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昌邑八景及历史名人
昌邑市历史悠久、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古代昌邑八景盛名流传至今,今天,整理记录如下。
震台月霁
--古代昌邑八景之一
“震台”又称“四知台”。“四知台”佳话说的是东汉杨震暮夜拒金的故事。杨震,字伯起,东汉时弘农华阴人。祖上累居高官,其高祖杨敞在汉昭帝时曾官居丞相,封平安侯;其父杨宝则看破红尘,终生不仕,以隐居教授为业。杨震少年英锐,博览群书,成为学富五车、堪称一流的关西大儒,才名四播,人称关西夫子。他一直隐居江湖,数十年不答州郡礼命。直到50岁时,受大将军邓骘举荐,才开始仕途生涯。有一年,他从荆州刺史调任东莱太守,途径昌邑。此时的昌邑县令王密,是杨震任荆州刺史时一力推荐的茂才,因而是杨震的门生。老师赴任路经学生辖地,而且又有提携之恩,学生当然不敢怠慢。王密念上宪下属之义,感师生故旧之情,乘夜幕私抵杨震官邸,怀揣十斤黄金相赠。杨震坚辞不受说:“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悄曰:“暮夜无人知者。”杨震正色道:“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说无人能知?”王密满面愧色,悻悻而退。自此,杨震廉洁清正的官声到处传播。昌邑人民为纪念其高风亮节,在县城东北隅高筑四知台,又在城南门外修建四知祠,以表达对杨老的仰慕膜拜之心,对清正廉洁的隐隐渴盼之情。从此,昌邑便有了四知台,有了对四知佳话的历代承传。历经世事沧桑,四知台毁又重修,修而又毁。1997年,市委、市政府在市博物馆又重建四知亭,作为公廉清正的纪念塔,以此长久纪念。
游沼荷香
--古代昌邑八景之二
旧址位于昌城西北六里许,今李家埠一带。古时这里岗埠隆起、林木环绕。埠上树木葱郁,古藤蔓绕,虬枝老柯,青苔野花;埠下散居着三三两两的土著农家,茅屋柴扉,竹篱矮墙;陂上芳草离离,蜂飞蝶舞,童稚嬉戏;陂下一泓平湖,水光潋滟,烟波浩渺。绿色荷叶平铺水面一望无际,无数莲花交互映照落晖彩霞,千红万紫、争奇斗艳。几只采莲捕鱼的小船,不时地从花丛碧叶中划过,荡起满湖涟漪,洒下一路渔歌。这就是当年美不胜收的“游沼荷香”。孔子七十二弟子中闵子、冉子和言子曾长期在此结伴读书。因闵子字子骞,冉子字伯牛,言子字子游,后人将三人居住地分别称为子骞埠、伯牛埠,子游陂。清康熙年间《昌邑县志》记载:“北有伯牛埠,东有子骞埠,南有子游陂,俗呼为莲花池”。
西岩晨旭
--古代昌邑八景之三
昌邑城西郊黄家辛格村曾经养育了明代六朝元老黄福和清朝乾隆御医黄元御。村西有座小山,古称西岩,是当年远近知名的山埠。近观较为平夷,远望则丰隆耸秀,青草蒙茸,状若翠屏。其极顶前后,又有小峰突起。中区较平坦,庙宇环列,殿堂林立,建有碧霞元君祠、三官庙、观音庙、张真人庙等。终日游人不绝,香火甚是旺盛,古人称作“西岩晨旭”。
