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昌邑历史文化,开发青山旅游资源
文 / 刘英凯
提纲:
山东省昌邑市石埠(宋庄)镇辖区以内的青山,水土风貌独具特色,植被种类别有风貌,道教文化源远流长。围绕青山宗教文化和秀美的自然风光,产生了许多鲜活的名人掌故、历史传说,以及不下千余首的诗词歌赋。虽经历史沧桑、战火纷乱,青山文化历久弥新,影响深远。依周边地区诸多成功范例考察,依托历史文化渊源,开发青山旅游资源的时机已成熟。若以下小路为贯穿,形成自北向南包括青山风景区在内的旅游线路,必将拉动沿途区域经济的发展。
一、青山深厚的宗教历史文化渊源探究
青山,海拔高度67米,位于山东省昌邑市石埠(宋庄)镇辖区以内,东携下小公路(省道),南望潍莱高速公路和309国道,西临风光秀美的潍水。民国前,所谓古“昌邑八大景”,就有三处产生在青山周围,即“青峰凝翠”、“潍水环清”、“仙园异笔”。
从地理和地质学的角度观察青山,它坡度平缓,跨度和面积较大,土层相对肥厚,最深土层达2。5米,最浅处也达1米以上,故民间谓之“肥山”。难能可贵的是,青山水系分布很独特,地下水走向很有规律。史料记载,清末至民国初期,青山西坡尚有“白马泉“一眼,“奔流不息,泻入潍河,势如白马奔腾”。此泉现已失踪,但在山民采石后留下的土坑里,一年四季仍可见澄清碧澈的山泉,无论旱涝,水量充沛。关于青山的山势,清人徐河清曾有诗云:“驴背看青山,青山压驴底。欲知真青山,须游青山里”。民间俗语也有非常形象和生动的表述:三合山虽高(平度境内,与青山隔胶莱河相望),到不了青山半截腰。据清乾隆七年(1743年)《昌邑县志》载:“青峰凝翠:青山之石,石径山巨嵌,冈恋丛峙。每屐齿高,寻山头,横黛欲抹。苔色烟光,苍然入目,实擅东南之秀。”
青山质朴秀美的自然风貌,还得益于其别具一格的植被种类。史料称,青山古多苍松翠柏,终年遮天蔽日,一直是百鸟的乐园,所以古人多以“飞鸟不过的墨松林”来赞誉古青山苍松翠柏为基调的原始植被的高大茂盛。唐代贞观(公元627-650年)年间,一场兵火将漫山遍野的苍松翠柏化为灰烬。自此,墨松林消失了。唐(贞观)后的宋、元、明、清以及民国年间,历代统治者出于各种动机,先后规模不同地恢复过青山以松柏为主要树种的植被,但因种种原因均未保存下来。
青山因其独特的自然风貌,成为历代文人骚客抒情写意的天然“会馆”。据不完全统计,自隋朝以后几千年的时空里,围绕青山宗教文化和秀美的自然风光产生的诗词歌赋不下千余首(阙),通过各种文化载体流传至今,与青山风景有关、有据可查的就有百余首(以不同朝代的《昌邑县志》为多,《昌邑古今诗词》里面亦较为全面)。另外,围绕青山墨松林和道教文化,还衍生出了不少脍炙人口、生动鲜活的名人掌故和历史传说,比较有名的如“秦王李世民率兵东征,墨松林里遇道长(仙人)”等等。借助这些耳熟能详的诗词歌赋和故事传说,青山文化的传播在民间始终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从未因战火硝烟和政局更替等原因出现断层,如今欣逢盛世,自然折射出更加耀眼夺目的光彩。时间和历史的积淀,让青山的文化底蕴更为深厚。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此话用于青山上恰如其分。青山以其67米的海拔高度,以其丘陵般貌不惊人的身姿,为什么能够千百年来“独擅(昌邑)东南之秀“呢?她气势险峻不如峡山,位置险要不如文山,山体清秀又不如青龙山,但她享有的声誉和威望却又独具昌邑众山之首,最根本的原因在于,青山具有独一无二的宗教文化。千百年来,正是宗教文化这根永不锈蚀的针线贯穿着青山的辉煌历史,让她直到今天仍然熠熠生辉。