的辣子,但是还是没有问题。这就是气候的因素。很喜欢西安的气候,也渐渐的习惯了西安的环境和氛围。要走了,有点儿舍不得,但是还是要离开。
西安人的热情好客,西安人的包容,这个是众所周知的,从古代,到今天,西安的客流量高居不下,就是因为它的包容。不像上海人那样排外。西安接纳了五湖四海的人,给这个城市带来了灵气,更保留了古典的气息,给这个城市厚重的底蕴。
也许,我还会再次踏上蒲城的土地,也许,自己将一辈子不可能来到这里。但是,两次的造访,还是让我记忆犹新。
其实,看到你的留言让我突然有了一种物是人非的“置换”的感觉,我从山东大老远的跑到了西安,你却从陕西走了出去,去了山东青岛。我们都在异乡的土地上,关注着家的方向。地方很小,却又很大,承载着我们的思绪,我们对家的依恋。去了几次青岛,有些时候,在青岛碰到同学的同学,有陕西的,说起来,突然也觉得很亲切。我不是陕西人,在山东的土地上,碰到了陕西人,我仿佛给他们带去了西安这片土地的气息,他们,也似乎让我看到了我的学校,还有我学校里身边这么多的同学。
刚才看你介绍你的家乡,觉得你的文笔还是不错的,文字很流畅。而且知识也很渊博,至少,你对家乡时了解的,对你的根,是了解的。行文间,看到了你对故土的情深意切。
很高兴认识你这个朋友,说睡在你上铺的兄弟的名字,我也许会认识,说起我,他似乎也会知晓。
欢迎有时间光临我的小站,也欢迎电子邮件交流。
李锐锋的留言是这样写的:
--------------------------------------------------------------------------
【332】李锐锋 2006年5月27日 218.57.113.126
呵呵,张栋哥们你好,偶然的机会读到你的实习日记.很有意思,我就是你实习的那个地方的,沿水泥厂旁边的路往南走几里地,就是我家大孔乡金光村,你所在的地方是晓光村,水泥厂是尧柏水泥分厂.
我在你们山东青岛大学读书,和你一样,今年大四毕业.更巧的是我上铺是昌邑人,也是一中的,不知你认识不.呵呵,希望能成为朋友!
--------------------------------------------------------------------------
【333】李锐锋 2006年5月27日 218.57.113.121
下午本来到实验室里写毕业论文,闲着无聊,突然有些想家了.上网就搜了自己家乡的名字"蒲城大孔",无意间竟进了你的个人网站.看着你写的实习回忆,家乡的一切又历历在目.呵呵,不过我家那儿不至于你说的那样在"一个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山脚下",没有那么荒凉吧!
我们家乡地理位置上虽说是关中平原,实际上已属边缘地带接近黄土高原了,土地相对西安那边是有些贫瘠了.一大特征就是特别缺水,要打出地下水来得挖地好几百米,所以基本上是靠天吃饭了.在农村里几乎每家每户都要打一个水窖用来存储雨水,所以就谈不上灌溉农田了.尧柏集团的总厂所在的镇子就叫罕井,顾名思义,就是打不出井来.可是我觉得我们陕西人还是蛮热情的,虽没有山东人的豪爽,没有你们那么多的待客之道,却也诚心诚意,厚道实在.呵呵哥们,在我家那儿俺家乡人照顾不周到的地方还请多多见谅!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大秦两汉盛唐之后,长安这个满载辉煌的十三朝古都,这个曾经的世界中心城市,慢慢的湮没在历史的长河里,留下的只有沧桑厚重的背影.每每从西安去青岛,或从青岛回西安,心里都有不同的滋味,象是经历着远古到现在,现在到远古的相互交替.
陕西就是古老,有句俗语这样说,"南方才子北方将,都在陕西排两行(皇帝坟墓陕西埋)",大概就是说历代帝王大都选择关中这个易守难攻的地方建都.