西岩之所以名声鹊起,红火热闹好几个世纪,主要原因却不是因为庙观多,香火盛,也不是因为山势雄伟,风景秀奇,而是因为这里曾经隐居过一位大名人,明代末年的诗人和学者孙梦豸。孙梦豸出生于距西岩三四十里的门八村,饱读经书,强闻博知。至明嘉靖乙卯年参加乡试,中举人;丙辰年参加京试,进士及第。初放河南知县,干练有为,清廉自律,政声极佳,被朝廷擢升为河南道监察御史。在任期间,心系民情,刚正不阿。后又出任岳州知州,日理万机。时年,因公事回老家时,登临西岩游览,建“西山草庐”。宦海浮沉几十年,遂有归隐之意。回岳州任上不久,便因病辞归故里,从此一直隐居“西山草庐”。尤为奇特的是,几乎与孙老同时,昌邑出了几位高官显贵,出生地都离西岩不远。一位是明代兵部左侍郎葛缙,其村王葛山下;另一位是明代大理寺卿邢尚简,昌城东隅人;还有一位是明代都察御史翟瓒,李家埠乡逄翟村人。几位高官显贵皆是为官清廉,正直不阿,且工诗词,擅文赋,风流儒雅。四老既是同乡,又属同僚,便时常西岩聚会,成为当地美谈。
孙庙奇槐
--古代昌邑八景之四
孙庙是指孙膑庙,在龙池镇瓦城村,庙基占地30余亩。有正殿、寝殿、两廊、山门等四十多间,内有雕梁画栋,上履青砖碧瓦。其寝宫殿院内有一大槐,本为两株龙爪槐。其可奇之处在于它60年一次换胎,即生长60年的干枝枯死从其根部另发新枝。1990年发现的奇槐赞碑上记载:“此槐之奇,不奇其干枝之曲拳,而大奇其能脱胎换骨,神乎神乎。”康熙《昌邑县志》载:“孙膑庙在县西北瓦城村中,有古槐二株,老干盘错,枝叶繁茂俯垂,旋转百结,有龙盘云绕之态,也传为孙膑禽龙晒袍处,谓之奇槐。”1938年,瓦城人为防日寇在此安设据点,将庙拆除。后来,在此修建了学校,奇槐仍存于校园之中。1976年,被该校学生连根挖出。
仙园异笔
——古代昌邑八景之五
遇仙园原名“岁寒庵”,始建于金大定年间,光绪十六年重建,占地四十亩,原为金代帐前左副都元帅刁琪的住宅和花园。它坐落于昌邑石埠西北隅,北依青山,南靠牛头埠,西临潍水,东与三合山相望,高下隐显,景色秀丽宜人。古时每年的四月十五日、七月十五日,人潮如海,四面八方的游人香客怀着不同的信仰和祈祷来这里朝拜,形成盛大的山会,给这片静土带来了繁华和兴旺。
庭院主人刁元帅祖籍晴埠村,后迁居石埠。据刁氏族谱载:“刁琪,仕金,任帐前左副都元帅,天子赐姓李,名颐真。”又据乾隆《昌邑县志》载:“李颐真,昌邑人,仕金为武略将军,家居青山之阳,其地遍生青松古柏,高下隐显,风景极美。李颐真退老后,在此修养。”自以松柏喻志,将园命名为“岁寒庵”。
园中八角亭内的石碑,碑文为仙人长生子所题,即为远近闻名的“仙园异笔”。
刘长生,道号长生子,早年在昆嵛山拜全真派祖师王重阳修道,与其师兄邱处机等称为全真七子。会仙术,习武功,精诗文,善书法,一生云游传教,结交天下道友。金明昌六年(1195年)初,长生子听说昌邑境内青山寺庙有一位一百零五岁的道长就来拜访。来到青山那天才知道长已于前一天仙逝。下山后,他又慕名去“岁寒庵”访李颐真居士。两人相见,叙谈投机。李颐真早闻刘长生赋诗论文出口成章,才华横溢。长生子见李颐真博学多才,颜润齿皓,相貌非凡,有神仙风度。两人一见如故,即成至交。