史料记载,青山宗教起源于泰山道教系,“神为东安王(见《封神榜》记载)”,与临朐沂山的东镇庙供奉的正神东安王一样,不过青山道教庙宇(道观)中供奉的神像当地俗称“清凉老爷”(实为“晴亮”,民间长期演变所致,因为当地群众认为东安王兼司目疾),并虔诚地为之“配备”了一位神仙伴侣,称“清凉老母”,使这位青山主神更加“平民”化了,此举也恰恰拉近了“神”与人之间的“感情距离”。自隋朝初期至现在,青山的佛、道教庙宇曾三次毁于“兵火”,但每次都能在民间信仰强大的推动力量下奇迹般地劫后重生。至民国初年,青山道教殿宇(实际此时佛教也潜移默化地渗透了进来,使青山成为佛道教并存,佛道教文化相生相依的独特道场)主、辅建筑以及僧、道庙地(民间善信捐款购置的地产,发包佃农收租用于维持日常生活和维修庙产)已达500余亩,围绕以道教文化为主体的教务出现了三房庙董(黄埠、晴埠、石埠),负责管理、经营日常事务和宗教祭祀等礼仪性事务。可以说,至此,青山的宗教文化已达到了历史上的鼎盛时期。也就在这一时期,每年农历的三月十五、九月十五两个青山庙会(即道场法会)正式成型并形成空前规模。1940年,日本侵略军企图在青山上驻军修建工事。时任国民革命军“鲁苏战区第四纵队”支队长的王豫民下令将青山上的佛道庙宇建筑群一夜之间全部焚毁(其目的是为了防止日军盘踞利用)。即使如此,每年两次的青山庙会规模仍然有增无减。每年的农历三月十三,九月十三下午,来自省内外特别是东三省的善男信女便络绎不绝,漫山遍野,附近村庄的家家户户都住满了来自各地的香客。这样的盛会一直要持续到农历十五日的傍晚才接近尾声。据不完全统计,只要天气适宜,每次赴会的香客均接近或超过十万人次,会上,各种小吃、香蜡纸表和民间杂耍应有尽有,既是各种民间农产品的交易会,又是一次民俗表演的展示会。
二、青山旅游资源开发的可能性前瞻
综上所述,青山的确是一座钟灵毓秀,闪烁着宗教、历史、文化异彩的名山。她外表泽被由绿树清泉编织而成的锦绣,而她的灵魂却是浸透了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文化——道教。《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公民依法享有言论、宗教信仰……。自由。在此必须明确指出:古老的道教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绝对不属于封建迷信范畴,与国家明文禁止的邪教有着本质的区别。正如泰山宗教文化一样,道教也是毫无疑问的青山既有宗教文化,因此也应该辩证地看待青山道教文化对当地政治经济和各项事业发展的正面影响和拉动作用。在恢复和发展宗教文化方面,烟台的南山集团(代表作南山大佛)、诸城的四达公司(最近投资恢复建设了常山碧霞祠)和临朐的沂山东镇庙等,都已为我们开创出了宗教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成功范例。
“佛教文化对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全国政协副主席刘延东语2006。4。14)这清晰地表明了我国宗教政策环境的新形势和发展方向。种种迹象表明,发展青山旅游产业的时机已经成熟,而青山旅游产业的底蕴和平台主要是由来已久的宗教文化。在这方面,当地政府可以借鉴相邻县市区的一些成功经验。如安丘的青云山、青云湖等风景区,其实原先并无宗教文化底蕴,只不过应对旅游人群的心理需求,在发展自然景观的同时亦渗透添加了以宗教文化为主体的人文景观,如新建的妈祖庙,龙王庙,观音殿等宗教旅游场所,填补了原先的空白。近年来,在大力发展工业经济的同时,昌邑市委、市政府高瞻远瞩,将旅游经济提上了重要议事日程。日前,昌北水城这一旅游度假项目的开发建设已经启动。可以预见,以下小路为贯穿,将来必将可形成自北向南昌北水城——绿博园(热带植物馆)——青山风景区——峡山水库风景区的旅游线路。
