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邑市地名语词文化内涵(下)
接上篇http://www.dongsky.cn/myweb/write_read.asp?id=751
(二)历史人物
在昌邑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曾出过不少的著名人物,文有相武有将,既有文人又有名医,他们的功过是非,留与后人评说。在中国的现代史中,昌邑大地也涌现了许多仁人志士,爱国忧民, 立志报国。故人已去,他们的事迹在中国、在齐鲁大地曾产生过重大影响。
黄福(1362—1440) 字如锡。明洪武甲子科入贡,出仕至户部尚书,进位少保,赠太保,谥号忠宣。黄福22岁为贡生,入太学,始任项成主薄,不久改任清源知县。后被明太祖提升为工部右侍郎。太宗继位,升为工部尚书,永乐三年(1405年),改任北京刑部尚书。任职期间,开源节流,努力减轻人民负担,深受众望。是年,南方交趾动乱,朝廷命黄福去两广治军。动乱平息后,交趾大治,人心悦服,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成为明朝有名的新治之邦,黄福声望日高。黄福在边疆为官19年,仁宗皇帝调其回京。宣德元年,留守边疆的官吏,实施暴政,交趾人又起反抗,朝廷再次命黄福前去平息。黄福实施仁政以慰人心。回朝后改任户部尚书。几年后皇帝念他年事已高,久劳在外,改任南京陪都兵部尚书,后又重赐黄福,授光禄大夫,加赠三代。正统五年(1440年)正月,病死南京,朝廷敕赐祭葬,回原籍昌邑安葬。
黄元御(1705—1758) 名玉璐,字元御,另字坤载,号研农,别号玉楸子。是清朝乾隆年间名医,医术精湛,声望显著,所著《黄氏八种》等医书,至今在国内外广为流传。元御出身读书门第,勤奋好学,颖悟异人,他少负大志,常欲跻身青云,为一代名相治国济世。不料30岁时,因患眼疾,为庸医所误,左目失明,无路仕途,立志学医。在学医第六年上,就颇有见解地写出了他的第一部医著《素灵微蕴》,后又写出多部医书,其中《黄氏八种》医书在国内外享有盛名。1750年,黄元御行医北京,适逢乾隆帝病重,经籍人荐于朝廷,遂召进宫。皇帝服三剂而愈。乾隆帝遂命他为太医院御医。1751年2月,乾隆帝南巡,黄元御奉诏侍从,随驾武林(杭州),沿途为人治病屡验,著方调药神效,皇帝感其学艺,亲书御匾“妙悟岐黄”,悬于太医院门首。1758年,他从江南返里,继续为家乡人民治病,于9月17日在昌邑病逝,是年53岁。
傅振邦(1814—1883) 字维屏,号梅村。曾被清朝诰封“建威”将军,并赐满名“绰克托巴图鲁勇”。傅振邦出身武门, 20岁中武举,22岁中武进士。清咸丰二年(1852年),被授为桂林游击衔,随广西提督向荣镇压太平义军奔11省,清廷称其为常胜将军,赐戴花翎。1853年付振邦率部赴南京,攻占太平军城东据点数处,为建清朝“江南大营”立下功劳。1855年,张洛行捻领军攻打徐州,击败清军。清廷急调付振邦署徐州镇总兵。付振邦率兵攻打捻军防地,残杀捻军首领纪学中、李无伦等人。1859年,清廷任命付振邦督办鄂、豫、皖三省剿捻事宜,并令其帮办钦差大臣胜保军事。1860年被任命为云南提督。1861年因病回原籍昌邑养病。时捻军首领刘天福、刘天祥率5万兵马涌于昌邑。清廷命付督办莱、登、青三府团练,阻击捻军。1862年,付振邦伤病未愈,又被奏荐帮办皖豫军事,后补授直隶提督。1880年,又调任湖北提督。1883年因年老病弱辞职回籍,当年病去,时年70岁。死后,清朝赐祭赐葬,为其建祠置碑,并封其子为“荣禄大夫”。
宋占魁(1845—1906) 原名兆法,字捷臣,号梅村,,昌邑人氏。宋占魁出身贫寒,年少时拜师学武,遂学成一身坚实武功。清同治十年(1871年),初试武科,考中生员。1882年,考中武举。1886年,宋占魁借钱赴京应试,武艺超群,被点为丙戌武状元,慈禧太后亲赐花翎,封为御前头等侍卫,赐名“占魁”,并御赐“庆延云社”匾额。1893年宋占魁被选任为山西平阳府参府正堂,1893年改任太原总兵。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中国,宋占魁上奏朝廷,主张武力抵抗,反对妥协投降,更反对慈禧溃逃西安的行为,婉言拒绝慈禧让他护驾的圣命。慈禧太后极为不满,对他不再信任,处处刁难。宋占魁报国无门,抑郁成疾,1906年病逝太原,时年61岁。
陈干(1880—1927) 字明侯,昌邑籍人。早年追随孙中山参加辛亥革命。历任山东民军统领,三十九混成旅旅长,国民革命军军部参议等职,曾授予陆军少将、中将军衔。陈干16岁随乡亲去东北谋生。1901年,毅然投笔从戌。1905年陈干去东北锦州当演说员,创办了“讲报社”和“八旗学堂”,以宣传革命为己任。1906年,东渡日本,在东京访章太炎。后经丁惟汾介绍,加入同盟会,并参加了黄兴、宋教仁、李烈钧等人在小石川召开的会议,后受孙中山委派到东三省进行秘密活动。1907年秘密潜回山东,继续宣传革命,发展同盟会会员。1908年在青岛创办“震旦公学”,培育人才,策动革命,组织学生游行,发动工人罢工。1911年辛亥革命后,任山东民军统领,并为南京临时政府授予第一任少将。南北议和告吹,陈干奉命率民军(后改称淮泗讨虏军,陈任司令)自凤阳起兵,会各军北伐,大败清军张勋,先后攻下濉溪、萧县,收复徐州。徐州光复后,淮泗讨虏军改编为陆军第三十九混成旅,陈任旅长。袁世凯窃夺大总统后辞去旅长职务。1921年3月14日,孙中山任命陈干为非常大总统府咨议。1922年,中国政府任命陈干为“鲁案中日协定联合委员会”委员,与王正廷等4人为中日正式谈判代表,反对王正廷的妥协态度,同日本当局据理力争,1922年12月1日,日本将青岛交还中国。1925年不满张宗昌的军阀统治,再次辞职回原籍昌邑。1926年,国民革命军二次北伐,陈干被任命为军部参议。1927年任第二支队司令,挥师北上。后因国民党内部派系斗争尖锐,互相倾轧,不幸被诬陷遇害。
