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人到底是什么性格
《闯关东》的热播,以及山东英雄孟祥斌的救人事迹让全社会把目光重新投向山东人。山东人性格中有众多的闪光点,但山东人的性格真的完美无缺吗?3月9日、10日,山东卫视大型文化栏目《新杏坛》邀请了北京大学的韩毓海教授(山东烟台人)、著名作家张西庭(《山东人还缺什么》作者)及烟台舒朗国际企业集团总裁吴建民,录制了《有情有义山东人》专题节目,全面、客观地解读了山东人的性格品质和精神面貌。本报记者在节目录制现场,记录、采访了三位嘉宾对山东人性格的精彩论断。
山东人的两条底线
在《闯关东》中,对山东人大仁大义有很多表现,例如老三朱传杰开办山河煤矿的时候,初衷就是为了赚钱,为了让他们的家业更加兴旺,但是当日本侵略者进入东北的时候,面对国仇家恨,他毅然决定炸掉山河煤矿,誓不让煤矿落到日本人手里。在国仇家恨面前,个人利益毫不犹豫服从了国家利益。对此,张西庭大赞:“这就是咱们山东人!这就是咱们山东汉子!”在张西庭的心目中,朱传杰的所作所为,都体现了山东人的大情、大义、大节,“我觉得咱们山东人有两条底线是不能突破的,一条是不能当亡国奴,另一条是不能不孝顺。这两条底线,是山东人几千年来一直坚守着的。在民族大义面前,山东人没有孬种!”
山东人的“江湖文化”
无论是对待朋友还是陌生人,山东人都很仗义。2007年孟祥斌的救人事迹成了现代社会中山东人“舍生取义”的典型,而当我们的民族遇到危难的时候,山东人也往往都会走在最前方。
吴建民表示,山东人多少年来一直感到很自豪的就是江湖义气、仗义豪爽,就是我们水浒108将锻造的这种江湖文化——— 一种豪爽的文化观、人类道德观,“道义是一种胸怀,体现了这个民族在发展过程中提倡一种什么样的道德观和价值观,而恰恰是在各种困难面前,才能真正彰显一个人的大仁大义。”
在山东人的道义层面,韩毓海也有着自己的感受,在他的印象中,山东有“两个很好的东西”,“一个是山东还没有丢掉一种沉重感,没有脱离地面,脱离土地就飘起来了;第二个是,山东人对自我批评和公开的批评以及总结走过的道路等方面都令人感触很深。”
山东人更喜欢“学而优则仕”
在韩毓海的观念中,山东人重视教育,首先是受孔夫子的影响,“孔子讲自己三十而立,实际上是指他从三十岁到三十五岁之间开始开科收徒,开始了教育事业。在孔子之前办教育是办贵族学校,而孔子是最早办平民学校的,我想这对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华民族的精神都有影响。”
关于山东人“尊师重教”的特点,韩毓海举了一个例子:北京大学的季羡林是山东临清人,他非常怀念、感念他自己的老师,也写了很多怀念他的老师的文章,季老的意思是说,“我过去呀,只是读书,不知道读书对于社会、对于人生有什么意义,第一个告诉我这个年轻人读书应该对社会、对大众有意义的就是胡也频老师。”
