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笃实新闻同行!
如果说加入网站记者团是一次机遇,那么记者团带给我的更是在机遇中选择历练。我在这样一个从零开始的团队中,见证了这个团队的成长,也目睹了这个团队的变迁。不知不觉中,已是三年的时光旅程。
2002年10月,怀着激情,我有幸进入这个团队,与网络结缘开始我得新的历程。作为一个业余记者,从1996年开始我得传媒生涯,面对着《昌邑农信报》、《求实》校刊、《缤纷校园》广播站和潍坊电台《花季风铃》,到今天的笃实新闻网,我的传媒经历让我付出了很多,但是也给了我很多。这样一列专车带我已走了好远、好久。
也许,下一站即是这次旅行的终点;或者,这次旅行还要依靠那艘航船风帆的指点,继续走下去。
作为一个学生记者,我所向往的是敏锐、敬业、刚正的那个群体,辛苦、负责、坚持着的那个部落,而我身边的朋友也都是这样生活着的。如果说钢铁是在烈火中铸造的,那么人生就应该用汗水来铸造。或者,很多人对记者这个行业并不了解,人们所看到的只是他们在各大会场出没,在名山大川之间穿行,在茫茫人海中穿梭……印象里的只是一份潇洒的身影,一串思考的果实,一张充实优美的文字……却不知道这背后需要多少辛劳和汗水来支撑和灌溉……身为学生的我,还不能体会到真正记者的生活阅历和其中的辛酸,而作为他们也是没有时间也无意于诉说的,但是我却知道即便是作为一个学生记者也是需要汗水的.
作为笃实新闻网,作为学校的官方媒体,我所从事的工作就是政治新闻宣传,最早的时候做起来也颇具感情和激情,但是时间长了,
总觉得没有没有多少挑战,毕竟,有些时候,觉得自己和自己所从事的这个挑战太没有创新的价值。新闻的“党八股”如何挑战如今的网络传媒?新闻的千篇一律如何挑战我们这群年轻人的激情?
我现在最害怕的事情就是去采访(其实是报道)会议。倒不是我对这个事情做得多么没有底细,而是觉得做这个事情太让我没有意义。面对成篇的套话,我还能说什么?我记得在以前的日记中写道“新闻一旦失去了其监督作用,也就成了党的宣传工具”。看看自己写的八股文章,虽然气势如虹,但是没有实质“伟大的时代激扬青春的风采,宏伟的事业成就青年的未来。2004年12月8日下午,共青团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第九次代表大会在团委多功能厅隆重召开。来自全校各个基层团组织的250多名代表,肩负着全校2万余名团员青年的嘱托,参加了这次青春盛会……这次大会是在我校谋求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召开的一次盛会,对于深入贯彻落实我校第九次党代会精神,规划好我校在今后一段时期共青团工作,推进我校共青团事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是我校在新世纪召开的第一次团员代表大会,肩负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历史使命。以这次大会为新的起点,我校共青团工作必将步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新当选的共青团组织将带领广大共青团员,不负使命,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实现建大跨越式发展的道路上再立新功,再创辉煌!《--团代会新闻2004年12月9日》”
以至于有些时候心底的牢骚不满也在口中说出“建大的新闻没有东西看,建大的记者没有事情干,大会小会开不完,天天围着领导转,明章德龙段志善,建华安生马国联”,有什么意思呢?天天老一套,看来,一个记者的生涯将在这里断送……
如果是作为舆论监督职能,我们面临的风险也不是那么大。学校里,毕竟和社会不相同,至少是没有来自战争和恶势力的威胁,也用不着跋山涉水,历经艰难,但是在采访的道路上却也不是一帆风顺,平平淡淡,
时常也有“剑拔弩张”和风里雨里,特别是组稿之难呕心沥血,相对于学生的能力来说一点也不见得轻松。记得我第一次做大型的采访(2003年研究生毕业典礼2003年4月6日),虽然只是采访一个普通的校内活动,紧张程度却不亚于去采访开国大典。第一次写稿子,一个字一个字地挖出来,虽然是一篇价值不大的普通报道,但自己重视程度却无异于撰写国家报道,其小心翼翼,斟酌揣测,真是大费心血,非“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不可形容。
在笃实新闻工作室,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新闻保鲜24小时”这个时间概念是我提出来的。最早的时候是48小时,我觉得24小时更有实际意义。现在有的时候几乎能够让新闻和重要学校活动同步,面对着网站上同步发出来
的新闻,你也许在慨叹建大新闻的速度,你可知道,那些记者都是在活动结束后,如何马上杀回网站忙着写稿和配发图片的吗?他们称网站为“家”,就是因为有很多时候,他们是吃在网站,学在网站,而万不得已也是睡在网站的。
经常,采访,写稿,累了,电脑前趴着打个盹儿,然后继续工作,我们的一位成员的qq昵称居然是“伏案酣者”,形象地刻画了我们这支队伍工作时候的情景,从陈老师,到普通的记者,通讯员……你们或许可以想象有多少汗水会从他们额上流下……为了什么?金钱还是名利?会让他们付出如此之多!全都不是,他们只是为着一种人生的激情,追求一种青春的无愧……
时间是磨砺一切的利箭,在时间面前一切都可以毫无选择的改变。而我除了接受时间在我心灵上续写历史外,第二种经历同样也在悄悄地改变我。这,就是——笃实新闻。不愿在大学里过着高中版生活的平庸,于是乎她走进了我的生活,
抑或说是我步入了她的庙堂。她的起点很高,以至于大一的我需要做的勤奋而又有创新;她的要求很高,精益求精成了我在这里工作的目标;她的工作不少,娱乐与休息对我而言本来就无足轻重,除了甘愿付出,我只有庆幸我当初的选择。选择笃实新闻,选择大学生活充实的另一半。
时间让我尝试,也把我推到了岁月的边缘——对于即将大四的我而言,也许参与到笃实新闻的时间已经不是很多了,离别这里成为了我所需要准备的。人言:失去了才知道拥有的可贵。而此刻我却并不这样认为,享受记者团带给我时光的日子已经为我牢牢把握住,回忆依旧会是一杯甘泉。充实略带些忙碌的生活成为了我离别大学后不可忘记的享受。与人交往,站在一个记者的位置上,发现一切都是略带微妙的选择。采访、报道、评论,平凡中可见奇崛,在行动中感受作为记者的感觉。除了因为我的专业原因之外,个人意愿的原因也会支持我开放这样的眼光。