于培绪(1901—1928) 字赞之,又名茂宁,化名伯涛,昌邑人。1925年经关向应、丁君羊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是齐鲁大学第一个学生党员,昌邑市最早的共产党员之一。1926年,他深入济南鲁丰纱厂开展宣传活动,并到鲁南各地开展工作,后去泰安发展组织,任中共太安支部组织委员。1927年9月,泰安支部扩大为泰莱县委,任县委书记。不久,他参加了省执委在潍县乐道院养正小学召开的传达中央“八•七”会议精神和贯彻省委“要急速进行武装指示”的会议。会后根据会议精神,准备组织农民暴动。10月发动群众对付反动盐巡,诋毁官办盐店,使盐价降低。11月向省执委做出《泰莱暴动计划》的报告。由于接受新的任务,计划未实施。1928年4月,调任鲁北特委委员,6月5日,受省委指派,回原籍昌邑饮马领导当地红枪会组织,发展农民运动。回乡后,与共产党员黄复兴、黄世伍等人首先成立“贫民会”,深得群众拥护,影响很大,附近高密、平度、安丘三县的代表也前来联系。贫民会的发展,为组织农民武装打下了基础。同年10月成立了中共饮马党支部,发展了一批农民党员。领导农友先后斗争了一批恶霸地主,农民斗争如暴风骤雨,令地主土豪胆战心惊,他们勾结军阀黄风歧,围歼红枪会。12月24日,于培绪、黄复兴不幸被捕,于当晚10时在昌邑城壮烈牺牲,时年27岁。
卢志英(1905—1948) 谱名宗江,行名子江,号育生,曾用名卢涛、王殿臣、周志坤等,昌邑人。16岁就读于乙种蚕桑实业学校。毕业后投身奉系军队,后回原籍。1925年2月到郑州入洛阳陆军训练处任队长,与南汉宸、赵惠尘等朝夕相处,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受党派遣去新疆旧军内做党的兵运工作。 1926年遵党指示到冯玉祥联军政治部工作。1927年调任骑兵三师八旅十六团二营营长,后任该师参谋主任,并在该部发展党的组织。1928年打入蒲城县,以保安总队长兼承审员身份发展兵运工作,后被捕,经地下党员张育民营救。1929年春化名卢涛赴北平,与周恩来的特派员项与年共同领导学生运动。1931年,受中央军委指派去西安争取杨虎成将军,发展党的统一战线。1932年调任南京党的地下书记,一面积极恢复党的组织,一面在国民党中央、国防、外交部、兵工署等要害部门广交进步人士,获取了许多军事情报和绝密文件,报送中央军委。后经中共中央批准,介绍国民党中央委员王昆仑等一批人士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卢志英被捕,后经组织营救出狱后去上海。1934年夏,党派卢志英夫妇去江西,化名卢育生打入国民党江西赣北区行政督查专员兼保安司令莫雄的司令部,任上校主任参谋兼清乡委员长,利用国民党要人康泽、陈诚等的关系,陆续派中共党员打入敌特机关,建立情报网,获取许多重要情报,并设法将整套“围剿”红军的“铁桶计划”会议绝密文件,密抄在4本《学生字典》内,报送中央。1936年初,卢志英夫妻随红二、六军团开始长征。“七、七”事变后,党派卢志英去上海建地下情报网。他以开设沪丰面包厂为掩护,搜集情报,向新四军输送药物、医械和枪枝弹药。1938年后化名周志坤在宁沪一带发展地下武装,组建抗日游击队,有力的配合了黄桥战役。战役后组建起苏北联合抗日部队,任副司令兼参谋长,直属陈毅领导。1942年1月,卢志英在盐城面见刘少奇,接受在敌占区建立一个独立军事情报系统的任务,复回上海,仍以面包厂厂长的身份打入国民党中、军统特务机关搜集情报。1945年日军投降后,奉命立即接管上海。解放战争时期,卢志英在京沪杭一带领导建立了30多个地下情报小组,并亲自打入国民党中统、军统特务机关,担任中统上海沪东区副主任,将国民党的军事部署、武器装备等情报及时报送解放区。1947年8月,因叛徒出卖,在上海被捕。同年年12月27日在南京雨花台英勇就义。
(三)历代文学成果
昌邑人民素有勤耕织,乐诵读,勇于斗争。历史上学者名流不乏其人。清朝名医黄元御所著医书成为中国医学史上的典籍。国民党著名人物陈干戎马一生,劳禄奔波,勤奋著书。另外,涌现出了昌邑籍在外地工作的中国作协会员、中国影协会员7人;在本市工作的山东省文联作协、戏协、曲协、民研会会员8人。 在外地工作的著名电影文学家张笑天,有8部作品获省以上奖。
1、《黄氏八种》等医著 清代乾隆年间御医黄元御,30岁时习医。他认真学习书本知识和前人经验,集众人之智,成一家之言,学问深湛,知识宏富。在习医的第六年上,就写出了他的第一部医著《素灵微蕴》。他毕其一生,除行医治病,便是从事医学理论著述。仅记于《清史稿》的就有医书11种,计98卷,凡数十万言。其中《素灵微蕴》、《四圣心源》、《长沙药解》、《伤寒说意》、《玉楸药解》、《伤寒悬解》、《四圣悬解》、《金匮悬解》,习称“黄氏医书八种”,至今在国内外广为流传。此外,《素问悬解》、《灵枢悬解》、《难经悬解》及《瘟疫痘疹》等医著在江南影响很大。
2、陈干书籍 陈干一生,不仅能治军旅,且才华横溢,工诗文、善书法,多才多艺,章太炎称其:“天性敦厚,志趣高旷”,“诗近晚唐,字纺颜鲁公”。毕其一生,于戎马倥偬之间,芳碌奔波之余,总是勤奋著述,甚至在监狱也不稍懈怠。所著作有:《倥偬集》、《欧战拾遗》、《旅大问题汇纂》、《鲁案》、《威案》、《青岛案》、《诗集》、《庭语》、《家庭琐言》、《选订经国文抄》、《六经辞语》等数十卷。