一日,长生子与李颐真饮茶对弈,连连得手,心情很好。下完棋,他同李颐真一起自南至北游览了岁寒庵的前庭后院。但见,庵前一片桃李果园,阵阵果香扑鼻,沁人心脾;北瞻青峰,山势陡峭,松柏成荫,寺庙耸立在松柏间,巍巍壮观;西观潍水,碧波荡漾,直泻北海,景色妙极,夺人心魄;东望沃野粮仓,人丁沸腾。松柏翠柳间百鸟争鸣,花丛野草中蜂飞蝶舞。墨绿的松柏映着黄墙青瓦的楼阁,随云雾翻腾时隐时现,大有入瑶池仙境之感。刘长生连呼:“妙哉!妙哉!”随手从地上捡起一块西瓜皮,一挥而就,“遇仙园”三个遒劲丰润、如勒泥涂的草体大字跃然于面前的青石上。此时长生子游兴甚浓,触景生情,诗兴大发,又俯身拾来几颗鲜豆茬,转到青石阴面写成了一首七律:
仙人坟墓在其中,里面约栽数百松。
雨过西南闻雪浪,云收东北看青峰。
春来槛外赏花柳,秋后庵前对月风。
万物凋零松不变,这些幽景乐无穷。
左下角落款长生子。写罢,道别一声,飘然而去。李颐真惊叹不已,后刻石立碑为志。此后“岁寒庵”一名渐泯,“遇仙园”一名传开,方圆数百里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这就是相传至今的“仙园异笔”。
青峰凝翠
--古代昌邑八景之六
青山,古称青石山,海拔67米,面积约15平方公里。由于坡度较缓,使人有不到山顶不觉山的感觉。
它粗犷豪放,秀丽别致,山水相依,天地贯通。它巨石如卧虎,天池像平镜,山水似蛟龙,庙宇呈神奇。据史料记载,古时的青山,山峭林密,苍松参天,翠柏成荫,涧流溪瀑,百花竟放,百鸟争鸣,优美典雅的风景,气势宏伟的庙宇,志士仁人的墓碑志铭,文人墨客的诗词歌赋,盛大的庙会和众多的香客,曾使青山盛极一时,享誉四方。“青峰凝翠”亦成为昌邑八大景观之一。
青山庙宇始建于唐代,以道观为主。后经历代不断修建扩充,至清末民初,已形成一座布局规模、结构严谨、造型各异、规模宏大的宫殿式建筑群。可惜之处,宏伟的庙宇建筑群,1940年春毁于战乱。
青山地处山东半岛昌潍平原中部,战略要地。古时青山,山势峭峻,多苍松翠柏,依山傍水,是登莱咽喉,为兵家必争之地。西汉末年,樊崇领导的赤眉军,曾啸聚青山安营扎寨,凭借参天茂盛丛林和独特优越的山势,进能攻,退易守,南征北战,东伐西讨,开展了杀贪官污吏,争取民生的农民武装斗争。这在乾隆《昌邑县志》中有记载。
潍水环清
——古代昌邑八景之七
潍河,古称潍水。早在西周时期成书的《尚书•禹贡》及战国时成书的《水经》中,就对潍河有了明确的记载。这是中国大多数河流所未能享受的殊荣。《水经》中说:“水出琅琊县(今莒县)之潍山”,故名潍水。
潍河上游山峦叠嶂,风平浪静时,两岸绿林如带,郁郁葱葱,潺潺流水,蜿蜒不绝。每当日出日落时分,远山抹黛,近树含烟,轻舟竞发,白鹭争翔,俨然一幅清丽佳绝的山水画卷,古人在拟选“昌邑八景”时,不约而同地首推潍河,誉之为“潍水环清”。
著名作家峻青曾随抗日武工队泅渡潍河,不幸溺水遇险,被岸边的昌邑群众奋力相救。从此,峻青把昌邑看作是“第二故乡”,更与潍河结下了不解之缘,写出了脍炙人口的小说《黎明的河边》、《老水牛爷爷》。
东山晚照
——古代昌邑八景之八
岧峣山势峙莱东,驰景西倾霭画工。
