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水两岸 芳草萋萋
很喜欢看《潍水两岸》节目,在这个节目中,一个个鲜活的人人物形象跃然荧屏,一句句乡音乡情听来亲切,一段段真情守望令人感动,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情感故事催人泪下,一个个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故事,伴随着《潍水两岸》的播出,走进了千家万户,一位位平凡的普通百姓父老乡亲,走进了我们的心中。
看《潍水两岸》节目早,但是由于身在外地,不能直接看到《潍水两岸》节目,的确是很大的遗憾。当时电视台创办这个栏目的时候,是宋主任负责,宋主任是网站的常客,经常在网站写一些社会新闻之类的,有时候也会发一些精彩的播出文案。渐渐的,跟宋主任交流的多了,也就熟悉了。其实我根宋主任是老乡,他的父亲跟我的父亲都很熟悉。后来考虑到宋主任比较忙,我就到电视台专题部要来了《潍水两岸》早期的节目,从第一期开始,共20期多吧,从中选了一些好的节目的文案放到了网上,让大家一起欣赏。那个时候没有开设网络的视频专栏,也就没有去做视频。也就是这次机会,让我看到了家乡电视台如此风格的节目,知道了家乡的新闻人们还在以特有的视角,关注着民生和社会百态。那二十期节目,被我在硬盘上保留了一年多,直到去年年底,由于硬盘太大需要清理,才专门刻录成了DVD保留。
随着昌邑之窗网站的发展,我们开始开设视频栏目,从最初的视频新闻到现在的视频社会百态,我们逐渐把视角投向了跟网站风格一致的《潍水两岸》节目。经过发宁的联系,我有幸在这次回家的时候再次接触到节目组的人,并且在节目编辑部看到了几期他们为我们推荐的真情节目,令我久久难忘,不能平静。
那个下午,在电视台五楼的办公室,第二次见到了《潍水两岸》的制片人荆主任。我根荆主任认识的早,那都是98年的事情了,不过那也都成了过眼烟云,对彼此都没有了印象,转而到了去年的春天,荆老师跟我通了一次电话,咨询招聘人的事情,也就是这几次接触吧。不过,荆老师的文章很早前就拜读过,他那细腻的文风,将情景巧妙的融合,使人读起来有如在看一幅画,宛若在听一首优美的诗歌。他的代表作《退伍兵之恋》耳熟能详,甚至可以背诵其中的段落。就是这样一段交情,在那个冬日的下午,在电视台的专题部,我们有了第一次的握手。
《潍水两岸》节目在荆主任手里,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大胆的扔掉了原来的一期节目多个主题的“社会新闻”式播报,改为一期一个人物或者一期一个事件话题,配以荆主任那细腻动人的文笔和感人的镜头语言,打造出了一个崭新的《潍水两岸》节目。
新的《潍水两岸》节目,“展潍水两岸风情,讲百姓人家故事”,把一段段真情故事搬上了荧屏。在《真情碑》节目中,我们看到了虽然没有血缘关系却多少年如一日照顾长辈爷爷的潍河岸边铁匠村的兄弟,爷爷最后为他们立碑纪念这段真挚情感;在节目中,我们看到了患难与共的挚爱情深;看到了妻子患病,丈夫多年如一日窗前照顾,用爱支撑着这个支离破碎的家的《夫妻》;看到了丈夫瘫痪,妻子忙里忙外一人当作两人使的双台乡西永安村的《真情》;看到了山东莱阳农学院的老教授,多年义务扶持刘家道昭村的山楂果园,受到村民爱戴的无私奉献;看到了只身骑车问鼎世界屋脊的双台徐林村的女孩子齐妮娜;看到了用笔描绘潍河沿岸百里长卷的乡土画家范开兴;看到了昌邑的荣誉市民、著名作家峻青先生再回故乡的故土情深;看到了个人出资办网站,义务宣传昌邑的普通市民李发宁……
一个个熟悉而又陌生的名字,一短短感人至深的真情故事,《潍水两岸》节目用新闻人特有的敏感,捕捉着社会的瞬间,感知着人间冷暖。多少次,看到这些节目,我或情不自禁的为之动容,或霎那间眼圈湿润。观众喜欢这样的节目,观众爱看这样的节目,因为,它里面所讲的,能和观众在一起共鸣。
诗意的土地,三千亩芦苇荡,秋日的绿色畅想,古镇纪事,徐逄寻古,这些带着浓郁家乡色彩的节目,也让我这位出门在外的游子,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反反复复的欣赏家乡熟悉的景色,更想立即推荐给网上的好友一起欣赏。
《潍水两岸》的画面美,语言更美。这是一组和谐的统一,包装出了一期期精彩的节目,每期很短,仅有十五分钟,但是却饱含了节目组三四位同志的辛勤耕耘和汗水。我觉得,作为一个观众,我很感激他们,感谢这些能让老百姓共鸣的电视人。
2007年的春天,又是潍水两岸草青青的时节,经过我们昌邑之窗网站与昌邑电视台专题部《潍水两岸》节目组的多方沟通和磨合,我们争取到了《潍水两岸》节目网上的发布权。从此,我们有了一个新的平台,来看这些节目,来了解家乡的百姓人家故事。
我想,通过网络这个平台,《潍水两岸》节目有了更广阔的观众群体,有了更为宽广的发展平台,它不再是家乡电视里那一闪而过的镜头,随着五湖四海昌邑人的点击,她将走进天南地北,走进每一个关心家乡、热爱家乡的人们的心中……