二、地理文化
(一)区域地理特征
昌邑,地处山东省半岛西北端,潍河下游,莱州湾畔,地势南高北低,开阔平坦,属温带半湿润季风大陆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适宜植物的生殖、繁衍。北部沿海一带有辽阔的海域和滩涂,盛产鱼、虾、贝类和盐业生产,地下储有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已开采利用)。中部有10万亩苗木,南部有丰富的铁矿和石英石矿等物产。境内有胶、潍二水纵贯南北,季节性河流30余条,公路、铁路横穿东西。这里不仅资源丰富,自然条件优越,而且交通发达,是山东腹地通向半岛地区和经水路转往外省的重要枢纽。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使昌邑由原来农业大县,自80年代特别是近几年逐步发展成为新型的经济工业强市。
(二)经济概况
昌邑现有规模以上国有工业和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单位231家,初步形成了以纺织印染、机械制造、食品加工、石油化工和盐化工四大支柱为特色的多产业支撑的工业发展格局。特别近几年来,市委、市政府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坚定不移的组织实施:“三化一推进”、“五力合一”促发展的总体战略,“抓投资、上项目、树特色、创名牌、求发展”的发展思路,始终把项目建设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破口,大力实施“项目立市”目标,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全市投资过千万元的重点项目195个。其中,过10亿元的2个、过亿元的13个、过5000万元的17个。总投资45亿元的海天生物化工项目、总投资11亿元的石油加工项目已分别完成投资8.81亿元、5.85亿元。“同大机械工业园”和“海岛新材料深加工”项目、投资5亿元的“10万吨氯碱”项目、投资2亿元的“汽车配件生产”项目、投资1.5亿元的“大型管材生产线”等项目正在陆续投产。
大力实施农业产业化,加大了结构调整力度,优质苗木、水产养殖等特色优势产业的规模、档次和水平进一步提高,成功举办了2003、2004、2005三届中国(昌邑)北方绿化苗木博览会,村镇植树93万株,成片造林25万亩。贝类人工培养、精养和工厂化养殖面积分别达到7万亩、5万亩。水产品产量7.03万吨。
昌邑以“柳疃丝绸”为代表的丝织、纺织印染业,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周朝时,柳疃、龙池一带就“养蚕织棉、捻线就织”,所织皆为家蚕茧绸和樗茧绸。最早见诸文字记载的是乾隆五年的《莱州府志》,其“货美”篇云:“昌邑产山茧绸”。清末民初,县内丝织业日趋繁荣。1902年,王元廷著《野蚕录》载:“今之茧绸,以莱为盛。莱之昌邑柳疃集,为丝业荟萃之区,机户如林,商贾骈阗,茧绸之名,溢于四远。”“神贩络绎不绝于道,镖车之来,十数里结尾相接。”1932年,《胶济铁路经济调查资料汇编》载:柳疃附近“织绸木机在前十数年繁盛时期,约有万余家,从业人数达十万左右”,产品远销日本、印尼、朝鲜、英、美、俄、荷兰等国家和平津、上海、香港等地区。许多外国商人来柳疃开设绸庄,大量收购丝绸。经烟台、青岛、上海等地直接运销国外。1933年烟台英商“仁德泽行”来柳疃设绸庄,同年,柳疃丝绸应美国总统胡佛邀请,参加芝加哥举行的百年进步纪念世界博览会展出。同时,部分绸庄、商号将柳疃丝绸运到北京,加工染色成“京庄绸”,转销欧洲等地。最兴盛时年出口60万匹,价值400万银元。抗日战争前后,丝绸生产和出口逐渐减少。1950年党和政府重视柳疃丝绸的外贸生产,对私营厂、店实行计划订货,原料供应,委托加工,组织外销。1952年组织了丝绸生产合作社,1956年建成柳疃丝绸一厂、二厂,逐步实现机械化生产,产品增加到24个品种。1985年以来,昌邑丝织、纺织、印染业生产进入了崭新阶段,逐步形成了布局合理、城乡齐上,以丝绸、印染为特点的新型工业体系。到2005年,全市有丝织、纺织、染织、色织企业1675个,各类纺织染机2.3万台,从业人员达150000人。生产品种达60多个,年产达20亿万米,成为昌邑的支柱行业。
北部沿海一带,滩涂广阔,地下卤水藏量丰富,盐业生产历史悠久。早在西汉武帝时,整兴盐法,在都昌(昌邑)设盐官。乾隆十九年(1754年),富国盐场由沾化县迁来昌邑,在瓦城设大使公署,下辖利渔、榆英(今灶户)和黄埠三个社滩,有灶丁472人。同治六年(1867年),捻军烧署,公署先迁城内,后迁下营。富国盐场辖利渔、榆英、咸河、廒里、下营、刘家屯和瓦城,有滩户179户,灶丁8475人。1931年,设山东省莱州府昌邑县利渔验放处。1941年,昌邑县政府在利渔设盐务所,管理盐务和税收。1944年,渤海工商局五分局昌邑支局建立,在下营设税务所。1948年,在灶户和利渔分别设立盐务所,盐业管理归一,辖灶户、利渔、廒里三个盐场。到2005年,全市共有盐场45个,盐田86万公亩,从业人员达5000余人。年产原盐300万吨。