片片断霞飞雨后,重重乱彩衬林中。
金翻落照观鸦壁,酒点残晖醉玉丛。
休怪谢安原有癖,风光是处敌花红。
这首诗是清代昌邑县令刘育杰题写文山的得意之作。字里行间透露出文山当年的风姿秀色。山势高峻挺拔,林木滴翠溢彩。
文山,位居昌邑城区东首,旧称东山,只是在山顶修建了文昌阁之后,人们才称其为“文山”。乾隆《昌邑县志》记载,“东山,在县东二里,土人呼‘东京埠’。高下数里,烟嶝崚嶒,古木盘郁,潍水揖其东麓。有龙湫,祈雨辄应”。可见当年的文山,老树参天,古藤盘绕,左临潍水,右傍县城,不失为昌北一大景观。不仅骚人墨客们每每登临观赏,游历期间,或为文,或赋诗,你咏我唱,历代不衰;就连普通的士绅百姓们,也常在农闲时节,三五成群地登山游览。特别是天逢大旱的时候,四周的农民们更是扶老携幼,蜂拥而来。因为山顶有座深井,名为“龙湫”。据传此井深不可测,井底直通东海龙宫,井水清澈甘冽,数千年间从不干涸。久旱不雨的时候,虔诚的百姓们围在“龙湫”旁,焚香烧纸,叩头膜拜,向龙王祈雨。精诚所至,往往会感动东海龙王,不久以后,就会普降甘霖,解除旱情。由此,昌邑的先民们代代相延,一直把“龙湫”奉若神明,也就自然把文山视为神圣之地。
最早看中文山这块风水宝地的是西汉时的都昌侯朱轸。朱轸是汉高祖刘邦的得力大将,自沛县起兵至刘邦平定天下,他一直追随左右,南征北战,屡立战功。汉高祖夺取天下之后,设都昌国,朱轸被封为都昌侯。他把文山辟为练兵场,经常登临文山阅兵,自此,文山便留下了一处称作“回马坡”和“饮马涧”的地方。
震台月霁
--古代昌邑八景之一
“震台”又称“四知台”。“四知台”佳话说的是东汉杨震暮夜拒金的故事。杨震,字伯起,东汉时弘农华阴人。祖上累居高官,其高祖杨敞在汉昭帝时曾官居丞相,封平安侯;其父杨宝则看破红尘,终生不仕,以隐居教授为业。杨震少年英锐,博览群书,成为学富五车、堪称一流的关西大儒,才名四播,人称关西夫子。他一直隐居江湖,数十年不答州郡礼命。直到50岁时,受大将军邓骘举荐,才开始仕途生涯。有一年,他从荆州刺史调任东莱太守,途径昌邑。此时的昌邑县令王密,是杨震任荆州刺史时一力推荐的茂才,因而是杨震的门生。老师赴任路经学生辖地,而且又有提携之恩,学生当然不敢怠慢。王密念上宪下属之义,感师生故旧之情,乘夜幕私抵杨震官邸,怀揣十斤黄金相赠。杨震坚辞不受说:“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悄曰:“暮夜无人知者。”杨震正色道:“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说无人能知?”王密满面愧色,悻悻而退。自此,杨震廉洁清正的官声到处传播。昌邑人民为纪念其高风亮节,在县城东北隅高筑四知台,又在城南门外修建四知祠,以表达对杨老的仰慕膜拜之心,对清正廉洁的隐隐渴盼之情。从此,昌邑便有了四知台,有了对四知佳话的历代承传。历经世事沧桑,四知台毁又重修,修而又毁。1997年,市委、市政府在市博物馆又重建四知亭,作为公廉清正的纪念塔,以此长久纪念。
游沼荷香
--古代昌邑八景之二
