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河溯源[zt]
《水经》云:“水出琅琊箕县(今山东莒县)之潍山。”因此而得名(潍河)。《淮南子》中对潍山的山名也做了详尽的说明:“潍山,曰箕屋山,曰复舟山,盖一山三名也。”《汉书》中则将潍写作淮,俗称淮河。据清乾隆年间的《莱州府志》记载:“淮河即潍水。”由此,潍河之名便最终确定了下来。
潍水之名已定,和潍水有关的地名也相继确定。潍水下游冲积形成平原(昌潍平原),潍水流经地其中西面的一个县称之谓潍县(现在的寒亭),由此可见潍县出现于古潍河道形成之后,并且当时距离潍河最近的城池是潍县而不是昌邑。古人因取水需求,多沿河而居,可惜,当时人类的掌控自然的能力有限,以至于河道被冲积下来泥土石沙逐渐抬平后,又去流向周遍更低洼的地方形成新河道。此也是我们常说的“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来由,实说河道总是因河床变高而改变,让我们从河东人成了河西人,而不是说我们经常在河两岸来回搬迁。潍河古道在昌邑与潍县(寒亭)之间的田野上来回改变,最后竟找不到合适的低洼之道,不得不转道昌邑城东,就形成了今天的潍河。
古潍河道本来在潍县东郊,离潍县最近,而后来河道不断更换,越换越接近昌邑境内,潍河在昌邑城西最后的河道,是流经昌邑孟家洼子、史家洼子、南鄑亭、大泊子、夏家鄑水、宫家鄑水、孙家洼、石桥一带,龙池石桥村就是因为潍河支流有一石桥立于村前而得名。
春秋战国时期,昌邑属于纪国。那时称之为鄑城,位置并不在现在的城区,而在今城区西北一带,而奎聚街办的南鄑亭、夏家鄑水、宫家鄑水等村的名字大都与古县城位置关系有关。后齐国灭纪国,鄑城改名都昌。都昌城为“三齐巨邑”,为齐国之七十二城之一。《晏子春秋》中曾有记载:“景公封晏子以都昌,辞不受。”晏子不敢接受,因为他深知这座城对于齐国的重要性。昌邑因北部沿海地区因有潍河口不缺淡水,并且不缺淡水鱼和海产品,不缺食盐,并且地势平坦又无人烟,故被历代朝廷选为沙场(练兵基地),选为沙场的另一个原因是昌邑地处渤海湾弧行海岸线的最南端的位置,是离古官道最近的沿海荒滩,易于出兵。鉴于以上背景,昌邑战乱时自然也成了军事要地。在燕国大将乐毅征伐齐国那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中,潍水就见证了昌邑这座古城丛兴盛到沦亡,再由沦亡到收复的历史进程。
我们上学时读过“孔融让梨”,当时这个让梨的孩子(孔子的第二十世孙)长大后成了北海相(后汉时期,管理辖区多在潍一带),建安初年,孔融被黄巾军困于都昌,太史慈西渡潍河携孔融书信求助刘备,刘备遣精兵三千随太史慈跨潍河与黄巾军交战于今县城南5里一带(今都昌街办大营村一带,该村村名也因此而得,估计因战后兵营设施被百姓入住而成村落),都昌之围遂解。
潍河最后一次改道,让昌邑从河西变成河东,此时,人们已拥有了驾御潍河流向的能力,一个条件是潍河沿岸人口数量的增长,另一个条件是工具的改善,保证了修筑河堤的能力。另一个“驯服”潍河的法宝就是山东省最大的水库——峡山水库。历代以来,潍河造成洪涝的河段多为下游也就是峡山至北海一带,峡山水库的建成,把雨季储存,让旱季滋润,让昌邑大地变成了良田沃土。自此,潍河下游也成了昌邑人民的私有财产,不再更换河道于周边地区。
峡山水库建成初期起到了良好的防涝作用,但近年已变成了抗旱工具。随着印染、冷藏等用水大户的增多,地下水位日趋下落,地表越发干燥,河流几尽干涸,雨水随之减少,水库在每年农民浇地的季节放点水,却总是在停放数日后眨眼“水飞土裂”。尽管我们建设了现代化的橡皮大坝,但是也不可抵挡河水断流的尴尬。想当初童年的诗人顾城跟父亲到夏店火道放猪,这个天才的孩子就是躺在潍河边上的草丛里,望着蓝天上的流云飞鸟、听着北去的潺潺流水,激发了诗人智慧的火花,完成了他的成名作《生命幻想曲》。但我们这代人,再也找不到顾城的潍河了,我们看到的是用橡皮坝拦截的小水湾,因为我们用比祖辈更先进的工业机器把潍河耗断。而我们的子孙肯定比我们还能先进,他们会用信息时代的科技,把我们尽剩给他们的少的可怜的地下资源挖掘,他们也只能一边读书本一边想象曾经的潍河“在大坝的拦截下,潍河各段形成了一个个水湾…”