境内北部近海海域面积约3500平方公里。底质泥沙,常年水温变化0—27℃。有多条河流注入大量的有机物,水质肥沃,是多种海洋生物栖息、生长繁殖的好场所。盛产海洋鱼虾180多种,渔业资源丰富。由于受海潮的不断浸渍,大量的河流冲积物和海相沉积物逐渐堆积,形成平坦广阔的泥质盐碱荒滩。其中有20万亩潮间带,滩涂生物资源丰富,盛产鱼、虾、贝类140多种。1974年,柳疃、东冢、青乡、下营等处公社相继建起贝类场,蓄养文蛤17万公斤。1980年,市委、市政府投放大量资金,组织各乡镇民工在潍河东部沿海修筑一条高4米全长21公里的防潮围堤。同时,建起 万亩养虾池,实行人工海水养殖大虾和大菱鲆工厂化养殖大棚252个,面积18万平方米,产售大菱鲆1000吨,获得成功。此外,境内还有淡水面积6万亩,产淡水鱼20余种,潍河银鱼,细如竹筷,白如银条,透明无骨,肉细味美。四孔潍鲤,体金鳞,质嫩肉鲜。还有梭鱼、鲻鱼以及中华绒螯蟹等。
昌邑海洋渔业历史悠久,远在春秋时期,“管仲相齐,为渔盐之利致齐富强”,“都昌已负盛名”。海滩之民,精捕鱼为生,为渔民之始。1934年,昌邑有渔民数百户,渔商船500余只,至1936年,全市24个沿海村庄,有680户,707人从事海洋渔业。建国后,沿海渔民进行民主改革,发展海洋渔业。1955年,成立了6处高级渔业生产合作社。1975年以来,全市从事海洋捕捞的大型、中型机动渔船186只,专业渔民1173人,从事海水养殖的1986人。同时,在下营海港建立了海洋捕捞公司、下营航运公司、渔船修造、水产加工冷藏等单位。海产品远销全国各地。
总之,昌邑工业经济正在崛起,将与昌邑的农业特色经济并驾齐驱,为昌邑地理文化大放异彩。
三、乡土文化
昌邑市的民俗风情,属北方类型,典型齐鲁文化,衣食住行、婚嫁丧葬等与周边县市区大同小异,但也有独到之处。
(一)民俗风情
节日 主要有过年、元宵节、二月二、清明节、端阳节、六月六、七夕、中秋节、重阳节、十月朔、冬至、腊八、辞灶等农历世俗节日,但尤以过年、元宵节、中秋节尤为隆重。
(二)民间艺术
剪纸 早在晚清就比较盛行,遍及昌邑南北。建国后,1954年本市陈光宗打破剪纸系闺阁艺术的常规,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对民间剪纸艺术进行了挖掘、整理、研究、创新,刀剪并用搞创作。他的处女作《看书报》发表于1954年第17期《儿童时代》。同年,他倡导成立了“龙池剪纸小组”,该组创作了大量作品,有力推动了剪纸艺术的发展。到1985年时,市内有12名作者的作品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和参加省级以上展出。其中陈光宗创作的《刘海戏金蟾》、《赶鸭》,1985年分别应邀去法国和日本展出,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并收入《中国民间剪纸选集》。
(三)传统文艺体育
1、民间杂耍 主要有龙灯、高跷、狮包、旱船、跑驴、闹海等。这些杂耍,历史悠久,大部遍及全市。正月初二就开始活动,持续十几天,元宵节达到高潮。在民间杂耍中,小章竹马独具一格。
小章竹马 据马氏宗族历代传说,至今已延续24世400余年。表演形式,马队由9人9马组成,男4女4分别左右,中间有1穿元朝服的督军,骑黄骠马,称老座马。男骑手元代兵卒打扮,头扎手巾,身穿背有“勇”字的兵服,画粉面小生脸谱,手挽马缰,身佩刀剑,一派骑士护卫风度。女骑手头戴珠翠,身着红绿缎袄,腰系彩裙,全是古代闺秀打扮。并有1马童,手提马鞭,作为马队指挥。马队前面,由武术队引导,1面“马”字大旗率先开始,随之便是众多的化妆武士,其中4人抛马叉,2人滚马叉。此外要大刀、双刀、拐子枪、梢子棍的各2人,扛扎枪的20人。耍钢鞭、绳鞭的多少不限,但人数对等。马队之后,18名手持腊杆的护马队员分别两侧,以便保护竹马安全。整个演出队伍,最少六七十人,多则百余,阵容之盛。竹马的制作,造型精巧,装璜艳丽,栩栩如生。
2、美术、书法 自明清以来,不乏工书善画之人,但作品多已散失。新中国建立后,我市或本市籍专业从事或喜爱美术、书法人物不断涌现,并产出不少有影响的作品。如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王立志,多年从事美术创作,在各级报刊发表作品数以千计,不少作品多次参加省、国家和出国展览。有的被各博物馆和中国美术馆收藏。他的代表作品有,油画《荒原十月》,水粉画《牡丹花》、国画《鱼》等。同时,也将绘画应用于刑事侦察方面,王立志亦曾做出过一定贡献。孟庆甲的楷书,真草隶篆,苍劲有力,闻名中外,他的名字已载入《书画名人词典》。市内作者李洪修,1984年创作的年画《三月》,在全国第六次美展中荣获银牌奖,被中国美术馆收藏;齐述仁与孙广田(字南园)的书法,1985年曾去日本展出。
(四)居住文化
在聚居特征上,多年来,特别是进入八十年代,聚居形态发生巨大变化。一是点状形,住户少,面积小。多在不能提供较大面积平坦的山地、丘陵上。二是线状。沿山埠、河岸、道路展长分布。有直线形、弧形、人字形、丁字形等。三是块状形,多在地形平坦,人口较密的地区。大小不等,大部无规则,略呈长、方、椭圆等形。四是复合形。是上述形态发展到一定规模,占有相当平面位置,与另一居民点并存入一体的村落。以上村庄,由于不断发展,由小到大,由分散到集中。近年规划重建,大部分成为块状,复合聚居,呈有规则的长方形或正方形。
1、建筑 旧日,各村房舍高低不一,院落大小不齐,大多数是土打墙、草拍房、小院落、矮门窗。规划新建后多是砖瓦房、院成方、大门口、玻璃窗。有的已建楼房。
2、街巷 通常街称道,巷称胡同。旧村中,均不正规。一般是弯曲不平,阴雨难行;或半截道、死胡同。改建后,街道宽阔平坦,巷口等距整齐。百户内的村落通常是一条街或十字街或前后街;二百户内的往往是双十街或井子街;二百户以上的有主街、街巷多呈网格状或楼盘形。
(二)历史人物