旧址位于昌城西北六里许,今李家埠一带。古时这里岗埠隆起、林木环绕。埠上树木葱郁,古藤蔓绕,虬枝老柯,青苔野花;埠下散居着三三两两的土著农家,茅屋柴扉,竹篱矮墙;陂上芳草离离,蜂飞蝶舞,童稚嬉戏;陂下一泓平湖,水光潋滟,烟波浩渺。绿色荷叶平铺水面一望无际,无数莲花交互映照落晖彩霞,千红万紫、争奇斗艳。几只采莲捕鱼的小船,不时地从花丛碧叶中划过,荡起满湖涟漪,洒下一路渔歌。这就是当年美不胜收的“游沼荷香”。孔子七十二弟子中闵子、冉子和言子曾长期在此结伴读书。因闵子字子骞,冉子字伯牛,言子字子游,后人将三人居住地分别称为子骞埠、伯牛埠,子游陂。清康熙年间《昌邑县志》记载:“北有伯牛埠,东有子骞埠,南有子游陂,俗呼为莲花池”。
西岩晨旭
--古代昌邑八景之三
昌邑城西郊黄家辛格村曾经养育了明代六朝元老黄福和清朝乾隆御医黄元御。村西有座小山,古称西岩,是当年远近知名的山埠。近观较为平夷,远望则丰隆耸秀,青草蒙茸,状若翠屏。其极顶前后,又有小峰突起。中区较平坦,庙宇环列,殿堂林立,建有碧霞元君祠、三官庙、观音庙、张真人庙等。终日游人不绝,香火甚是旺盛,古人称作“西岩晨旭”。
西岩之所以名声鹊起,红火热闹好几个世纪,主要原因却不是因为庙观多,香火盛,也不是因为山势雄伟,风景秀奇,而是因为这里曾经隐居过一位大名人,明代末年的诗人和学者孙梦豸。孙梦豸出生于距西岩三四十里的门八村,饱读经书,强闻博知。至明嘉靖乙卯年参加乡试,中举人;丙辰年参加京试,进士及第。初放河南知县,干练有为,清廉自律,政声极佳,被朝廷擢升为河南道监察御史。在任期间,心系民情,刚正不阿。后又出任岳州知州,日理万机。时年,因公事回老家时,登临西岩游览,建“西山草庐”。宦海浮沉几十年,遂有归隐之意。回岳州任上不久,便因病辞归故里,从此一直隐居“西山草庐”。尤为奇特的是,几乎与孙老同时,昌邑出了几位高官显贵,出生地都离西岩不远。一位是明代兵部左侍郎葛缙,其村王葛山下;另一位是明代大理寺卿邢尚简,昌城东隅人;还有一位是明代都察御史翟瓒,李家埠乡逄翟村人。几位高官显贵皆是为官清廉,正直不阿,且工诗词,擅文赋,风流儒雅。四老既是同乡,又属同僚,便时常西岩聚会,成为当地美谈。
孙庙奇槐
--古代昌邑八景之四
孙庙是指孙膑庙,在龙池镇瓦城村,庙基占地30余亩。有正殿、寝殿、两廊、山门等四十多间,内有雕梁画栋,上履青砖碧瓦。其寝宫殿院内有一大槐,本为两株龙爪槐。其可奇之处在于它60年一次换胎,即生长60年的干枝枯死从其根部另发新枝。1990年发现的奇槐赞碑上记载:“此槐之奇,不奇其干枝之曲拳,而大奇其能脱胎换骨,神乎神乎。”康熙《昌邑县志》载:“孙膑庙在县西北瓦城村中,有古槐二株,老干盘错,枝叶繁茂俯垂,旋转百结,有龙盘云绕之态,也传为孙膑禽龙晒袍处,谓之奇槐。”1938年,瓦城人为防日寇在此安设据点,将庙拆除。后来,在此修建了学校,奇槐仍存于校园之中。1976年,被该校学生连根挖出。
仙园异笔
——古代昌邑八景之五
遇仙园原名“岁寒庵”,始建于金大定年间,光绪十六年重建,占地四十亩,原为金代帐前左副都元帅刁琪的住宅和花园。它坐落于昌邑石埠西北隅,北依青山,南靠牛头埠,西临潍水,东与三合山相望,高下隐显,景色秀丽宜人。古时每年的四月十五日、七月十五日,人潮如海,四面八方的游人香客怀着不同的信仰和祈祷来这里朝拜,形成盛大的山会,给这片静土带来了繁华和兴旺。