我们县蒲城埋了五个唐代皇帝,有唐睿宗李旦(武则天之子,李隆基之父)的桥陵,玄宗李隆基的景陵,还有三个皇帝我记不清了.去桥陵玩了几次,每次看着石道两旁的石人石马,华表什么的,都感慨万千.
你实习厂子所在的那座山,叫武当山(当然和湖北的那个没法比~),山上有个药-王洞,传说和铜川耀县那边的一个山洞相通,药-王孙思邈经常穿越这个长达几十公里的山洞到蒲城这边行医,因此得名.尧柏总厂旁边的那座山是尧山,传说尧治水时就在此山,周围都淹没了,惟独此山是水涨山涨,所以又名浮山.杨虎城将军是我们蒲城人,1935年建了渭北第一所中学尧山中学,那也是我的母校.
我也是一个喜欢文学的人,高中的时候还写一些文字,一上大学就再也没动过笔了.偶尔给父母或同学写封信,也只是只言片语寥寥作罢.
很佩服你,佩服你的思想,你的文采!也很羡慕你,羡慕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把自己的思想和感受轻松自如的表达出来,而我却很难做到.有时候想写点东西,总感觉到文字艰涩,词不达意,更别说信手拈来了.
世界上有这么两种人,一种人有好的文笔和语言功底,却没有独特非凡的思想;另一种人有独特非凡的思想,却没有好的文笔和语言功底.这两种人都是很遗憾的!两种才华齐聚一身的,一般都会有所造诣.
祝贺你!因为你通过你的努力让自己实现了这两种才能,因而读你文章的人才会和你产生共鸣,产生强烈的心灵的震撼,其中也包括我这个读者.因为我从你的文字里读到了文学的纯粹和真实,不管是你对生活中小事的感想,还是你在追求真爱时的焦灼,彷徨,兴奋,无奈.
相关链接:
黄土高坡觅乡音
实习经历-第一周
----------------------------------------------------------------------
李锐锋朋友:
你好
很高兴能够在网上看到了您的留言,而且这么多,聊了很多我和你都知道的话题。说起蒲城县,知道得也比较早,第一次听说蒲城是因为国家报时中心坐落在那里,从报纸上看到了这个地方,后来,来到了西安,在做我们的地方网站的时候,接触到了西安的一些山东村的人,也认识了一个蒲城的山东村的人,于是对这个地方有了更多地了解,知道了那么多神秘的村落。转眼到了2004年10月,我跟我的朋友第一次去了蒲城,寻找山东村。我们去了位于县城北四五公里的八福村,并且拍摄了一些照片,对村子里的老人进行了走访,后来的潍坊晚报整版刊登了这篇专题《黄土高坡山东村》。后来又想去做一次电视专题,但是一直没有去成。一直到了去年的八月底,学校才决定去蒲城实习,也就有了机会再一次踏上这片土地。
当时我们去了尧柏厂,不过由于尧柏港和我们学校建立合作关系,目前还没有接待过实习的学生的先例,所以我们所作的任何的事情都是从零开始。包括我们住的地方是厂里把办公室给我们腾出来,我们的床板是从西安拉过去的,吃得住的条件都比较艰苦,也就有了我说的兔子不拉屎的地方的比喻。不过,今天你告诉了我更多这片土地的历史和今天,也让我了解了这片土地,在我们实习的时候,隐隐约约听到了很多事情,但是没有去仔细考证。每天我们坐车,穿越大孔,东党,到了罕井的总厂,在两个厂子之间来回的转,比较这两种设备的优缺点。也在那里度过了一个中秋节。
