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青岛 百年栈桥

作者: Admin 分类: 岁月留痕 发布时间: 2012/11/29 10:19:00 ė2854 浏览数 60条评论

青岛的前海,有一座美丽的栈桥。她跟随这座城市,经历过世间的沧桑,多少年来一直是青岛的象征和标志。如果有人到青岛而未见到栈桥,人们马上会问他:“这能叫到过青岛吗?到青岛不看栈桥,看啥?”

栈桥并不只因为美丽而让游人如织,更重要的是她见证了百年青岛的疼痛与繁荣。

栈桥的历史渊源

“说起栈桥,就不得不提青岛的建制。”今年79岁的青岛市著名文史专家鲁海从小就生活在栈桥附近,提起栈桥,他仿佛把目光又拉回到了一百年前。

青岛,原是青岛湾内青岛河入海口处的一个渔村,明代开放为海运港口,称为“青岛口”,到清代后已经发展成为一处拥有六十多家商店、作坊的港口市镇。1891年6月,清廷决定将登州镇总兵衙门移置青岛口,这即是现代青岛的建置之始。总兵章高元为武二品,总兵衙门宏伟宽大,远大于一般县衙门,其所率四营清兵来到青岛,营房分布在今市南区。1892年,清兵从旅顺运来铁材,在青岛湾兴建了装卸军用物资的栈桥,俗称铁码头,因青岛建置是李鸿章的建议,也被称为李鸿章栈桥。早期栈桥仅二百多米,桥端有东海关青岛分关。后来因后海又建有栈桥,这里亦被称作前海栈桥或南海栈桥。

民间称,当年清朝的钦差大臣李鸿章要到青岛(当时称胶澳)来巡视,按李鸿章的级别他应当坐大型官船,但当时的青岛只是一个小渔村,根本没有停靠大型官船的能力,所以就临时修了一个港口,这就是栈桥的雏形。

百年来,栈桥几经大修终成现在的模样。1930年,在当时的青岛市市长沈鸿烈的主张下,对已成为青岛重要游览观光景点的栈桥进行了全面改造,全桥分两段,北段为堤式,南段为桥式,南端建“个”字形防波堤,上建有廻澜阁,在栈桥北端沿海建了栈桥公园,植树木花卉,建休息长廊。至此,栈桥方才成为青岛第一景观,乃青岛观光必游之地。尤其夏日黄昏,尽管盛夏酷暑而栈桥上仍海风习习,清凉宜人,临桥欣赏青岛的夜景,美不胜收。

之后的八十年中,因台风,栈桥两次被巨浪打断,几经重修,桥面几次变化,但廻澜阁始终保持着昔日的原貌,依然是人流如织,昭示昔时的辉煌。1998年———1999年,青岛市政府对栈桥进行了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整修,形成今日栈桥的模样。1999年6月15日,重建后的栈桥全长394.38米,近十年来虽经大风大浪冲击,然再无损伤。各种资料中对桥长度记载不同,出于两个原因,一是有的不含“个”字形防浪堤,一是有的从太平路、中山路计算。394.38米是从桥体至“个”字形两段。

见证青岛曾经的痛

“栈桥早期的轻轨铁路早已淡出人们的记忆,但她所经历的屈辱却是让人无法忘掉的。”鲁海说,至今,他还清晰地记得1938年1月11日早晨日本兵登陆栈桥的情景。在离青岛湾不远的地方有三艘日本军舰,一艘艘交通艇将日本兵从军舰运到了栈桥上。那年他7岁,住在中山路1号后面的小楼上,虽然当时年龄还小,但从众人的反应中,他看出了其中的恐惧和悲酸。

鲁海说,因为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栈桥从一开始殖民入侵,就是帝国主义的必争之地。1897年11月,德国军舰突至青岛湾,并由交通艇将大批海军官兵从栈桥登陆青岛,由于清兵未予抵抗,德军占据了青岛一带,次年与清政府签订了《胶澳租借条约》将青岛变为了殖民地。

德占青岛后通过栈桥运卸军用物资,1899年修建胶济铁路,起点也在栈桥,初期商业海运也利用了栈桥。青岛小港、大港建成以后,栈桥成为了一处游览风光的地方,但锚泊青岛湾的船只有时依旧通过栈桥登陆。而日本早在1914年就由栈桥登陆过青岛,1938年,日本第二次登陆,栈桥再一次蒙耻。

“写有‘廻澜阁’的匾牌也几经历史的沧桑。”鲁海说,1932年,沈鸿烈对栈桥进行重修后,命名栈桥桥头的二层八角凉亭为“廻澜阁”。1938年,日本人登陆青岛后,“廻澜阁”的匾牌被摘了下来,民间传说,当时,日本人将该匾牌送往了东京博物馆作为侵华的象征,但后来新中国成立后,很多人到日本并没有找到。