在昌邑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曾出过不少的著名人物,文有相武有将,既有文人又有名医,他们的功过是非,留与后人评说。在中国的现代史中,昌邑大地也涌现了许多仁人志士,爱国忧民, 立志报国。故人已去,他们的事迹在中国、在齐鲁大地曾产生过重大影响。
黄福(1362—1440) 字如锡。明洪武甲子科入贡,出仕至户部尚书,进位少保,赠太保,谥号忠宣。黄福22岁为贡生,入太学,始任项成主薄,不久改任清源知县。后被明太祖提升为工部右侍郎。太宗继位,升为工部尚书,永乐三年(1405年),改任北京刑部尚书。任职期间,开源节流,努力减轻人民负担,深受众望。是年,南方交趾动乱,朝廷命黄福去两广治军。动乱平息后,交趾大治,人心悦服,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成为明朝有名的新治之邦,黄福声望日高。黄福在边疆为官19年,仁宗皇帝调其回京。宣德元年,留守边疆的官吏,实施暴政,交趾人又起反抗,朝廷再次命黄福前去平息。黄福实施仁政以慰人心。回朝后改任户部尚书。几年后皇帝念他年事已高,久劳在外,改任南京陪都兵部尚书,后又重赐黄福,授光禄大夫,加赠三代。正统五年(1440年)正月,病死南京,朝廷敕赐祭葬,回原籍昌邑安葬。
黄元御(1705—1758) 名玉璐,字元御,另字坤载,号研农,别号玉楸子。是清朝乾隆年间名医,医术精湛,声望显著,所著《黄氏八种》等医书,至今在国内外广为流传。元御出身读书门第,勤奋好学,颖悟异人,他少负大志,常欲跻身青云,为一代名相治国济世。不料30岁时,因患眼疾,为庸医所误,左目失明,无路仕途,立志学医。在学医第六年上,就颇有见解地写出了他的第一部医著《素灵微蕴》,后又写出多部医书,其中《黄氏八种》医书在国内外享有盛名。1750年,黄元御行医北京,适逢乾隆帝病重,经籍人荐于朝廷,遂召进宫。皇帝服三剂而愈。乾隆帝遂命他为太医院御医。1751年2月,乾隆帝南巡,黄元御奉诏侍从,随驾武林(杭州),沿途为人治病屡验,著方调药神效,皇帝感其学艺,亲书御匾“妙悟岐黄”,悬于太医院门首。1758年,他从江南返里,继续为家乡人民治病,于9月17日在昌邑病逝,是年53岁。
傅振邦(1814—1883) 字维屏,号梅村。曾被清朝诰封“建威”将军,并赐满名“绰克托巴图鲁勇”。傅振邦出身武门, 20岁中武举,22岁中武进士。清咸丰二年(1852年),被授为桂林游击衔,随广西提督向荣镇压太平义军奔11省,清廷称其为常胜将军,赐戴花翎。1853年付振邦率部赴南京,攻占太平军城东据点数处,为建清朝“江南大营”立下功劳。1855年,张洛行捻领军攻打徐州,击败清军。清廷急调付振邦署徐州镇总兵。付振邦率兵攻打捻军防地,残杀捻军首领纪学中、李无伦等人。1859年,清廷任命付振邦督办鄂、豫、皖三省剿捻事宜,并令其帮办钦差大臣胜保军事。1860年被任命为云南提督。1861年因病回原籍昌邑养病。时捻军首领刘天福、刘天祥率5万兵马涌于昌邑。清廷命付督办莱、登、青三府团练,阻击捻军。1862年,付振邦伤病未愈,又被奏荐帮办皖豫军事,后补授直隶提督。1880年,又调任湖北提督。1883年因年老病弱辞职回籍,当年病去,时年70岁。死后,清朝赐祭赐葬,为其建祠置碑,并封其子为“荣禄大夫”。
宋占魁(1845—1906) 原名兆法,字捷臣,号梅村,,昌邑人氏。宋占魁出身贫寒,年少时拜师学武,遂学成一身坚实武功。清同治十年(1871年),初试武科,考中生员。1882年,考中武举。1886年,宋占魁借钱赴京应试,武艺超群,被点为丙戌武状元,慈禧太后亲赐花翎,封为御前头等侍卫,赐名“占魁”,并御赐“庆延云社”匾额。1893年宋占魁被选任为山西平阳府参府正堂,1893年改任太原总兵。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中国,宋占魁上奏朝廷,主张武力抵抗,反对妥协投降,更反对慈禧溃逃西安的行为,婉言拒绝慈禧让他护驾的圣命。慈禧太后极为不满,对他不再信任,处处刁难。宋占魁报国无门,抑郁成疾,1906年病逝太原,时年61岁。
陈干(1880—1927) 字明侯,昌邑籍人。早年追随孙中山参加辛亥革命。历任山东民军统领,三十九混成旅旅长,国民革命军军部参议等职,曾授予陆军少将、中将军衔。陈干16岁随乡亲去东北谋生。1901年,毅然投笔从戌。1905年陈干去东北锦州当演说员,创办了“讲报社”和“八旗学堂”,以宣传革命为己任。1906年,东渡日本,在东京访章太炎。后经丁惟汾介绍,加入同盟会,并参加了黄兴、宋教仁、李烈钧等人在小石川召开的会议,后受孙中山委派到东三省进行秘密活动。1907年秘密潜回山东,继续宣传革命,发展同盟会会员。1908年在青岛创办“震旦公学”,培育人才,策动革命,组织学生游行,发动工人罢工。1911年辛亥革命后,任山东民军统领,并为南京临时政府授予第一任少将。南北议和告吹,陈干奉命率民军(后改称淮泗讨虏军,陈任司令)自凤阳起兵,会各军北伐,大败清军张勋,先后攻下濉溪、萧县,收复徐州。徐州光复后,淮泗讨虏军改编为陆军第三十九混成旅,陈任旅长。袁世凯窃夺大总统后辞去旅长职务。1921年3月14日,孙中山任命陈干为非常大总统府咨议。1922年,中国政府任命陈干为“鲁案中日协定联合委员会”委员,与王正廷等4人为中日正式谈判代表,反对王正廷的妥协态度,同日本当局据理力争,1922年12月1日,日本将青岛交还中国。1925年不满张宗昌的军阀统治,再次辞职回原籍昌邑。1926年,国民革命军二次北伐,陈干被任命为军部参议。1927年任第二支队司令,挥师北上。后因国民党内部派系斗争尖锐,互相倾轧,不幸被诬陷遇害。