常常想网站记者团笃实新闻工作室到底带给了我什么,我想起这开头却想不起这结尾。太多的感触和太多的收获,让我从我口中吐露的只有感谢。这里,我有太多的故事可以讲述,有太多的朋友从这里相识。崔家亮,孙景丽,薛丽娟,张涛,刘兴磊……如今都已经离开了这里,开始他们自己的生活,而我,也将要离开,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我必须要离开,没有理由,不要问为什么。
“笃实新闻网”在不断的给我提供机会,无论是采访著名作家莫言、陈忠实,还是报道校运动会、党和团代表大会,还是组织东校区运动会采访团,都是提供给我的机会。而不管哪一次机遇,我把握他的能力也是来源于记者团的。拥有这样可贵的机会我怎么会有抱怨的可能;在这样一个为学生、为学校的团队中我们又会有什么理由懈怠?人在塑造环境的同时更为深刻的是被环境塑造,在这里——网站记者团,你会感受的到其中融于环境的乐趣。今天走在校园里,我会很自豪,因为许多人跟我是熟悉的面孔,那些相识,来自于新闻工作,看到学校的相关报道,相关历史,我会很幸福,因为我与那一刻同行!看到学校的变化,我会很欣慰,因为,我们用眼睛和笔见证了建筑科技大学的成长。
没有过于华美的语言来形容,我只是想说“感谢”二字。感谢笃实新闻继续让我成长在新闻中,感谢这里让我结识了那样多真挚的朋友,感谢她给我提供了那么多供我挑战的机会。凤凰卫视的记者曾经用“我把梦想交给你”这样的话表达自己身处“凤凰”的感受,而在此,我也要这样的对网站记者团,对新闻工作室,对笃实新闻网说:昨天,我曾经把梦想交给过你。
2002年10月,怀着激情,我有幸进入这个团队,与网络结缘开始我得新的历程。作为一个业余记者,从1996年开始我得传媒生涯,面对着《昌邑农信报》、《求实》校刊、《缤纷校园》广播站和潍坊电台《花季风铃》,到今天的笃实新闻网,我的传媒经历让我付出了很多,但是也给了我很多。这样一列专车带我已走了好远、好久。

作为一个学生记者,我所向往的是敏锐、敬业、刚正的那个群体,辛苦、负责、坚持着的那个部落,而我身边的朋友也都是这样生活着的。如果说钢铁是在烈火中铸造的,那么人生就应该用汗水来铸造。或者,很多人对记者这个行业并不了解,人们所看到的只是他们在各大会场出没,在名山大川之间穿行,在茫茫人海中穿梭……印象里的只是一份潇洒的身影,一串思考的果实,一张充实优美的文字……却不知道这背后需要多少辛劳和汗水来支撑和灌溉……身为学生的我,还不能体会到真正记者的生活阅历和其中的辛酸,而作为他们也是没有时间也无意于诉说的,但是我却知道即便是作为一个学生记者也是需要汗水的.
作为笃实新闻网,作为学校的官方媒体,我所从事的工作就是政治新闻宣传,最早的时候做起来也颇具感情和激情,但是时间长了,