中秋节的傍晚,我坐在尧柏三厂门口的空地上,空气里荡漾着苹果的香味,还有土地的清香。看着月色缓缓的从山的那边升起来,自己的思乡之情也在夜色里荡漾。手里的短信,不停的从千里之遥的青岛海滨传过来,又发过去,也就这样在字里行间传递着一段情感。我们去厂边上的地里买苹果,过中秋。一直不是很喜欢吃水果的我,也觉得这里的苹果特别的甜。
远离西安的那些日子,我们突然觉得学校环境的安逸,也觉得自己适应环境还需要一个过程。周日的时候,我从厂门口坐车西去,去了城里。在城西的客运站下车的时候,突然看到了熟悉的地方,沿着大街朝市区走,似曾相识的建筑,熟悉而又陌生。在县城上完了网,随后又赶回到了厂里。你提到了武当山,让我想起了在尧柏三厂的西侧的那个厂好像叫做武当水泥。印象还是比较深的。
我们也爬上尧山,看水泥原料的爆破,知道了这些水泥厂的一些历史和典故。说起药-王山,我们更熟悉,我们曾经在2004年8月和2006年3月两上药-王山,在秦岭水泥集团(也就是原来的耀县水泥厂)实习。
在西安这么多年,也感受到了西安这片土地的温和。说起温和,这个是毋庸置疑的。我在谈到山东的气候的时候,绝对是用四季分明来说的,立了春,马上转暖,立了秋,立刻转凉。这就是山东气候的分明,青岛海不是很特别,因为夏天不是特别热,秋老虎有些热。在西安一直觉得就是春天短,短道几乎看不见,夏天长,能从四月到十一月。这也许就是西安的特点,气候虽然热,但是不会出现大的变化,很平静,也很温和。我在山东,脸上经常起青春痘,也容易起口腔溃疡,但是在西安,虽然吃了很多的辣子,但是还是没有问题。这就是气候的因素。很喜欢西安的气候,也渐渐的习惯了西安的环境和氛围。要走了,有点儿舍不得,但是还是要离开。
西安人的热情好客,西安人的包容,这个是众所周知的,从古代,到今天,西安的客流量高居不下,就是因为它的包容。不像上海人那样排外。西安接纳了五湖四海的人,给这个城市带来了灵气,更保留了古典的气息,给这个城市厚重的底蕴。
也许,我还会再次踏上蒲城的土地,也许,自己将一辈子不可能来到这里。但是,两次的造访,还是让我记忆犹新。
其实,看到你的留言让我突然有了一种物是人非的“置换”的感觉,我从山东大老远的跑到了西安,你却从陕西走了出去,去了山东青岛。我们都在异乡的土地上,关注着家的方向。地方很小,却又很大,承载着我们的思绪,我们对家的依恋。去了几次青岛,有些时候,在青岛碰到同学的同学,有陕西的,说起来,突然也觉得很亲切。我不是陕西人,在山东的土地上,碰到了陕西人,我仿佛给他们带去了西安这片土地的气息,他们,也似乎让我看到了我的学校,还有我学校里身边这么多的同学。
刚才看你介绍你的家乡,觉得你的文笔还是不错的,文字很流畅。而且知识也很渊博,至少,你对家乡时了解的,对你的根,是了解的。行文间,看到了你对故土的情深意切。
很高兴认识你这个朋友,说睡在你上铺的兄弟的名字,我也许会认识,说起我,他似乎也会知晓。
欢迎有时间光临我的小站,也欢迎电子邮件交流。
李锐锋的留言是这样写的:
--------------------------------------------------------------------------
【332】李锐锋 2006年5月27日 218.57.113.126
呵呵,张栋哥们你好,偶然的机会读到你的实习日记.很有意思,我就是你实习的那个地方的,沿水泥厂旁边的路往南走几里地,就是我家大孔乡金光村,你所在的地方是晓光村,水泥厂是尧柏水泥分厂.
我在你们山东青岛大学读书,和你一样,今年大四毕业.更巧的是我上铺是昌邑人,也是一中的,不知你认识不.呵呵,希望能成为朋友!