七十多年来,廻澜阁曾作为茶室、报刊阅览室、书画陈列室,许多年里中外人士来青必游栈桥,而游栈桥必登廻澜阁。但在历史长河中,廻澜阁被日本海军、美国海军强占,作为主人的中国人民反而不准入内的情景,至今很多“老青岛”还记忆犹新。

新中国成立后,廻澜阁改为由郭沫若题匾的“中苏友好阁”,栈桥北端建有中苏友好塔,对面为中苏友好馆,中苏友好阁内经常举办一些展览。几部电影片也以栈桥、廻澜阁为外景地,如《海魂》中有扮演国民党海军的赵丹、崔嵬在台湾高雄港的镜头,其实是在廻澜阁桥下的水石阶上拍摄的;以评剧表演艺术家新凤霞在青岛的遭遇为原型的电影《闯江湖》,也以廻澜阁为背景拍了外景。

 廻澜阁一楼内放置有一块近年发现的石碑,而硕大的碑上却没有一个字,因而人们叫它“无字碑”。这个石碑是谁建的,其中有什么背景,几十年来一直是一个不解之谜。曾有几十名市民提供线索,但仍未得出结论,因而神秘的“无字碑”也成了廻澜阁内的一个看点。

从码头到旅游景点

漫步在游人如织的中山路南端,栈桥桥身从海岸探入弯月般的青岛湾深处,桥尽头具有中国民族风格的翘角重檐建筑端庄地安坐于碧波之上,在海岸周边众多欧式建筑衬托下,尤显别致。桥北沿岸,辟为“栈桥公园”,园内花木扶疏,青松碧草,并设有石椅供游人憩坐,观赏海天景色。桥西侧立有华灯,入夜如株株玉兰盛开。

面对如今的栈桥,很多人难以想象它曾经是一个货运码头。鲁海说,“栈桥”原指装卸货物的码头,作为港口城市的青岛,最初在大港、小港、四川路等地有多处栈桥,如今位于太平路上的栈桥叫前海栈桥,后来因为前海栈桥身份的重要性,大港、小港等地的栈桥名字越来越被忽视,再后来就被拆除了,于是只剩下了如今的栈桥。而栈桥从码头到旅游景点的开发,早在德国侵华期间就被列入了旅游规划中。1918年,有文人在诗中描绘了西方美女在栈桥游玩的情景。再后来到了1932年,“廻澜阁”建成,为二层楼阁,八角形,黄瓦朱壁,重檐,二十四根朱色廊柱,亭亭玉立,游人登上层阁,看浪花飞溅,哗然有声,往返冲击,欣赏大海之气势,因而评定“青岛十景”时,“飞阁廻澜”列为十景之首。

“不过那时候,栈桥还是一边作为货运码头,一边用作旅游景点的。”鲁海说,栈桥上用作运货的轻轨一直保留到了解放前,那时候的游人并不是很多。解放后,在胶州湾修建了大型深水良港,栈桥失去了作为港口的使用价值。

如今青岛人的骄傲

从码头到旅游景点,栈桥的华丽转身也为青岛的未来指明了方向。上百年来,来青的无数游人中有许多是作家、诗人、名人,因而吟咏栈桥与廻澜阁的诗文极多。劳乃宣是原清学部副大臣(教育部副部长)兼京师大学堂监督(校长),是著名学者。1912年来青岛,初主持尊孔文社,后任礼贤中学校长,在青岛写了大批诗词。1915年写了《海滨景歌》七律,其中写了栈桥“西方美人冉冉至,绰约纤腰细尺素”,可见早在1915年栈桥已是一处观光游览的胜地。

“栈桥早在几十年前就已经成为青岛的标志。”如今提起栈桥,青岛人脸上都带着些许的自豪。曾在1968年到青州下乡的“老青岛”鲁勇说,他还记得当年青州人在看到带有“廻澜阁”栈桥图画时,就告诉小孩子这是青岛的事情。

“旅游旺季栈桥的客流量日均在10万人以上。”因为从海岸直入海里的方向是正南,栈桥一直有青岛的“指南针”之称。尽管随着新青岛的发展,东部的崛起,五四广场五月的风、奥帆中心等标志性建筑拔地而起,但百年青岛的标志栈桥却在青岛人心目中永远也无法淡漠和替代。

本文出自 栋力天空,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相应链接。

本文永久链接: http://www.dongsky.cn/show_1456.html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请输入本文永久链接 show_1456.html 的数字部分

Ɣ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