潍水之名已定,和潍水有关的地名也相继确定。潍水下游冲积形成平原(昌潍平原),潍水流经地其中西面的一个县称之谓潍县(现在的寒亭),由此可见潍县出现于古潍河道形成之后,并且当时距离潍河最近的城池是潍县而不是昌邑。古人因取水需求,多沿河而居,可惜,当时人类的掌控自然的能力有限,以至于河道被冲积下来泥土石沙逐渐抬平后,又去流向周遍更低洼的地方形成新河道。此也是我们常说的“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来由,实说河道总是因河床变高而改变,让我们从河东人成了河西人,而不是说我们经常在河两岸来回搬迁。潍河古道在昌邑与潍县(寒亭)之间的田野上来回改变,最后竟找不到合适的低洼之道,不得不转道昌邑城东,就形成了今天的潍河。
古潍河道本来在潍县东郊,离潍县最近,而后来河道不断更换,越换越接近昌邑境内,潍河在昌邑城西最后的河道,是流经昌邑孟家洼子、史家洼子、南鄑亭、大泊子、夏家鄑水、宫家鄑水、孙家洼、石桥一带,龙池石桥村就是因为潍河支流有一石桥立于村前而得名。
春秋战国时期,昌邑属于纪国。那时称之为鄑城,位置并不在现在的城区,而在今城区西北一带,而奎聚街办的南鄑亭、夏家鄑水、宫家鄑水等村的名字大都与古县城位置关系有关。后齐国灭纪国,鄑城改名都昌。都昌城为“三齐巨邑”,为齐国之七十二城之一。《晏子春秋》中曾有记载:“景公封晏子以都昌,辞不受。”晏子不敢接受,因为他深知这座城对于齐国的重要性。昌邑因北部沿海地区因有潍河口不缺淡水,并且不缺淡水鱼和海产品,不缺食盐,并且地势平坦又无人烟,故被历代朝廷选为沙场(练兵基地),选为沙场的另一个原因是昌邑地处渤海湾弧行海岸线的最南端的位置,是离古官道最近的沿海荒滩,易于出兵。鉴于以上背景,昌邑战乱时自然也成了军事要地。在燕国大将乐毅征伐齐国那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中,潍水就见证了昌邑这座古城丛兴盛到沦亡,再由沦亡到收复的历史进程。
我们上学时读过“孔融让梨”,当时这个让梨的孩子(孔子的第二十世孙)长大后成了北海相(后汉时期,管理辖区多在潍一带),建安初年,孔融被黄巾军困于都昌,太史慈西渡潍河携孔融书信求助刘备,刘备遣精兵三千随太史慈跨潍河与黄巾军交战于今县城南5里一带(今都昌街办大营村一带,该村村名也因此而得,估计因战后兵营设施被百姓入住而成村落),都昌之围遂解。
潍河最后一次改道,让昌邑从河西变成河东,此时,人们已拥有了驾御潍河流向的能力,一个条件是潍河沿岸人口数量的增长,另一个条件是工具的改善,保证了修筑河堤的能力。另一个“驯服”潍河的法宝就是山东省最大的水库——峡山水库。历代以来,潍河造成洪涝的河段多为下游也就是峡山至北海一带,峡山水库的建成,把雨季储存,让旱季滋润,让昌邑大地变成了良田沃土。自此,潍河下游也成了昌邑人民的私有财产,不再更换河道于周边地区。
峡山水库建成初期起到了良好的防涝作用,但近年已变成了抗旱工具。随着印染、冷藏等用水大户的增多,地下水位日趋下落,地表越发干燥,河流几尽干涸,雨水随之减少,水库在每年农民浇地的季节放点水,却总是在停放数日后眨眼“水飞土裂”。尽管我们建设了现代化的橡皮大坝,但是也不可抵挡河水断流的尴尬。想当初童年的诗人顾城跟父亲到夏店火道放猪,这个天才的孩子就是躺在潍河边上的草丛里,望着蓝天上的流云飞鸟、听着北去的潺潺流水,激发了诗人智慧的火花,完成了他的成名作《生命幻想曲》。但我们这代人,再也找不到顾城的潍河了,我们看到的是用橡皮坝拦截的小水湾,因为我们用比祖辈更先进的工业机器把潍河耗断。而我们的子孙肯定比我们还能先进,他们会用信息时代的科技,把我们尽剩给他们的少的可怜的地下资源挖掘,他们也只能一边读书本一边想象曾经的潍河“在大坝的拦截下,潍河各段形成了一个个水湾…”
本文出自 栋力天空,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相应链接。
本文永久链接: http://www.dongsky.cn/show_766.html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