--------------------------------------------------------------------------
【333】李锐锋 2006年5月27日 218.57.113.121
下午本来到实验室里写毕业论文,闲着无聊,突然有些想家了.上网就搜了自己家乡的名字"蒲城大孔",无意间竟进了你的个人网站.看着你写的实习回忆,家乡的一切又历历在目.呵呵,不过我家那儿不至于你说的那样在"一个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山脚下",没有那么荒凉吧!
我们家乡地理位置上虽说是关中平原,实际上已属边缘地带接近黄土高原了,土地相对西安那边是有些贫瘠了.一大特征就是特别缺水,要打出地下水来得挖地好几百米,所以基本上是靠天吃饭了.在农村里几乎每家每户都要打一个水窖用来存储雨水,所以就谈不上灌溉农田了.尧柏集团的总厂所在的镇子就叫罕井,顾名思义,就是打不出井来.可是我觉得我们陕西人还是蛮热情的,虽没有山东人的豪爽,没有你们那么多的待客之道,却也诚心诚意,厚道实在.呵呵哥们,在我家那儿俺家乡人照顾不周到的地方还请多多见谅!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大秦两汉盛唐之后,长安这个满载辉煌的十三朝古都,这个曾经的世界中心城市,慢慢的湮没在历史的长河里,留下的只有沧桑厚重的背影.每每从西安去青岛,或从青岛回西安,心里都有不同的滋味,象是经历着远古到现在,现在到远古的相互交替.
陕西就是古老,有句俗语这样说,"南方才子北方将,都在陕西排两行(皇帝坟墓陕西埋)",大概就是说历代帝王大都选择关中这个易守难攻的地方建都.
我们县蒲城埋了五个唐代皇帝,有唐睿宗李旦(武则天之子,李隆基之父)的桥陵,玄宗李隆基的景陵,还有三个皇帝我记不清了.去桥陵玩了几次,每次看着石道两旁的石人石马,华表什么的,都感慨万千.
你实习厂子所在的那座山,叫武当山(当然和湖北的那个没法比~),山上有个药-王洞,传说和铜川耀县那边的一个山洞相通,药-王孙思邈经常穿越这个长达几十公里的山洞到蒲城这边行医,因此得名.尧柏总厂旁边的那座山是尧山,传说尧治水时就在此山,周围都淹没了,惟独此山是水涨山涨,所以又名浮山.杨虎城将军是我们蒲城人,1935年建了渭北第一所中学尧山中学,那也是我的母校.
我也是一个喜欢文学的人,高中的时候还写一些文字,一上大学就再也没动过笔了.偶尔给父母或同学写封信,也只是只言片语寥寥作罢.
很佩服你,佩服你的思想,你的文采!也很羡慕你,羡慕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把自己的思想和感受轻松自如的表达出来,而我却很难做到.有时候想写点东西,总感觉到文字艰涩,词不达意,更别说信手拈来了.
世界上有这么两种人,一种人有好的文笔和语言功底,却没有独特非凡的思想;另一种人有独特非凡的思想,却没有好的文笔和语言功底.这两种人都是很遗憾的!两种才华齐聚一身的,一般都会有所造诣.
祝贺你!因为你通过你的努力让自己实现了这两种才能,因而读你文章的人才会和你产生共鸣,产生强烈的心灵的震撼,其中也包括我这个读者.因为我从你的文字里读到了文学的纯粹和真实,不管是你对生活中小事的感想,还是你在追求真爱时的焦灼,彷徨,兴奋,无奈.
相关链接:
黄土高坡觅乡音
实习经历-第一周
本文出自 栋力天空,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相应链接。
本文永久链接: http://www.dongsky.cn/show_607.html
1条评论
呵呵,这张配图是我拍的,应该是在蒲城中学校园里面吧,我印象很深。记得我们在蒲城吃的那一顿味道奇怪的牛肉面,还有我们去果园摘得那么多的梨子,已经记不清我们是如何踏上回西安的火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