在青山风景区建设上,建国以后,青山绿化被提上历届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并逐年以合围之势从周边向山顶推进和集中,树种主要以既可观赏又可实现经济效益的果树为主。特别是自2004年以来,石埠镇党委、政府在科学论证和规划的基础上,确定了以黑松和侧柏为主,以黄栌和火炬为辅的绿化树种,以青山1994年恢复的标志性古建筑“清凉大殿”为基点和中心,采取逐年向周围推移和扩张的办法筹资植树,广泛发动社会各界捐款捐树,四年来累计投资近50万元,植树近18万株,真正意义的“青山”之青正在逐步恢复并已初具规模,展现出“墨松林”的雏形。石埠镇历届党委、政府和一些民间组织前期已经分期分批,形式不同地通过捐款捐物的方式,对青山的人文景观进行恢复性建设。为青山绿化和“仿古宗教文化建筑”的主体注入了一些新鲜血液,并协调停止了周围村庄个别村民赖以增收的滥挖石料、石渣行为,为下一步“大青山风景区”的整体规划和建设搭建了一个可喜的基础和平台,尤为可贵的是在社会上创造了一个理解、和谐的舆论环境。1994年,当地的民间善信聘请有关专家对青山人文风景区进行了重新规划,先后吸收捐款数十万元,重修了青山旅游风景点的标志性仿古建筑——清凉大殿,并于2003年筹款建起了围墙。但美中不足的是由于资金仍然匮乏,其它配殿和山门尚未完工,大殿木质结构的彩绘亦无法完成,盛名之下颇显寒酸与荒凉。
我们相信,随着昌北水城项目的上马,昌邑市委、市政府和有关部门定会将青山风景区建设和论证规划纳入议事日程,将青山自然景观和青山宗教文化这两份宝贵的旅游资源尽快适时地利用和开发起来,首先把它作为一个课题组织论证,在此基础上确定(或成立旅游局、公司)专管单位牵头规划设计,并拓展合适的政策环境,通过法人主体投资或招商引资的办法,实现青山作为昌邑市旅游业主要载体之一的功能,尽快把青山建设成为昌邑市旅游产业的主要载体和旅游经济新的增长点,从而避免机遇与资源面前的失误和浪费,必将对沿途区域经济乃至全市经济的发展创造更大的发展空间。
提纲:
山东省昌邑市石埠(宋庄)镇辖区以内的青山,水土风貌独具特色,植被种类别有风貌,道教文化源远流长。围绕青山宗教文化和秀美的自然风光,产生了许多鲜活的名人掌故、历史传说,以及不下千余首的诗词歌赋。虽经历史沧桑、战火纷乱,青山文化历久弥新,影响深远。依周边地区诸多成功范例考察,依托历史文化渊源,开发青山旅游资源的时机已成熟。若以下小路为贯穿,形成自北向南包括青山风景区在内的旅游线路,必将拉动沿途区域经济的发展。
一、青山深厚的宗教历史文化渊源探究
青山,海拔高度67米,位于山东省昌邑市石埠(宋庄)镇辖区以内,东携下小公路(省道),南望潍莱高速公路和309国道,西临风光秀美的潍水。民国前,所谓古“昌邑八大景”,就有三处产生在青山周围,即“青峰凝翠”、“潍水环清”、“仙园异笔”。
从地理和地质学的角度观察青山,它坡度平缓,跨度和面积较大,土层相对肥厚,最深土层达2。5米,最浅处也达1米以上,故民间谓之“肥山”。难能可贵的是,青山水系分布很独特,地下水走向很有规律。史料记载,清末至民国初期,青山西坡尚有“白马泉“一眼,“奔流不息,泻入潍河,势如白马奔腾”。此泉现已失踪,但在山民采石后留下的土坑里,一年四季仍可见澄清碧澈的山泉,无论旱涝,水量充沛。关于青山的山势,清人徐河清曾有诗云:“驴背看青山,青山压驴底。欲知真青山,须游青山里”。民间俗语也有非常形象和生动的表述:三合山虽高(平度境内,与青山隔胶莱河相望),到不了青山半截腰。据清乾隆七年(1743年)《昌邑县志》载:“青峰凝翠:青山之石,石径山巨嵌,冈恋丛峙。每屐齿高,寻山头,横黛欲抹。苔色烟光,苍然入目,实擅东南之秀。”
青山质朴秀美的自然风貌,还得益于其别具一格的植被种类。史料称,青山古多苍松翠柏,终年遮天蔽日,一直是百鸟的乐园,所以古人多以“飞鸟不过的墨松林”来赞誉古青山苍松翠柏为基调的原始植被的高大茂盛。唐代贞观(公元627-650年)年间,一场兵火将漫山遍野的苍松翠柏化为灰烬。自此,墨松林消失了。唐(贞观)后的宋、元、明、清以及民国年间,历代统治者出于各种动机,先后规模不同地恢复过青山以松柏为主要树种的植被,但因种种原因均未保存下来。