于培绪(1901—1928) 字赞之,又名茂宁,化名伯涛,昌邑人。1925年经关向应、丁君羊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是齐鲁大学第一个学生党员,昌邑市最早的共产党员之一。1926年,他深入济南鲁丰纱厂开展宣传活动,并到鲁南各地开展工作,后去泰安发展组织,任中共太安支部组织委员。1927年9月,泰安支部扩大为泰莱县委,任县委书记。不久,他参加了省执委在潍县乐道院养正小学召开的传达中央“八•七”会议精神和贯彻省委“要急速进行武装指示”的会议。会后根据会议精神,准备组织农民暴动。10月发动群众对付反动盐巡,诋毁官办盐店,使盐价降低。11月向省执委做出《泰莱暴动计划》的报告。由于接受新的任务,计划未实施。1928年4月,调任鲁北特委委员,6月5日,受省委指派,回原籍昌邑饮马领导当地红枪会组织,发展农民运动。回乡后,与共产党员黄复兴、黄世伍等人首先成立“贫民会”,深得群众拥护,影响很大,附近高密、平度、安丘三县的代表也前来联系。贫民会的发展,为组织农民武装打下了基础。同年10月成立了中共饮马党支部,发展了一批农民党员。领导农友先后斗争了一批恶霸地主,农民斗争如暴风骤雨,令地主土豪胆战心惊,他们勾结军阀黄风歧,围歼红枪会。12月24日,于培绪、黄复兴不幸被捕,于当晚10时在昌邑城壮烈牺牲,时年27岁。
卢志英(1905—1948) 谱名宗江,行名子江,号育生,曾用名卢涛、王殿臣、周志坤等,昌邑人。16岁就读于乙种蚕桑实业学校。毕业后投身奉系军队,后回原籍。1925年2月到郑州入洛阳陆军训练处任队长,与南汉宸、赵惠尘等朝夕相处,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受党派遣去新疆旧军内做党的兵运工作。 1926年遵党指示到冯玉祥联军政治部工作。1927年调任骑兵三师八旅十六团二营营长,后任该师参谋主任,并在该部发展党的组织。1928年打入蒲城县,以保安总队长兼承审员身份发展兵运工作,后被捕,经地下党员张育民营救。1929年春化名卢涛赴北平,与周恩来的特派员项与年共同领导学生运动。1931年,受中央军委指派去西安争取杨虎成将军,发展党的统一战线。1932年调任南京党的地下书记,一面积极恢复党的组织,一面在国民党中央、国防、外交部、兵工署等要害部门广交进步人士,获取了许多军事情报和绝密文件,报送中央军委。后经中共中央批准,介绍国民党中央委员王昆仑等一批人士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卢志英被捕,后经组织营救出狱后去上海。1934年夏,党派卢志英夫妇去江西,化名卢育生打入国民党江西赣北区行政督查专员兼保安司令莫雄的司令部,任上校主任参谋兼清乡委员长,利用国民党要人康泽、陈诚等的关系,陆续派中共党员打入敌特机关,建立情报网,获取许多重要情报,并设法将整套“围剿”红军的“铁桶计划”会议绝密文件,密抄在4本《学生字典》内,报送中央。1936年初,卢志英夫妻随红二、六军团开始长征。“七、七”事变后,党派卢志英去上海建地下情报网。他以开设沪丰面包厂为掩护,搜集情报,向新四军输送药物、医械和枪枝弹药。1938年后化名周志坤在宁沪一带发展地下武装,组建抗日游击队,有力的配合了黄桥战役。战役后组建起苏北联合抗日部队,任副司令兼参谋长,直属陈毅领导。1942年1月,卢志英在盐城面见刘少奇,接受在敌占区建立一个独立军事情报系统的任务,复回上海,仍以面包厂厂长的身份打入国民党中、军统特务机关搜集情报。1945年日军投降后,奉命立即接管上海。解放战争时期,卢志英在京沪杭一带领导建立了30多个地下情报小组,并亲自打入国民党中统、军统特务机关,担任中统上海沪东区副主任,将国民党的军事部署、武器装备等情报及时报送解放区。1947年8月,因叛徒出卖,在上海被捕。同年年12月27日在南京雨花台英勇就义。
(三)历代文学成果
昌邑人民素有勤耕织,乐诵读,勇于斗争。历史上学者名流不乏其人。清朝名医黄元御所著医书成为中国医学史上的典籍。国民党著名人物陈干戎马一生,劳禄奔波,勤奋著书。另外,涌现出了昌邑籍在外地工作的中国作协会员、中国影协会员7人;在本市工作的山东省文联作协、戏协、曲协、民研会会员8人。 在外地工作的著名电影文学家张笑天,有8部作品获省以上奖。
1、《黄氏八种》等医著 清代乾隆年间御医黄元御,30岁时习医。他认真学习书本知识和前人经验,集众人之智,成一家之言,学问深湛,知识宏富。在习医的第六年上,就写出了他的第一部医著《素灵微蕴》。他毕其一生,除行医治病,便是从事医学理论著述。仅记于《清史稿》的就有医书11种,计98卷,凡数十万言。其中《素灵微蕴》、《四圣心源》、《长沙药解》、《伤寒说意》、《玉楸药解》、《伤寒悬解》、《四圣悬解》、《金匮悬解》,习称“黄氏医书八种”,至今在国内外广为流传。此外,《素问悬解》、《灵枢悬解》、《难经悬解》及《瘟疫痘疹》等医著在江南影响很大。
2、陈干书籍 陈干一生,不仅能治军旅,且才华横溢,工诗文、善书法,多才多艺,章太炎称其:“天性敦厚,志趣高旷”,“诗近晚唐,字纺颜鲁公”。毕其一生,于戎马倥偬之间,芳碌奔波之余,总是勤奋著述,甚至在监狱也不稍懈怠。所著作有:《倥偬集》、《欧战拾遗》、《旅大问题汇纂》、《鲁案》、《威案》、《青岛案》、《诗集》、《庭语》、《家庭琐言》、《选订经国文抄》、《六经辞语》等数十卷。
二、地理文化
(一)区域地理特征