在韩毓海看来,山东主要是在人文方面出了很多人,同时孔子的教育当中也包括“学而优则仕”,“就是说我们山东从政方面的人多一些。到现在,我们山东在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就不仅仅是生产产品了,而是要生产品牌和生产意义了。因此我觉得对山东的大专院校和科研所而言,应该有意识地把科学和学术的研究做一个尽可能地提升。”
山东人的“生意经”和“酒文化”
山东人给人的印象一般都是忠厚而保守,跟“精明”、“算计”似乎不怎么搭界,那山东人到底会不会做生意呢?在吴建民看来,山东人外表粗犷,但内心细腻,“有人说山东人特别不会做买卖,特愿意被别人骗。实际上,我经商八年了,并没有感觉山东人特别愿意被骗,也没有感觉山东人特憨厚。实际上外粗内细是中国文化,也是齐鲁文化非常推崇的一个东西,外表很含蓄,内心很聪慧,这是很多人追求的一种东西。我感觉山东人最根本的经商性格,就是齐鲁文化影响之下的诚信、勤奋。”
在许多外地人的眼中,山东人的关系网很多是通过酒场建立起来的,对此吴建民则认为,酒文化是世界性的,有人说山东人喝酒很猛,但是很多意大利人、俄罗斯人更能喝,不少深圳、广州人也很能喝酒,“能喝酒、抽烟,是一种交际的方法和手段,但是这种方法和手段不能过于强化,如果我们山东人自己把自己说成是通过喝酒才能做买卖就有一点自贬自嘲了。”
山东人的性格缺陷
《山东人还缺什么》一书总结了山东人的六大不足:土、保守、要面子、自恋、不会做生意和缺乏契约精神。该书作者张西庭在节目现场详细阐述了山东人“不拘小节”的缺点,“举几个小例子,在电梯门开的时候,你发现,里面的人还没出来,外面的人已经往里冲了。女士优先这个东西,好像是一般规则,在咱们山东却大大咧咧地不大注意这个事。还有一个,高档写字楼里,却总有白领在电梯里头带着一口蒜味,应该说这都是一些小节,咱们平时不大注意。”
而酒文化的盛行也的确让山东人的性格留下让人诟病的地方,张西庭说:“我听说,一个外地企业在我们山东的某一个地方要投资,我们山东人很豪爽啊,来了客人总是吃好喝好,吃好还是第二位的,主要是喝好,几场酒下来把客人喝到了桌子底下,客人就跑了,他说什么呢?他说,‘我有多少钱,经得住你们那么折腾?’可见太盛的酒风对正常的生意还是有影响的。”
韩毓海教授则认为,山东人讲究情义、讲究和谐、讲究先来后到、讲究不紧不慢,从某种意义上确实值得弘扬。但是有些方面山东还是应该向上海学习,“我们说上海人心很细,山东人往往就看不起上海人,说上海人真是太小心眼了,但是去上海以后你会感觉到,上海的快速发展主要是表现在细节方面,比如说一句‘谢谢你’、‘欢迎’。”
山东人的两条底线
在《闯关东》中,对山东人大仁大义有很多表现,例如老三朱传杰开办山河煤矿的时候,初衷就是为了赚钱,为了让他们的家业更加兴旺,但是当日本侵略者进入东北的时候,面对国仇家恨,他毅然决定炸掉山河煤矿,誓不让煤矿落到日本人手里。在国仇家恨面前,个人利益毫不犹豫服从了国家利益。对此,张西庭大赞:“这就是咱们山东人!这就是咱们山东汉子!”在张西庭的心目中,朱传杰的所作所为,都体现了山东人的大情、大义、大节,“我觉得咱们山东人有两条底线是不能突破的,一条是不能当亡国奴,另一条是不能不孝顺。这两条底线,是山东人几千年来一直坚守着的。在民族大义面前,山东人没有孬种!”