青山因其独特的自然风貌,成为历代文人骚客抒情写意的天然“会馆”。据不完全统计,自隋朝以后几千年的时空里,围绕青山宗教文化和秀美的自然风光产生的诗词歌赋不下千余首(阙),通过各种文化载体流传至今,与青山风景有关、有据可查的就有百余首(以不同朝代的《昌邑县志》为多,《昌邑古今诗词》里面亦较为全面)。另外,围绕青山墨松林和道教文化,还衍生出了不少脍炙人口、生动鲜活的名人掌故和历史传说,比较有名的如“秦王李世民率兵东征,墨松林里遇道长(仙人)”等等。借助这些耳熟能详的诗词歌赋和故事传说,青山文化的传播在民间始终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从未因战火硝烟和政局更替等原因出现断层,如今欣逢盛世,自然折射出更加耀眼夺目的光彩。时间和历史的积淀,让青山的文化底蕴更为深厚。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此话用于青山上恰如其分。青山以其67米的海拔高度,以其丘陵般貌不惊人的身姿,为什么能够千百年来“独擅(昌邑)东南之秀“呢?她气势险峻不如峡山,位置险要不如文山,山体清秀又不如青龙山,但她享有的声誉和威望却又独具昌邑众山之首,最根本的原因在于,青山具有独一无二的宗教文化。千百年来,正是宗教文化这根永不锈蚀的针线贯穿着青山的辉煌历史,让她直到今天仍然熠熠生辉。史料记载,青山宗教起源于泰山道教系,“神为东安王(见《封神榜》记载)”,与临朐沂山的东镇庙供奉的正神东安王一样,不过青山道教庙宇(道观)中供奉的神像当地俗称“清凉老爷”(实为“晴亮”,民间长期演变所致,因为当地群众认为东安王兼司目疾),并虔诚地为之“配备”了一位神仙伴侣,称“清凉老母”,使这位青山主神更加“平民”化了,此举也恰恰拉近了“神”与人之间的“感情距离”。自隋朝初期至现在,青山的佛、道教庙宇曾三次毁于“兵火”,但每次都能在民间信仰强大的推动力量下奇迹般地劫后重生。至民国初年,青山道教殿宇(实际此时佛教也潜移默化地渗透了进来,使青山成为佛道教并存,佛道教文化相生相依的独特道场)主、辅建筑以及僧、道庙地(民间善信捐款购置的地产,发包佃农收租用于维持日常生活和维修庙产)已达500余亩,围绕以道教文化为主体的教务出现了三房庙董(黄埠、晴埠、石埠),负责管理、经营日常事务和宗教祭祀等礼仪性事务。可以说,至此,青山的宗教文化已达到了历史上的鼎盛时期。也就在这一时期,每年农历的三月十五、九月十五两个青山庙会(即道场法会)正式成型并形成空前规模。1940年,日本侵略军企图在青山上驻军修建工事。时任国民革命军“鲁苏战区第四纵队”支队长的王豫民下令将青山上的佛道庙宇建筑群一夜之间全部焚毁(其目的是为了防止日军盘踞利用)。即使如此,每年两次的青山庙会规模仍然有增无减。每年的农历三月十三,九月十三下午,来自省内外特别是东三省的善男信女便络绎不绝,漫山遍野,附近村庄的家家户户都住满了来自各地的香客。这样的盛会一直要持续到农历十五日的傍晚才接近尾声。据不完全统计,只要天气适宜,每次赴会的香客均接近或超过十万人次,会上,各种小吃、香蜡纸表和民间杂耍应有尽有,既是各种民间农产品的交易会,又是一次民俗表演的展示会。
二、青山旅游资源开发的可能性前瞻
综上所述,青山的确是一座钟灵毓秀,闪烁着宗教、历史、文化异彩的名山。她外表泽被由绿树清泉编织而成的锦绣,而她的灵魂却是浸透了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文化——道教。《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公民依法享有言论、宗教信仰……。自由。在此必须明确指出:古老的道教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绝对不属于封建迷信范畴,与国家明文禁止的邪教有着本质的区别。正如泰山宗教文化一样,道教也是毫无疑问的青山既有宗教文化,因此也应该辩证地看待青山道教文化对当地政治经济和各项事业发展的正面影响和拉动作用。在恢复和发展宗教文化方面,烟台的南山集团(代表作南山大佛)、诸城的四达公司(最近投资恢复建设了常山碧霞祠)和临朐的沂山东镇庙等,都已为我们开创出了宗教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成功范例。