又是春天,是潍水两岸那片沃土的春天,也是《潍水两岸》节目新的春天。
看《潍水两岸》节目早,但是由于身在外地,不能直接看到《潍水两岸》节目,的确是很大的遗憾。当时电视台创办这个栏目的时候,是宋主任负责,宋主任是网站的常客,经常在网站写一些社会新闻之类的,有时候也会发一些精彩的播出文案。渐渐的,跟宋主任交流的多了,也就熟悉了。其实我根宋主任是老乡,他的父亲跟我的父亲都很熟悉。后来考虑到宋主任比较忙,我就到电视台专题部要来了《潍水两岸》早期的节目,从第一期开始,共20期多吧,从中选了一些好的节目的文案放到了网上,让大家一起欣赏。那个时候没有开设网络的视频专栏,也就没有去做视频。也就是这次机会,让我看到了家乡电视台如此风格的节目,知道了家乡的新闻人们还在以特有的视角,关注着民生和社会百态。那二十期节目,被我在硬盘上保留了一年多,直到去年年底,由于硬盘太大需要清理,才专门刻录成了DVD保留。
随着昌邑之窗网站的发展,我们开始开设视频栏目,从最初的视频新闻到现在的视频社会百态,我们逐渐把视角投向了跟网站风格一致的《潍水两岸》节目。经过发宁的联系,我有幸在这次回家的时候再次接触到节目组的人,并且在节目编辑部看到了几期他们为我们推荐的真情节目,令我久久难忘,不能平静。
那个下午,在电视台五楼的办公室,第二次见到了《潍水两岸》的制片人荆主任。我根荆主任认识的早,那都是98年的事情了,不过那也都成了过眼烟云,对彼此都没有了印象,转而到了去年的春天,荆老师跟我通了一次电话,咨询招聘人的事情,也就是这几次接触吧。不过,荆老师的文章很早前就拜读过,他那细腻的文风,将情景巧妙的融合,使人读起来有如在看一幅画,宛若在听一首优美的诗歌。他的代表作《退伍兵之恋》耳熟能详,甚至可以背诵其中的段落。就是这样一段交情,在那个冬日的下午,在电视台的专题部,我们有了第一次的握手。
《潍水两岸》节目在荆主任手里,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大胆的扔掉了原来的一期节目多个主题的“社会新闻”式播报,改为一期一个人物或者一期一个事件话题,配以荆主任那细腻动人的文笔和感人的镜头语言,打造出了一个崭新的《潍水两岸》节目。
新的《潍水两岸》节目,“展潍水两岸风情,讲百姓人家故事”,把一段段真情故事搬上了荧屏。在《真情碑》节目中,我们看到了虽然没有血缘关系却多少年如一日照顾长辈爷爷的潍河岸边铁匠村的兄弟,爷爷最后为他们立碑纪念这段真挚情感;在节目中,我们看到了患难与共的挚爱情深;看到了妻子患病,丈夫多年如一日窗前照顾,用爱支撑着这个支离破碎的家的《夫妻》;看到了丈夫瘫痪,妻子忙里忙外一人当作两人使的双台乡西永安村的《真情》;看到了山东莱阳农学院的老教授,多年义务扶持刘家道昭村的山楂果园,受到村民爱戴的无私奉献;看到了只身骑车问鼎世界屋脊的双台徐林村的女孩子齐妮娜;看到了用笔描绘潍河沿岸百里长卷的乡土画家范开兴;看到了昌邑的荣誉市民、著名作家峻青先生再回故乡的故土情深;看到了个人出资办网站,义务宣传昌邑的普通市民李发宁……
一个个熟悉而又陌生的名字,一短短感人至深的真情故事,《潍水两岸》节目用新闻人特有的敏感,捕捉着社会的瞬间,感知着人间冷暖。多少次,看到这些节目,我或情不自禁的为之动容,或霎那间眼圈湿润。观众喜欢这样的节目,观众爱看这样的节目,因为,它里面所讲的,能和观众在一起共鸣。
诗意的土地,三千亩芦苇荡,秋日的绿色畅想,古镇纪事,徐逄寻古,这些带着浓郁家乡色彩的节目,也让我这位出门在外的游子,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反反复复的欣赏家乡熟悉的景色,更想立即推荐给网上的好友一起欣赏。
《潍水两岸》的画面美,语言更美。这是一组和谐的统一,包装出了一期期精彩的节目,每期很短,仅有十五分钟,但是却饱含了节目组三四位同志的辛勤耕耘和汗水。我觉得,作为一个观众,我很感激他们,感谢这些能让老百姓共鸣的电视人。
2007年的春天,又是潍水两岸草青青的时节,经过我们昌邑之窗网站与昌邑电视台专题部《潍水两岸》节目组的多方沟通和磨合,我们争取到了《潍水两岸》节目网上的发布权。从此,我们有了一个新的平台,来看这些节目,来了解家乡的百姓人家故事。
我想,通过网络这个平台,《潍水两岸》节目有了更广阔的观众群体,有了更为宽广的发展平台,它不再是家乡电视里那一闪而过的镜头,随着五湖四海昌邑人的点击,她将走进天南地北,走进每一个关心家乡、热爱家乡的人们的心中……
又是春天,是潍水两岸那片沃土的春天,也是《潍水两岸》节目新的春天。
本文出自 栋力天空,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相应链接。
本文永久链接: http://www.dongsky.cn/show_734.html
0条评论