我现在最害怕的事情就是去采访(其实是报道)会议。倒不是我对这个事情做得多么没有底细,而是觉得做这个事情太让我没有意义。面对成篇的套话,我还能说什么?我记得在以前的日记中写道“新闻一旦失去了其监督作用,也就成了党的宣传工具”。看看自己写的八股文章,虽然气势如虹,但是没有实质“伟大的时代激扬青春的风采,宏伟的事业成就青年的未来。2004年12月8日下午,共青团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第九次代表大会在团委多功能厅隆重召开。来自全校各个基层团组织的250多名代表,肩负着全校2万余名团员青年的嘱托,参加了这次青春盛会……这次大会是在我校谋求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召开的一次盛会,对于深入贯彻落实我校第九次党代会精神,规划好我校在今后一段时期共青团工作,推进我校共青团事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是我校在新世纪召开的第一次团员代表大会,肩负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历史使命。以这次大会为新的起点,我校共青团工作必将步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新当选的共青团组织将带领广大共青团员,不负使命,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实现建大跨越式发展的道路上再立新功,再创辉煌!《--团代会新闻2004年12月9日》”

如果是作为舆论监督职能,我们面临的风险也不是那么大。学校里,毕竟和社会不相同,至少是没有来自战争和恶势力的威胁,也用不着跋山涉水,历经艰难,但是在采访的道路上却也不是一帆风顺,平平淡淡,

在笃实新闻工作室,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新闻保鲜24小时”这个时间概念是我提出来的。最早的时候是48小时,我觉得24小时更有实际意义。现在有的时候几乎能够让新闻和重要学校活动同步,面对着网站上同步发出来

经常,采访,写稿,累了,电脑前趴着打个盹儿,然后继续工作,我们的一位成员的qq昵称居然是“伏案酣者”,形象地刻画了我们这支队伍工作时候的情景,从陈老师,到普通的记者,通讯员……你们或许可以想象有多少汗水会从他们额上流下……为了什么?金钱还是名利?会让他们付出如此之多!全都不是,他们只是为着一种人生的激情,追求一种青春的无愧……
时间是磨砺一切的利箭,在时间面前一切都可以毫无选择的改变。而我除了接受时间在我心灵上续写历史外,第二种经历同样也在悄悄地改变我。这,就是——笃实新闻。不愿在大学里过着高中版生活的平庸,于是乎她走进了我的生活,

时间让我尝试,也把我推到了岁月的边缘——对于即将大四的我而言,也许参与到笃实新闻的时间已经不是很多了,离别这里成为了我所需要准备的。人言:失去了才知道拥有的可贵。而此刻我却并不这样认为,享受记者团带给我时光的日子已经为我牢牢把握住,回忆依旧会是一杯甘泉。充实略带些忙碌的生活成为了我离别大学后不可忘记的享受。与人交往,站在一个记者的位置上,发现一切都是略带微妙的选择。采访、报道、评论,平凡中可见奇崛,在行动中感受作为记者的感觉。除了因为我的专业原因之外,个人意愿的原因也会支持我开放这样的眼光。

常常想网站记者团笃实新闻工作室到底带给了我什么,我想起这开头却想不起这结尾。太多的感触和太多的收获,让我从我口中吐露的只有感谢。这里,我有太多的故事可以讲述,有太多的朋友从这里相识。崔家亮,孙景丽,薛丽娟,张涛,刘兴磊……如今都已经离开了这里,开始他们自己的生活,而我,也将要离开,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我必须要离开,没有理由,不要问为什么。
“笃实新闻网”在不断的给我提供机会,无论是采访著名作家莫言、陈忠实,还是报道校运动会、党和团代表大会,还是组织东校区运动会采访团,都是提供给我的机会。而不管哪一次机遇,我把握他的能力也是来源于记者团的。拥有这样可贵的机会我怎么会有抱怨的可能;在这样一个为学生、为学校的团队中我们又会有什么理由懈怠?人在塑造环境的同时更为深刻的是被环境塑造,在这里——网站记者团,你会感受的到其中融于环境的乐趣。今天走在校园里,我会很自豪,因为许多人跟我是熟悉的面孔,那些相识,来自于新闻工作,看到学校的相关报道,相关历史,我会很幸福,因为我与那一刻同行!看到学校的变化,我会很欣慰,因为,我们用眼睛和笔见证了建筑科技大学的成长。
没有过于华美的语言来形容,我只是想说“感谢”二字。感谢笃实新闻继续让我成长在新闻中,感谢这里让我结识了那样多真挚的朋友,感谢她给我提供了那么多供我挑战的机会。凤凰卫视的记者曾经用“我把梦想交给你”这样的话表达自己身处“凤凰”的感受,而在此,我也要这样的对网站记者团,对新闻工作室,对笃实新闻网说:昨天,我曾经把梦想交给过你。
本文出自 栋力天空,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相应链接。
本文永久链接: http://www.dongsky.cn/show_411.html
2条评论
我早就解释过这个问题,还有再次重新解释的必要吗? 第一:我们的审美观点不一样,我觉得这张最好. 第二:我的日记,里面必然是站在我的角度上,用我的私人观点来怀念我的是和我走过的路!
最后一张合影就你自己照得还好,我的最难看,富士那台机子上有一张大家都不错,为什么不用呢?郁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