昌邑,地处山东省半岛西北端,潍河下游,莱州湾畔,地势南高北低,开阔平坦,属温带半湿润季风大陆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适宜植物的生殖、繁衍。北部沿海一带有辽阔的海域和滩涂,盛产鱼、虾、贝类和盐业生产,地下储有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已开采利用)。中部有10万亩苗木,南部有丰富的铁矿和石英石矿等物产。境内有胶、潍二水纵贯南北,季节性河流30余条,公路、铁路横穿东西。这里不仅资源丰富,自然条件优越,而且交通发达,是山东腹地通向半岛地区和经水路转往外省的重要枢纽。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使昌邑由原来农业大县,自80年代特别是近几年逐步发展成为新型的经济工业强市。
(二)经济概况
昌邑现有规模以上国有工业和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单位231家,初步形成了以纺织印染、机械制造、食品加工、石油化工和盐化工四大支柱为特色的多产业支撑的工业发展格局。特别近几年来,市委、市政府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坚定不移的组织实施:“三化一推进”、“五力合一”促发展的总体战略,“抓投资、上项目、树特色、创名牌、求发展”的发展思路,始终把项目建设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破口,大力实施“项目立市”目标,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全市投资过千万元的重点项目195个。其中,过10亿元的2个、过亿元的13个、过5000万元的17个。总投资45亿元的海天生物化工项目、总投资11亿元的石油加工项目已分别完成投资8.81亿元、5.85亿元。“同大机械工业园”和“海岛新材料深加工”项目、投资5亿元的“10万吨氯碱”项目、投资2亿元的“汽车配件生产”项目、投资1.5亿元的“大型管材生产线”等项目正在陆续投产。
大力实施农业产业化,加大了结构调整力度,优质苗木、水产养殖等特色优势产业的规模、档次和水平进一步提高,成功举办了2003、2004、2005三届中国(昌邑)北方绿化苗木博览会,村镇植树93万株,成片造林25万亩。贝类人工培养、精养和工厂化养殖面积分别达到7万亩、5万亩。水产品产量7.03万吨。
昌邑以“柳疃丝绸”为代表的丝织、纺织印染业,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周朝时,柳疃、龙池一带就“养蚕织棉、捻线就织”,所织皆为家蚕茧绸和樗茧绸。最早见诸文字记载的是乾隆五年的《莱州府志》,其“货美”篇云:“昌邑产山茧绸”。清末民初,县内丝织业日趋繁荣。1902年,王元廷著《野蚕录》载:“今之茧绸,以莱为盛。莱之昌邑柳疃集,为丝业荟萃之区,机户如林,商贾骈阗,茧绸之名,溢于四远。”“神贩络绎不绝于道,镖车之来,十数里结尾相接。”1932年,《胶济铁路经济调查资料汇编》载:柳疃附近“织绸木机在前十数年繁盛时期,约有万余家,从业人数达十万左右”,产品远销日本、印尼、朝鲜、英、美、俄、荷兰等国家和平津、上海、香港等地区。许多外国商人来柳疃开设绸庄,大量收购丝绸。经烟台、青岛、上海等地直接运销国外。1933年烟台英商“仁德泽行”来柳疃设绸庄,同年,柳疃丝绸应美国总统胡佛邀请,参加芝加哥举行的百年进步纪念世界博览会展出。同时,部分绸庄、商号将柳疃丝绸运到北京,加工染色成“京庄绸”,转销欧洲等地。最兴盛时年出口60万匹,价值400万银元。抗日战争前后,丝绸生产和出口逐渐减少。1950年党和政府重视柳疃丝绸的外贸生产,对私营厂、店实行计划订货,原料供应,委托加工,组织外销。1952年组织了丝绸生产合作社,1956年建成柳疃丝绸一厂、二厂,逐步实现机械化生产,产品增加到24个品种。1985年以来,昌邑丝织、纺织、印染业生产进入了崭新阶段,逐步形成了布局合理、城乡齐上,以丝绸、印染为特点的新型工业体系。到2005年,全市有丝织、纺织、染织、色织企业1675个,各类纺织染机2.3万台,从业人员达150000人。生产品种达60多个,年产达20亿万米,成为昌邑的支柱行业。
北部沿海一带,滩涂广阔,地下卤水藏量丰富,盐业生产历史悠久。早在西汉武帝时,整兴盐法,在都昌(昌邑)设盐官。乾隆十九年(1754年),富国盐场由沾化县迁来昌邑,在瓦城设大使公署,下辖利渔、榆英(今灶户)和黄埠三个社滩,有灶丁472人。同治六年(1867年),捻军烧署,公署先迁城内,后迁下营。富国盐场辖利渔、榆英、咸河、廒里、下营、刘家屯和瓦城,有滩户179户,灶丁8475人。1931年,设山东省莱州府昌邑县利渔验放处。1941年,昌邑县政府在利渔设盐务所,管理盐务和税收。1944年,渤海工商局五分局昌邑支局建立,在下营设税务所。1948年,在灶户和利渔分别设立盐务所,盐业管理归一,辖灶户、利渔、廒里三个盐场。到2005年,全市共有盐场45个,盐田86万公亩,从业人员达5000余人。年产原盐300万吨。
境内北部近海海域面积约3500平方公里。底质泥沙,常年水温变化0—27℃。有多条河流注入大量的有机物,水质肥沃,是多种海洋生物栖息、生长繁殖的好场所。盛产海洋鱼虾180多种,渔业资源丰富。由于受海潮的不断浸渍,大量的河流冲积物和海相沉积物逐渐堆积,形成平坦广阔的泥质盐碱荒滩。其中有20万亩潮间带,滩涂生物资源丰富,盛产鱼、虾、贝类140多种。1974年,柳疃、东冢、青乡、下营等处公社相继建起贝类场,蓄养文蛤17万公斤。1980年,市委、市政府投放大量资金,组织各乡镇民工在潍河东部沿海修筑一条高4米全长21公里的防潮围堤。同时,建起 万亩养虾池,实行人工海水养殖大虾和大菱鲆工厂化养殖大棚252个,面积18万平方米,产售大菱鲆1000吨,获得成功。此外,境内还有淡水面积6万亩,产淡水鱼20余种,潍河银鱼,细如竹筷,白如银条,透明无骨,肉细味美。四孔潍鲤,体金鳞,质嫩肉鲜。还有梭鱼、鲻鱼以及中华绒螯蟹等。