庭院主人刁元帅祖籍晴埠村,后迁居石埠。据刁氏族谱载:“刁琪,仕金,任帐前左副都元帅,天子赐姓李,名颐真。”又据乾隆《昌邑县志》载:“李颐真,昌邑人,仕金为武略将军,家居青山之阳,其地遍生青松古柏,高下隐显,风景极美。李颐真退老后,在此修养。”自以松柏喻志,将园命名为“岁寒庵”。
园中八角亭内的石碑,碑文为仙人长生子所题,即为远近闻名的“仙园异笔”。
刘长生,道号长生子,早年在昆嵛山拜全真派祖师王重阳修道,与其师兄邱处机等称为全真七子。会仙术,习武功,精诗文,善书法,一生云游传教,结交天下道友。金明昌六年(1195年)初,长生子听说昌邑境内青山寺庙有一位一百零五岁的道长就来拜访。来到青山那天才知道长已于前一天仙逝。下山后,他又慕名去“岁寒庵”访李颐真居士。两人相见,叙谈投机。李颐真早闻刘长生赋诗论文出口成章,才华横溢。长生子见李颐真博学多才,颜润齿皓,相貌非凡,有神仙风度。两人一见如故,即成至交。一日,长生子与李颐真饮茶对弈,连连得手,心情很好。下完棋,他同李颐真一起自南至北游览了岁寒庵的前庭后院。但见,庵前一片桃李果园,阵阵果香扑鼻,沁人心脾;北瞻青峰,山势陡峭,松柏成荫,寺庙耸立在松柏间,巍巍壮观;西观潍水,碧波荡漾,直泻北海,景色妙极,夺人心魄;东望沃野粮仓,人丁沸腾。松柏翠柳间百鸟争鸣,花丛野草中蜂飞蝶舞。墨绿的松柏映着黄墙青瓦的楼阁,随云雾翻腾时隐时现,大有入瑶池仙境之感。刘长生连呼:“妙哉!妙哉!”随手从地上捡起一块西瓜皮,一挥而就,“遇仙园”三个遒劲丰润、如勒泥涂的草体大字跃然于面前的青石上。此时长生子游兴甚浓,触景生情,诗兴大发,又俯身拾来几颗鲜豆茬,转到青石阴面写成了一首七律:
仙人坟墓在其中,里面约栽数百松。
雨过西南闻雪浪,云收东北看青峰。
春来槛外赏花柳,秋后庵前对月风。
万物凋零松不变,这些幽景乐无穷。
左下角落款长生子。写罢,道别一声,飘然而去。李颐真惊叹不已,后刻石立碑为志。此后“岁寒庵”一名渐泯,“遇仙园”一名传开,方圆数百里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这就是相传至今的“仙园异笔”。
青峰凝翠
--古代昌邑八景之六
青山,古称青石山,海拔67米,面积约15平方公里。由于坡度较缓,使人有不到山顶不觉山的感觉。
它粗犷豪放,秀丽别致,山水相依,天地贯通。它巨石如卧虎,天池像平镜,山水似蛟龙,庙宇呈神奇。据史料记载,古时的青山,山峭林密,苍松参天,翠柏成荫,涧流溪瀑,百花竟放,百鸟争鸣,优美典雅的风景,气势宏伟的庙宇,志士仁人的墓碑志铭,文人墨客的诗词歌赋,盛大的庙会和众多的香客,曾使青山盛极一时,享誉四方。“青峰凝翠”亦成为昌邑八大景观之一。
青山庙宇始建于唐代,以道观为主。后经历代不断修建扩充,至清末民初,已形成一座布局规模、结构严谨、造型各异、规模宏大的宫殿式建筑群。可惜之处,宏伟的庙宇建筑群,1940年春毁于战乱。