“佛教文化对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全国政协副主席刘延东语2006。4。14)这清晰地表明了我国宗教政策环境的新形势和发展方向。种种迹象表明,发展青山旅游产业的时机已经成熟,而青山旅游产业的底蕴和平台主要是由来已久的宗教文化。在这方面,当地政府可以借鉴相邻县市区的一些成功经验。如安丘的青云山、青云湖等风景区,其实原先并无宗教文化底蕴,只不过应对旅游人群的心理需求,在发展自然景观的同时亦渗透添加了以宗教文化为主体的人文景观,如新建的妈祖庙,龙王庙,观音殿等宗教旅游场所,填补了原先的空白。近年来,在大力发展工业经济的同时,昌邑市委、市政府高瞻远瞩,将旅游经济提上了重要议事日程。日前,昌北水城这一旅游度假项目的开发建设已经启动。可以预见,以下小路为贯穿,将来必将可形成自北向南昌北水城——绿博园(热带植物馆)——青山风景区——峡山水库风景区的旅游线路。
在青山风景区建设上,建国以后,青山绿化被提上历届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并逐年以合围之势从周边向山顶推进和集中,树种主要以既可观赏又可实现经济效益的果树为主。特别是自2004年以来,石埠镇党委、政府在科学论证和规划的基础上,确定了以黑松和侧柏为主,以黄栌和火炬为辅的绿化树种,以青山1994年恢复的标志性古建筑“清凉大殿”为基点和中心,采取逐年向周围推移和扩张的办法筹资植树,广泛发动社会各界捐款捐树,四年来累计投资近50万元,植树近18万株,真正意义的“青山”之青正在逐步恢复并已初具规模,展现出“墨松林”的雏形。石埠镇历届党委、政府和一些民间组织前期已经分期分批,形式不同地通过捐款捐物的方式,对青山的人文景观进行恢复性建设。为青山绿化和“仿古宗教文化建筑”的主体注入了一些新鲜血液,并协调停止了周围村庄个别村民赖以增收的滥挖石料、石渣行为,为下一步“大青山风景区”的整体规划和建设搭建了一个可喜的基础和平台,尤为可贵的是在社会上创造了一个理解、和谐的舆论环境。1994年,当地的民间善信聘请有关专家对青山人文风景区进行了重新规划,先后吸收捐款数十万元,重修了青山旅游风景点的标志性仿古建筑——清凉大殿,并于2003年筹款建起了围墙。但美中不足的是由于资金仍然匮乏,其它配殿和山门尚未完工,大殿木质结构的彩绘亦无法完成,盛名之下颇显寒酸与荒凉。
我们相信,随着昌北水城项目的上马,昌邑市委、市政府和有关部门定会将青山风景区建设和论证规划纳入议事日程,将青山自然景观和青山宗教文化这两份宝贵的旅游资源尽快适时地利用和开发起来,首先把它作为一个课题组织论证,在此基础上确定(或成立旅游局、公司)专管单位牵头规划设计,并拓展合适的政策环境,通过法人主体投资或招商引资的办法,实现青山作为昌邑市旅游业主要载体之一的功能,尽快把青山建设成为昌邑市旅游产业的主要载体和旅游经济新的增长点,从而避免机遇与资源面前的失误和浪费,必将对沿途区域经济乃至全市经济的发展创造更大的发展空间。
本文出自 栋力天空,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相应链接。
本文永久链接: http://www.dongsky.cn/show_1155.html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