昌邑海洋渔业历史悠久,远在春秋时期,“管仲相齐,为渔盐之利致齐富强”,“都昌已负盛名”。海滩之民,精捕鱼为生,为渔民之始。1934年,昌邑有渔民数百户,渔商船500余只,至1936年,全市24个沿海村庄,有680户,707人从事海洋渔业。建国后,沿海渔民进行民主改革,发展海洋渔业。1955年,成立了6处高级渔业生产合作社。1975年以来,全市从事海洋捕捞的大型、中型机动渔船186只,专业渔民1173人,从事海水养殖的1986人。同时,在下营海港建立了海洋捕捞公司、下营航运公司、渔船修造、水产加工冷藏等单位。海产品远销全国各地。
总之,昌邑工业经济正在崛起,将与昌邑的农业特色经济并驾齐驱,为昌邑地理文化大放异彩。
三、乡土文化
昌邑市的民俗风情,属北方类型,典型齐鲁文化,衣食住行、婚嫁丧葬等与周边县市区大同小异,但也有独到之处。
(一)民俗风情
节日 主要有过年、元宵节、二月二、清明节、端阳节、六月六、七夕、中秋节、重阳节、十月朔、冬至、腊八、辞灶等农历世俗节日,但尤以过年、元宵节、中秋节尤为隆重。
(二)民间艺术
剪纸 早在晚清就比较盛行,遍及昌邑南北。建国后,1954年本市陈光宗打破剪纸系闺阁艺术的常规,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对民间剪纸艺术进行了挖掘、整理、研究、创新,刀剪并用搞创作。他的处女作《看书报》发表于1954年第17期《儿童时代》。同年,他倡导成立了“龙池剪纸小组”,该组创作了大量作品,有力推动了剪纸艺术的发展。到1985年时,市内有12名作者的作品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和参加省级以上展出。其中陈光宗创作的《刘海戏金蟾》、《赶鸭》,1985年分别应邀去法国和日本展出,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并收入《中国民间剪纸选集》。
(三)传统文艺体育
1、民间杂耍 主要有龙灯、高跷、狮包、旱船、跑驴、闹海等。这些杂耍,历史悠久,大部遍及全市。正月初二就开始活动,持续十几天,元宵节达到高潮。在民间杂耍中,小章竹马独具一格。
小章竹马 据马氏宗族历代传说,至今已延续24世400余年。表演形式,马队由9人9马组成,男4女4分别左右,中间有1穿元朝服的督军,骑黄骠马,称老座马。男骑手元代兵卒打扮,头扎手巾,身穿背有“勇”字的兵服,画粉面小生脸谱,手挽马缰,身佩刀剑,一派骑士护卫风度。女骑手头戴珠翠,身着红绿缎袄,腰系彩裙,全是古代闺秀打扮。并有1马童,手提马鞭,作为马队指挥。马队前面,由武术队引导,1面“马”字大旗率先开始,随之便是众多的化妆武士,其中4人抛马叉,2人滚马叉。此外要大刀、双刀、拐子枪、梢子棍的各2人,扛扎枪的20人。耍钢鞭、绳鞭的多少不限,但人数对等。马队之后,18名手持腊杆的护马队员分别两侧,以便保护竹马安全。整个演出队伍,最少六七十人,多则百余,阵容之盛。竹马的制作,造型精巧,装璜艳丽,栩栩如生。
2、美术、书法 自明清以来,不乏工书善画之人,但作品多已散失。新中国建立后,我市或本市籍专业从事或喜爱美术、书法人物不断涌现,并产出不少有影响的作品。如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王立志,多年从事美术创作,在各级报刊发表作品数以千计,不少作品多次参加省、国家和出国展览。有的被各博物馆和中国美术馆收藏。他的代表作品有,油画《荒原十月》,水粉画《牡丹花》、国画《鱼》等。同时,也将绘画应用于刑事侦察方面,王立志亦曾做出过一定贡献。孟庆甲的楷书,真草隶篆,苍劲有力,闻名中外,他的名字已载入《书画名人词典》。市内作者李洪修,1984年创作的年画《三月》,在全国第六次美展中荣获银牌奖,被中国美术馆收藏;齐述仁与孙广田(字南园)的书法,1985年曾去日本展出。
(四)居住文化
在聚居特征上,多年来,特别是进入八十年代,聚居形态发生巨大变化。一是点状形,住户少,面积小。多在不能提供较大面积平坦的山地、丘陵上。二是线状。沿山埠、河岸、道路展长分布。有直线形、弧形、人字形、丁字形等。三是块状形,多在地形平坦,人口较密的地区。大小不等,大部无规则,略呈长、方、椭圆等形。四是复合形。是上述形态发展到一定规模,占有相当平面位置,与另一居民点并存入一体的村落。以上村庄,由于不断发展,由小到大,由分散到集中。近年规划重建,大部分成为块状,复合聚居,呈有规则的长方形或正方形。
1、建筑 旧日,各村房舍高低不一,院落大小不齐,大多数是土打墙、草拍房、小院落、矮门窗。规划新建后多是砖瓦房、院成方、大门口、玻璃窗。有的已建楼房。
2、街巷 通常街称道,巷称胡同。旧村中,均不正规。一般是弯曲不平,阴雨难行;或半截道、死胡同。改建后,街道宽阔平坦,巷口等距整齐。百户内的村落通常是一条街或十字街或前后街;二百户内的往往是双十街或井子街;二百户以上的有主街、街巷多呈网格状或楼盘形。
本文出自 栋力天空,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相应链接。
本文永久链接: http://www.dongsky.cn/show_752.html
1条评论
好,把昌邑历史文化推向全国,也会拉动昌邑的发展.年轻人,大干吧,这也是对昌邑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