青山地处山东半岛昌潍平原中部,战略要地。古时青山,山势峭峻,多苍松翠柏,依山傍水,是登莱咽喉,为兵家必争之地。西汉末年,樊崇领导的赤眉军,曾啸聚青山安营扎寨,凭借参天茂盛丛林和独特优越的山势,进能攻,退易守,南征北战,东伐西讨,开展了杀贪官污吏,争取民生的农民武装斗争。这在乾隆《昌邑县志》中有记载。
潍水环清
——古代昌邑八景之七
潍河,古称潍水。早在西周时期成书的《尚书•禹贡》及战国时成书的《水经》中,就对潍河有了明确的记载。这是中国大多数河流所未能享受的殊荣。《水经》中说:“水出琅琊县(今莒县)之潍山”,故名潍水。
潍河上游山峦叠嶂,风平浪静时,两岸绿林如带,郁郁葱葱,潺潺流水,蜿蜒不绝。每当日出日落时分,远山抹黛,近树含烟,轻舟竞发,白鹭争翔,俨然一幅清丽佳绝的山水画卷,古人在拟选“昌邑八景”时,不约而同地首推潍河,誉之为“潍水环清”。
著名作家峻青曾随抗日武工队泅渡潍河,不幸溺水遇险,被岸边的昌邑群众奋力相救。从此,峻青把昌邑看作是“第二故乡”,更与潍河结下了不解之缘,写出了脍炙人口的小说《黎明的河边》、《老水牛爷爷》。
东山晚照
——古代昌邑八景之八
岧峣山势峙莱东,驰景西倾霭画工。
片片断霞飞雨后,重重乱彩衬林中。
金翻落照观鸦壁,酒点残晖醉玉丛。
休怪谢安原有癖,风光是处敌花红。
这首诗是清代昌邑县令刘育杰题写文山的得意之作。字里行间透露出文山当年的风姿秀色。山势高峻挺拔,林木滴翠溢彩。
文山,位居昌邑城区东首,旧称东山,只是在山顶修建了文昌阁之后,人们才称其为“文山”。乾隆《昌邑县志》记载,“东山,在县东二里,土人呼‘东京埠’。高下数里,烟嶝崚嶒,古木盘郁,潍水揖其东麓。有龙湫,祈雨辄应”。可见当年的文山,老树参天,古藤盘绕,左临潍水,右傍县城,不失为昌北一大景观。不仅骚人墨客们每每登临观赏,游历期间,或为文,或赋诗,你咏我唱,历代不衰;就连普通的士绅百姓们,也常在农闲时节,三五成群地登山游览。特别是天逢大旱的时候,四周的农民们更是扶老携幼,蜂拥而来。因为山顶有座深井,名为“龙湫”。据传此井深不可测,井底直通东海龙宫,井水清澈甘冽,数千年间从不干涸。久旱不雨的时候,虔诚的百姓们围在“龙湫”旁,焚香烧纸,叩头膜拜,向龙王祈雨。精诚所至,往往会感动东海龙王,不久以后,就会普降甘霖,解除旱情。由此,昌邑的先民们代代相延,一直把“龙湫”奉若神明,也就自然把文山视为神圣之地。
最早看中文山这块风水宝地的是西汉时的都昌侯朱轸。朱轸是汉高祖刘邦的得力大将,自沛县起兵至刘邦平定天下,他一直追随左右,南征北战,屡立战功。汉高祖夺取天下之后,设都昌国,朱轸被封为都昌侯。他把文山辟为练兵场,经常登临文山阅兵,自此,文山便留下了一处称作“回马坡”和“饮马涧”的地方。
本文出自 栋力天空,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相应链接。
本文永久链接: http://www.dongsky.cn/show_1150.html
1条评论
总之非常不错。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