山东人的“江湖文化”
无论是对待朋友还是陌生人,山东人都很仗义。2007年孟祥斌的救人事迹成了现代社会中山东人“舍生取义”的典型,而当我们的民族遇到危难的时候,山东人也往往都会走在最前方。
吴建民表示,山东人多少年来一直感到很自豪的就是江湖义气、仗义豪爽,就是我们水浒108将锻造的这种江湖文化——— 一种豪爽的文化观、人类道德观,“道义是一种胸怀,体现了这个民族在发展过程中提倡一种什么样的道德观和价值观,而恰恰是在各种困难面前,才能真正彰显一个人的大仁大义。”
在山东人的道义层面,韩毓海也有着自己的感受,在他的印象中,山东有“两个很好的东西”,“一个是山东还没有丢掉一种沉重感,没有脱离地面,脱离土地就飘起来了;第二个是,山东人对自我批评和公开的批评以及总结走过的道路等方面都令人感触很深。”
山东人更喜欢“学而优则仕”
在韩毓海的观念中,山东人重视教育,首先是受孔夫子的影响,“孔子讲自己三十而立,实际上是指他从三十岁到三十五岁之间开始开科收徒,开始了教育事业。在孔子之前办教育是办贵族学校,而孔子是最早办平民学校的,我想这对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华民族的精神都有影响。”
关于山东人“尊师重教”的特点,韩毓海举了一个例子:北京大学的季羡林是山东临清人,他非常怀念、感念他自己的老师,也写了很多怀念他的老师的文章,季老的意思是说,“我过去呀,只是读书,不知道读书对于社会、对于人生有什么意义,第一个告诉我这个年轻人读书应该对社会、对大众有意义的就是胡也频老师。”
在韩毓海看来,山东主要是在人文方面出了很多人,同时孔子的教育当中也包括“学而优则仕”,“就是说我们山东从政方面的人多一些。到现在,我们山东在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就不仅仅是生产产品了,而是要生产品牌和生产意义了。因此我觉得对山东的大专院校和科研所而言,应该有意识地把科学和学术的研究做一个尽可能地提升。”
山东人的“生意经”和“酒文化”
山东人给人的印象一般都是忠厚而保守,跟“精明”、“算计”似乎不怎么搭界,那山东人到底会不会做生意呢?在吴建民看来,山东人外表粗犷,但内心细腻,“有人说山东人特别不会做买卖,特愿意被别人骗。实际上,我经商八年了,并没有感觉山东人特别愿意被骗,也没有感觉山东人特憨厚。实际上外粗内细是中国文化,也是齐鲁文化非常推崇的一个东西,外表很含蓄,内心很聪慧,这是很多人追求的一种东西。我感觉山东人最根本的经商性格,就是齐鲁文化影响之下的诚信、勤奋。”
在许多外地人的眼中,山东人的关系网很多是通过酒场建立起来的,对此吴建民则认为,酒文化是世界性的,有人说山东人喝酒很猛,但是很多意大利人、俄罗斯人更能喝,不少深圳、广州人也很能喝酒,“能喝酒、抽烟,是一种交际的方法和手段,但是这种方法和手段不能过于强化,如果我们山东人自己把自己说成是通过喝酒才能做买卖就有一点自贬自嘲了。”
山东人的性格缺陷
《山东人还缺什么》一书总结了山东人的六大不足:土、保守、要面子、自恋、不会做生意和缺乏契约精神。该书作者张西庭在节目现场详细阐述了山东人“不拘小节”的缺点,“举几个小例子,在电梯门开的时候,你发现,里面的人还没出来,外面的人已经往里冲了。女士优先这个东西,好像是一般规则,在咱们山东却大大咧咧地不大注意这个事。还有一个,高档写字楼里,却总有白领在电梯里头带着一口蒜味,应该说这都是一些小节,咱们平时不大注意。”
而酒文化的盛行也的确让山东人的性格留下让人诟病的地方,张西庭说:“我听说,一个外地企业在我们山东的某一个地方要投资,我们山东人很豪爽啊,来了客人总是吃好喝好,吃好还是第二位的,主要是喝好,几场酒下来把客人喝到了桌子底下,客人就跑了,他说什么呢?他说,‘我有多少钱,经得住你们那么折腾?’可见太盛的酒风对正常的生意还是有影响的。”
韩毓海教授则认为,山东人讲究情义、讲究和谐、讲究先来后到、讲究不紧不慢,从某种意义上确实值得弘扬。但是有些方面山东还是应该向上海学习,“我们说上海人心很细,山东人往往就看不起上海人,说上海人真是太小心眼了,但是去上海以后你会感觉到,上海的快速发展主要是表现在细节方面,比如说一句‘谢谢你’、‘欢迎’。”
本文出自 栋力天空,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相应链接。
本文永久链接: http://www.dongsky.cn/show_978.html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